山行古诗的教案7篇

时间:2023-01-25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一份出色的教案不仅能让同学们爱上课堂,还能帮助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教师必须要会写详细的教案,这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山行古诗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山行古诗的教案7篇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朗读古诗,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⒊背诵古诗。

⒋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汪论与李白之间的情意,体会母亲的伟大。

教学重点:

⒈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⒉读背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自己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知道哪些古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你知道李白的诗吗?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吗?

(指名背诵)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板书课题:《赠汪伦》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⒋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⒌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友情很深厚,请你读给同学听听。想一想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赠汪将欲踏潭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唐代诗人“孟郊”他写了一首古诗《游子吟》诗人选取了一件看似平常而又深情的临行缝衣的场面。不仅写出了母亲为讲出远门的儿子细针密线缝制衣服的动作、情景,而且写出了母亲的内心世界——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母爱的伟大。

特别是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诗,去感受其中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

⒈请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⒉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检查一下他的字音是否读得正确。

⒊学生再读古诗,把你初次看到这首古诗的感受读出来。

⒋齐读古诗:注意节奏和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感悟朗读

⒈分小组,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学听,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

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反馈)

⒊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制导。

4、谁能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5、请一个同学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说。

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生背诵古诗。

六、检查识字情况。

⒈出示生字卡:

吟郊慈临寸

⒉教师抽读,并说说识字方法。

第三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会认字。

⒉指名背诵古诗。

二、学习会写字。

⒈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乘将踏桃游郊线寸

⒉指名说词,看谁说的多。

⒊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认为怎样写才好看。

⒋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

⒌有哪些字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⒍教师范写。

⒎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把学过的古诗背诵给家里人听。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2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 畔 独 步 寻 花 杜 甫

黄 四 娘 家 / 花 / 满 蹊, 花

千 朵 万 朵 / 压 / 枝 低。 多

留 连 戏 蝶 / 时 时 / 舞, 花

自 在 娇 莺 / 恰 恰 / 啼。 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 怜 / 屐 齿 / 印 苍 苔,

小 扣 / 柴 扉 / 久 不 开。 失望

春 色 / 满 园 /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 出 / 墙 / 来。 惊喜

课后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易”、“趣”、“活”,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扮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到同学的脑海里。爱扮演是同学的天性。同学要扮演好,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课文内容。因此,课堂扮演能促进同学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同学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

总评:古诗的教学,感悟为重。小学古诗教学,目的在使他们在感悟中领会古诗意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俺们应从同学实际动身,为他们发明体验、感悟的条件,把他们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当然,对于生活积累有限的小同学来说,体会意境是很难的,所以,俺们除了牢牢抓住朗读、背诵这样的基本方法之外,还可以创设模拟场景,让同学尝试诗人的感受过程,画一画,议一议,想一想,演一演,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音乐诵古诗烘托气氛(小组同学共同分享)

二、新授

(一)师过度语:引出古诗

1、介绍(绝句)

2、介绍诗人杜甫(课件)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同学听。

3、认读诗中的生字(课件)

4、指导断句

(1)第一句师指导标画断句

(2)生独立在书上标出断句

(3)根据你所标注的断句再把诗读两遍

(三)理解诗意

1、读第一句话,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

根据注释教学生怎样理解诗意

生:边读边思考

把你看到的景象与大家共同分享。(理解诗意)

2、同样方法学习其他几句。

生:边读边思考

小组互相说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每小组由一名代表描绘你所看到的美景(说出古诗大概意思)

师过度:(诗文、景、配乐)

刚才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在你的脑中,是一幅怎样的画呢?请同学们自由想象,可以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也可以闭上眼睛想象,擅长画画的同学也可以画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3、展示学生作品、小结

诗人不是画家,但胜过画家,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丽多彩的春景图。

三、练习朗读古诗

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来表现这首诗。自由练习朗读小组选出一名朗读较好朗读与大家共同分享。

师:是啊!船从万里之遥的东吴而来,动乱之后,这条江的交通畅通无阻了,诗人可以乘舟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这又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再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背诵、识字、默写。

1、指导背诵

师:这么美的诗,不背下来多可惜啊!(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背)

(指名背、齐背)

五、识字

师:懂得背诵还不够,还要把它默写下来。在默写之前,我们

先来识记诗中的三个生字,同学们先自己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生字的?

1、再次认读生字并组词

2、书写生字

3、默写古诗

六、总结

教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从远处来看这幅景,(出示图这幅图画展示了一派和平安静的环境。为什么杜甫喜欢这个环境呢?那时,国家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人民要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实现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咏柳》中的生字新词,会背诵和默写全诗。

2、使学生学生理解《咏柳》这首诗的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这节课再学一首古诗《咏柳》。

二、新授:

1、按照正确的读音,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互相读一读,评议。

3、指名读,纠正读音。

4、自学生字。

(1)边读边把课后的6个生字画出来,读准音,利用字典或注释理解词义。

(2)小组互相检查。

(3)听写。

三、理解诗意。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由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汇报。

(1)指名读第一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2)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感叹,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3)指名读。老师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4)全班看读这两句。

(5)自学第三、四句。

四、指导朗读,加深理解,指导背诵。

五、复习巩固,背诵并默写。

六、作业:1、默写古诗《咏柳》。

2、课下自己试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并试着画一画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 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3。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王建的诗句《十五夜望月》。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记得把作者和朝代加上。(板书:十五夜望月 王建)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板书:白)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板书:栖)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板书:湿)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得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板书:秋思)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板书: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板书: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板书:拟人)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 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自己愁思之深。

2. 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六、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画面美:白 栖 湿 情感美:秋思

表达美:间接抒情 拟人 情结美:望月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山行古诗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