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准备的时候,教师肯定要考虑与时俱进,教案的制定是能够让教师们在上课的时候有好的发挥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劝学优秀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劝学优秀教案篇1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 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 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 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 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 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 谁。 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 到了------的时候。 到
卿今者才略 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劝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3、在课堂上通过听读,小组讨论归纳出全文的情节,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线索。
4、与《伤仲永》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表演法。将本课设计为以学生表演故事情节,教师适时点拨教学形式,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但曹操又曾说过这样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到底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佩服,对于孙权,我们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其他方面。板书《孙权劝学》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3、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1)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2)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孰若孤?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品味语言
1、学生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进行对话,讨论孙权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2、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3、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说话训练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2. 当堂交流评点。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劳动,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劝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注释和教师提示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揣摩语言,领会人物形象。
3.积累词汇。
4.教育学生努力读书。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耳:知道。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就晚了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效果的?是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6.思考:(教案 )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
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1.《资冶通鉴》
2.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劝学优秀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劝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劝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 讲述文章内容,背诵课文,揣摩语言,说出文章给人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有关作者等资料,孙权和吕蒙的故事。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生动的对话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小组合作,对比阅读《孙权劝学》与《伤仲永》,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
2. 勉励学生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翻译、背诵课文。揣摩文中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美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韵味 。体味对话的情味
教学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练习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这部作品道出了三国时多少英雄人物的英雄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了解一下三国时吕蒙的故事。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
1. 多媒体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讲这个故事。
2.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及背景 的资料。之后,多媒体显示。
(三)整体感知,背诵课文
1. 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请一位学生认读,由其他学生订正。
2.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有不会翻译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解决不了的提交老师)
2)小组竞赛。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发练习资料,完成后派代表展示。(文言字词句解释)
教师指导,并适时点拨。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背诵思路。学生齐背。
(四)合作研讨,品析对话
1)品析本文言简意丰、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的口吻、神态、心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课件显示)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体会人物个性。
3)积累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刮目相看”。
(五)体验反思,总结全文。
提问:吕蒙由不学到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踊跃发言。教师评议,赞赏中含期盼,给他们信心。
(六)比较阅读,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讨后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七)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
2)如果你的朋友也像吕蒙不爱学习,你会怎样劝说?请写一个片段。
劝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优秀教案篇8
内容预览:
?孙权劝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了解作品:
??、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