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04-11 作者:Gourmand 备课教案

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就必须养成制定教案的好习惯,教案在撰写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强调创新教学方法,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1个生字,理解“晶莹、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联系实际思考,“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含义,认识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事。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内容,学习文中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片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结合自己对地球的了解,同桌间相互交流。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板书:只有一个地球)齐读课题。

3.释题,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

4.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让你感触最深?是什么感触?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触?

(2)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后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就自己感触深的词语、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课文写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内容?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3.全班交流(围绕课文写地球哪些方面内容,交流感受、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重点内容。板书: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资源有限,生态灾难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4.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看出这篇文章是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先讲了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下来又讲了地球上资源有限,人类的一些行为会造成生态灾难。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将别无去处。最后提醒人们要保护地球。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根据板书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概括内容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1.想一想,应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2.读给同桌听,然后相互评价。

3.指名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2.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诗歌,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诗歌《地球累了》(节选),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是一种心理的纠结,那是对人类愚昧无知的感叹,那是一种对环境的忧虑。宇航员遨游太空,也发出感叹。读出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二、围绕感叹,研读课文

1.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学生齐读宇航员遨游太空所见的地球。

学生齐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联系实际,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补充资料: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臭氧层对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能吸收高强度紫外线的99%,从而挡住了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伤害。一旦臭氧层遭到破坏,紫外线便会增强,则全球气候会变暖,人类生命健康堪忧。)

2.地球的“渺小”

(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宇宙”与“扁舟”对比,想象出地球的渺小。)

(2)结合地球的一些实际数据,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这一观点。

半径:约六千四百千米

表面积:大约5.1亿平方公里

世界人口:截止到20xx年1月4日,全世界有70.57亿人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

可供人类居住:约0.8亿平方公里

3.地球“自然资源有限”

(1)矿物资源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无私地、慷慨地向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体会地球太可爱了。

(2)联系实际,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必将加速矿产资源的枯竭。那时人们将没有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人类需要的工业原料就没有了,进而认识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4.地球的“生态灾难”

(1)人类生活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服务的。何为“本来”?去掉“本来”,读出地球的可爱;加上“本来”,读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2)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联系实际展开会议与想象,体会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污水排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废气排放,滥用化学品等。并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不堪的后果。

三、层层深入,得出结论

1.科学家证明什么?是何意?科学家设想什么?是何意?

(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说明人类要保护地球;科学家设想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这是为了让读者想象,假如有移民基地,人们都去居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进一步突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展开想象,说说人类别无去处的结果?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列出保护地球切实可行的办法。

四、书写字词,拓展练习

1.正确工整地抄写课后11个生字,15个词语。

晶莹、遥望、恩赐、慷慨、毁坏、目睹、交错、贡献、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破碎、和蔼可亲

2.谈谈对“如何去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想法。

板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渺小

资源有限,生态灾难

无处可去,精心保护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写好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初略了解、培养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3、了解鲁迅的故事,初识鲁迅,感受鲁迅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学习写人方法是本节课重点,在《故乡》一文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句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激发想象

1、在《少年闰土》一课中,闰土向鲁迅讲了哪几件事?哪一件是鲁迅印象最为深刻的?

2、正因为对这件事印象最深,所以一想到闰土,鲁迅先生马上就会浮现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在鲁迅先生眼中,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他们俩的关系怎样?

4、闰土是如此的见多识广、聪明能干。他们的关系亲如手足,难分难舍。只可惜他们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能够再次相逢会是怎样一种情景?闰土会变得怎样?

5、同桌交流。

6、指名汇报交流。

二、学习《故乡》原著片段、感受人物性格变化

1、刚才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有趣。鲁迅先生把他们当时见面的情景写在《故乡》一文中,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师生出示《故乡》“他身材增加了……我也说不出话”这一片段。

3、齐读。

4、交流体会感受。

(师想机引导学生探究闰土外貌、性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特别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意思。)

三、认识作品人物、感受写法

1、分角色朗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闭上眼睛想象两个人的不同形象。

2、鲁迅为什么能把这两个人写得如此鲜活?

3、指名交流汇报。

(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怎样抓住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4、认识孔乙己、祥林嫂等作品人物:

鲁迅先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生花妙笔下,给我们塑造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活灵活现的人物。你们有谁摘抄了这些人物的外貌描写,读给同学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这个人的外貌描写中,你猜他们会是怎样的性格或命运?

5、师小结。

四、交流鲁迅故事、名言、初识鲁迅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摘抄鲁迅的名言、故事。

2、看《阿Q正传》、《社戏》等鲁迅作品。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六年级# 导语,了解相关背景。(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章,概括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没有小的时间点,只有大的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一列火车车厢里。主要人物:老兵、老妇人、两个小姑娘。

事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列车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妇人反复地数“一、二、三”,招致两个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叙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而老兵也即将奔赴战场。

2.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尾再进行探讨。

思考: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

预设:在学生梳理了小说的要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之后,对于标题的疑问可能已经浮上了心头。此时提出疑问,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随时关注,更有利于之后的探讨。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剖幽析微——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

过渡:同学们在之前的比较中发现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单元三篇小说中最短,要在这么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达深刻的主旨,便要创设一些深刻的情节,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当最后揭开谜底时,才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那么大家在学习这篇小说时,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处。

(1)学生细读课文,根据提示寻找反常之处。(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组交流标示出来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气势磅礴、速度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

反常之二:火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公共场所,男女老幼汇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这列火车的车厢怎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预设:这是作者构思精妙之处,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就像相声中的包袱,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教师这时可以卖个关子,或者也可以说是设个悬念,不要告诉学生答案,只需告诉学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之中去寻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①老妇人重复数“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代表她失去的三个儿子。)

②老妇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是不是不合常识?(这里可能用了夸张的说法,是从侧面表明老妇人的声音之大。)

2.阐幽明微——探寻结局,解决疑问。

(1)学生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小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过渡: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神智失常了。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铺垫、衬托的作用。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的父亲,这是一位的丈夫,这是一位的军人。

交流:①作为父亲:坚强隐忍。“失去了三个儿子”。

②作为丈夫:冷静、有责任、有担当。“挺了挺身板”“送进疯人院”。

③作为军人:悲伤无奈。“轮到我上前线了”,为了国家有不能推卸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3)再读小说开头反常的情境,解开谜底。

明确:这是一辆有气无力的火车,就像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火车成了一个象征,因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连火车去往的方向都没有说明,所以说这是一辆“缓慢”的火车。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战争之痛。

(1)教师出示交流问题,学生分组交流。

①战争的痛,车厢里的人感受到了吗?

明确:听了老兵的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因为众人听了老兵的话,既震惊又悲伤,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憎恨。遭受到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老兵一家,车厢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亲人或朋友正在战场上,或已经死在了战场上。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此时笼罩了整个车厢,所以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战争的痛,你感受到了吗?请你写一条反对战争的警示语,呼吁和平。

示例:别让战火的硝烟泯灭人性的善良,别让水深火热的境遇伤害国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期望。(学生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只要关注过世界新闻就知道,现在还有许多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再读课文标题,体会其深意。

明确: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许多国家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而柏林是德国的中心城市,作为侵略国的国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创伤,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那么被侵略国则更加惨烈了。在战争中最终受害的总是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而人民总是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这个标题站在侵略国的国民的角度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呼吁着和平。

四、语言训练,课堂回顾

1.课堂语言实践训练。(机动)

(1)设身处地想一想,说一说。

质疑:作为一名德国 军人,老兵的职责和义务是为国而战;但德国法西斯却是侵略他国、发起战争的一方。他的角色实在是很尴尬。请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说说你想对老兵说的话。

(2)读一读,记一记。(出示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收束课程。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说情节的精巧构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们学会了抓住重点语句感受情节的不寻常,生发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解开了谜团。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可怕的战争竟然给人们带去了那么多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呼吁和平,同时也要更珍惜我们的和平生活。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希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课文中“我”的外貌,体会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穿着和外貌。

教学的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的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要问题:

A: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B: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C: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D: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忙月秕谷鹁鸪……

四、作业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梧、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2.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词)指名朗读(2—3人)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板书:心地善良)

四、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面描写、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