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教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为了能给孩子们呈现精彩的课堂,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准备适合自己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语言-教案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语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语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与猜谜活动,并愿意与教师对答.
2. 尝试仿编儿歌.
活动准备: 水果卡片、水果实物、摸袋、隐藏好的卡片每人一个,音乐,展示板,水果贴画
活动过程:
﹙一﹚
1、音乐游戏:采果子
幼儿听音乐玩开汽车的游戏,寻找水果卡片。
2. 请幼儿说一说找到了什么水果卡片,分类摆放.
﹙二﹚.猜谜游戏
1. 教师: 咱们玩一个猜谜游戏,请小朋友猜猜我说的是哪个水果?
1) “什么弯弯像小船?”
2) “什么个大圆又圆?”
3) “什么脸庞红彤彤?”
4) “什么粒粒酸又甜?”
引导幼儿分别在卡片中找到答案.
2. 完整的对答说儿歌
(1) 教师说,幼儿答;
(2) 幼儿问,教师答;
(3) 幼儿间相互问答.
﹙三﹚.尝试创编猜谜儿歌
1. 分别出示杨桃实物,柿子实物,引导幼儿说出其特点,教师帮助语句。
2. 出示摸袋,引导个别幼儿摸水果,创编儿歌。
﹙四﹚将儿歌并完整朗诵
语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水娃娃漫游记》,知道水的不同存在状态。
2、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水娃娃漫游时变化的顺序。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活动准备:
1、冰块、纸杯、笔、纸。
2、材料操作包《水娃娃漫游记》人手一份。
3、童易软件--天气与自然想象一--小水滴旅行记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水娃娃漫游记》
1、教师介绍故事名称(见p.60)。谈论:什么是漫游?
2、安静地听教师朗诵故事(见操作材料包"水娃娃漫游"),边听边想:水娃娃去哪里漫游了,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教师轻声重复故事以提示幼儿,注意不打扰已有想法的幼儿。
二、介绍、谈论
1、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水娃娃去哪里漫游了。
2、比较各自采用的不同的记录方式。
3、将一些片段的记录按照水娃娃漫游的顺序加以排列。
4、谈论:水娃娃的漫游经过哪些地方?水娃娃把自己变成哪几种模样?水娃娃为什么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模样?
三、水的小游戏
1、瀑布(几个纸杯倒放摞高,把水从顶部倒下,形成"瀑布")。
2、喷泉(在盛满水的纸杯的不同高度戳洞,水从洞里溢出,形成"喷泉")。
3、玩冰块。
4、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的有趣发现。
活动延伸:
将以上游戏内容放在区域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玩,让他们在玩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反思:
从活动来看材料比较适合大班幼儿,活动中梳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是重点和难点,活动一开始我采用了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幼儿先看前5页,然后翻到想和同伴交流的那一页。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能够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对于水娃娃如何进行三态变化的还很模糊,这时王家蓉正好想说第一页,就这样我顺势就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和幼儿一起梳理了。后面自主阅读的环节我用了老师指导的方式在幼儿看书的过程中和幼儿做一个简单的互动这样就能节约时间体现活动的重难点。在最后幼儿操作的环节老师提供的材料可以再多样化一点,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大多数孩子能够简单的将水娃娃漫游的过程用图示表达,这也正好验证了前半部分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在个别化学习中让幼儿再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水娃娃漫游记得书。
语言-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想象。
2、通过欣赏诗歌,图文匹配,制作诗集,理解记忆歌词。
3、学习用优美好听的声音朗诵诗,认识字词叶子、象、笔记、棉被。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四季的叶子)
2、幼儿了解叶子四季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关于叶子的交流活动:
你们见过叶子吗?你见过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见过的叶子象什么?
2、看图片欣赏诗歌:
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季节的叶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看看这是些什么季节的?图片上有些什么?你觉得象什么?
教师朗诵诗歌(清声一次、配乐一次)出示字宝宝。出示(像、笔记、歌谱、卡片、棉被)
3、幼儿看字宝宝提示讲述诗歌:
你们听到了什么?春天的叶子象什么?夏天、秋天、冬天呢?
毛毛虫怎么样?蝉儿呢?卡片送给谁?睡在冬天睡?
4、根据图片提示匹配诗句:
毛毛虫用嘴吧写日记;
夏天的叶子像歌谱;
风哥哥送给云姐姐;
冬天的叶子象棉被;
5、把诗歌图片制成书:
现在我把这图片制成一本书,谁来帮我把它们排列好?
这本书还少了什么?还有什么?封面上还该有什么?封底呢?
6、模仿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优美:
你们听了这首诗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这样好听呢?
好现在请你们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的好听?
我们表扬他们一下吧,不会的你们去帮助一下吧。
儿歌:
春天的叶子象笔记,毛毛虫用嘴吧写日记;
夏天的叶子像歌谱;蝉儿唱了一下午。
秋天的叶子象卡片:风哥哥送给云姐姐;
冬天的叶子象棉被;小草在棉被里乖乖睡。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紧紧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无论在幼儿知识储备方面,还是教师教具准备方面,各项工作做得细致完善,因而在活动进行时孩子们积极参与,大胆创编诗歌内容,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能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语言-教案篇5
活动准备
故事画面、围巾、毛衣、毯子、枕头。
活动目标
在猜猜、讲讲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才是最温暖的礼物。
理解掌握词汇:“厚厚的”、“软软的”、“香喷喷的”、“热乎乎的”,并尝试运用表达。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倾听的欲望
(重点: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两个主要角色间的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冬天取暖的好办法,为后面温暖的礼物做铺垫。
(1)你们在冬天里有哪些取暖的好办法?
(2)小结中引出故事:每个人都需要温暖,你们都有很多取暖的方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冬天里的温暖的故事。
2.交代故事角色,知道跳跳鼠与鼹鼠仔是一对好朋友。
人物介绍:这是谁?他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叫“跳跳鼠”(打招呼)。跳跳鼠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鼹鼠仔”(打招呼),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3.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新年快到了,……又冷又孤单”,激发幼儿产生关爱鼹鼠仔的隋感。
提问:鼹鼠仔一个人住在遥远的地洞里会感到怎样?(理解“又冷又孤单”)_ 儿童网
二、分段讲述,理解故事《多么温暖的礼物》
(重点: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了解故事中两个角色之间牵挂的心情,突出温暖礼物的神秘)
1.启发幼儿根据词义作猜想,并学习表达。
提问:跳跳鼠到底会送什么温暖的礼物给鼹鼠仔呢?(幼儿推想,说说理由)
讲述故事:从跳跳鼠给鼹鼠仔拨了一个长途电话——“嗯……厚厚的,软软的……还有,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让我们猜一猜,这份礼物会是什么呢?
承上启下:哦,你们说出了那么多温暖的礼物,相信如果送给你们的家人或者是朋友,一定会让他们感到温暖又甜蜜。
2.加深对“厚厚的”、“软软的”、“热乎乎的”等词义的理解并体会温暖的感受。
实物体验:幼儿亲自感受和体验各种温暖的礼物的材质,说一说摸摸礼物后的感觉。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可以带给大家温暖的小礼物,请你们也来抱一抱、摸一摸,说说它们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幼儿体验,并学说软软的围巾、厚厚的毛衣、毛茸茸的毯子、香喷喷的枕头。
3.电话游戏,以打电话的方式练习故事中角色的语句,进一步体验期待的心情。
幼儿扮演鼹鼠仔,老师扮演跳跳鼠
幼:跳跳鼠,温暖的礼物是软软的围巾吗?
师:不是
幼:跳跳鼠,温暖的礼物是厚厚的毛衣吗?
师:也不是。
幼:跳跳鼠,温暖的礼物是毛茸茸的毯子吗?
师:还是不对。
幼:跳跳鼠,温暖的礼物是香喷喷的枕头吗?
师:哈哈,还是没猜对哦。
那么到底是什么神秘礼物呀?
鼹鼠仔和你们一样,美美地猜想着。
鼹鼠仔每天都在盼望着礼物的到来,是软软的围巾吗?是厚厚的毛衣吗?是毛茸茸的毯子吗?是香喷喷的枕头吗?我们继续看看跳跳鼠到底会送什么礼物,好吗?
三、继续欣赏故事
(重点:观察画面,根据局部特征,判断真正的“礼物”,理解温暖礼物的含义,感受友情的美好)
1.观察画面,根据局部特征判断
讲述故事内容:“终于等到了一年里最冷的一天……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
提问:你怎么会猜到是跳跳鼠呢?(观察礼物盒中,跳跳鼠的局部特征)
2.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画面,提问:
(1)瞧,两个朋友在做什么呀?(拥抱) .
(2)跳跳鼠送给鼹鼠仔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礼物啊?(拥抱)
(3)天冷的时候,好朋友拥抱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暖)
(4)是呀,两个毛茸茸的家伙,身体贴在一起,厚厚的、软软的,让他们感觉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连心儿都是那么的温暖。
四、边看视频边完整欣赏配乐故事《多么温暖的礼物》
(重点:完整欣赏故事,再次感受友情的温暖,愿意将“温暖”与每个身边的人一起分享)
1.完整欣赏。
2.师生拥抱,同伴拥抱,感受温暖,鼓励幼儿回家与自己的家人拥抱,并送上祝福语。这个大大的拥抱是不是一个温暖的礼物呢?我们也来做朋友相互拥抱,你给我爱,我给你爱,你给我温暖,我给你温暖。
附故事
?多么温暖的礼物》
新年就要来了,跳跳鼠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鼹鼠仔。住在那么远的地洞里,鼹鼠仔一定又冷又孤单。跳跳鼠给鼹鼠仔拨了一个长途电话,说:“鼹鼠仔呀,我要送你一件温暖的礼物。”
“温暖的礼物,是什么呢?”
“嗯……厚厚的,软软的……还有,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 鼹鼠仔每天都在盼望礼物的到来。温暖的礼物,会是什么呢?他想了一个又一个。是软软的绒线围巾吗?是厚厚的毛衣吗?是毛茸茸的毯子吗?是香喷喷的枕头吗?
终于等到了一年里最冷的一天,天上飘起了大大小小的雪花片。温暖的礼物究竟是什么呢?
突然,一只礼物盒子出现在鼹鼠仔的小床边。是跳跳鼠的礼物呀!
还没来得及抱起礼物,礼物盒自己打开了。从盒子里蹦出跳跳鼠,给鼹鼠仔一个好深好深的拥抱——软软的、厚厚的、毛茸茸、香喷喷的,还有,从头到脚都是热乎乎的。
真是一个温暖的礼物呢。
语言-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太阳的特征,加深对红色、圆形的认识。
2、知道晒太阳也是冬天的一种取暖方式。
3、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开展半日活动《晒太阳》,感知在阳光下温暖的的感觉。
2、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视频。
3、画有红灯笼、萝卜、红气球、太阳的画面故事内容四幅。
4、小兔和兔妈妈图片和头饰。
5、设计小兔找太阳的场景(红灯笼、萝卜、红气球的实物,太阳的画面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小兔子图片,引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一只小客人,你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师:小朋友请看,这是谁?(小兔子)对,他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那么你知道今天小兔子想干什么吗?它呀,想去找太阳,可是,它从来没有见过太阳,小朋友你见过太阳吗?你知道太阳是什么样的吗?(个别幼儿说一说)师:哦,我们小朋友知道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暖的。可是小白兔只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并没有见过太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小兔子能不能找到太阳。
2、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故事《小兔找太阳》。
根据故事情节逐步拉出画面,让幼儿与故事互动,学习语言,理解作品情节和其中的人物形象。
出示挂图
(1)师: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就去找太阳。小兔子来到屋子里,小朋友请看他看到了什么(灯笼)这时,小兔子指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说:"妈妈,这是太阳吗?"小朋友你先来告诉它,这是太阳吗?(不是)是什么呀?(是两盏灯笼)那我们快告诉他,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两盏红灯笼)。这时妈妈告诉他,不,这是两张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
出示挂图
(2)师:小兔子来到菜园子里,小朋友请看他又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红红的、圆圆的萝卜)。这时小兔子看到萝卜又说,妈妈这是太阳吗?来,小朋友,我们替妈妈告诉它,引导幼儿说出,(不,这是3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出示挂图
(3)师:小兔子抬起头,他看见了什么?(气球)这时小兔子又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小朋友,妈妈会怎么说呢?(个别幼儿自由回答)老师说:不,这是红气球,太阳只有一个,还会发光呢。
出示挂图
(4)师:小兔子仰起了头,看着妈妈指着的地方,大声喊,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师:小朋友,今天小兔子找到太阳了吗,(找到了)那你们来说一说太阳是什么样的呢?(鼓励幼儿用连贯的语言描述太阳的特征)师:小兔子今天找到了太阳,他非常高兴,他要请小朋友听故事,你们想听吗?
3、观看故事视频《小兔子找太阳》。
4、提问。
⑴小兔子第一次找到了什么?(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红灯笼,并一起说说故事中的对话"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子外面呢!")。
⑵来又找到了什么呢?(个别回答后,请小部分幼儿上来找找大萝卜、红气球,并一起说说"这是三个大萝卜、红气球"。
⑶兔子为什么会把红灯笼、大萝卜、红气球当成太阳呢?(引导幼儿看看他们都是红红的、圆圆的)⑷你见过太阳吗?在哪儿能找到它?在太阳下有什么感觉呢?
⑸引导幼儿一起说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5、让幼儿(根据设计的场景)带头饰分角色讲故事。
语言-教案篇7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鸭子汽车记
活动目标:
1、从图画书中寻找故事线索,感受鸭子尝试挑战、坚持不懈获得成功的快乐。
2、关注画面细节,尝试用连贯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准备:
1、儿童图画书《鸭子骑车记》人手一本。
2、故事局部画面:(1)鸭子骑车时先后遇到的朋友;(2)鸭子骑车的各种动作。
活动过程:一、共同观看《鸭子骑车记》封面画面,引起阅读兴趣
1、封面上有谁,它会有什么突发奇想?
2、了解故事名称“鸭子骑车记”,谈论:鸭子可能学会骑车吗?
二、自主阅读图画书,了解故事大意,寻找答案
1、带着问题一页一页地翻阅,边翻阅边思考:鸭子究竟有没有学会骑车。
2、交流从书中找到的答案。
三、师生共读,关注画面,梳理故事线索
(一)线索一:同伴的不同态度(局部画面图一)
1、鸭子骑车时遇到了哪些动物朋友?
2、教师根据图书中动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结合幼儿的表述逐一出示小图片。
3、这些朋友赞成鸭子骑车吗?从该页画面和文字表述上了解动物朋友的态度。
4、共同将以上图片按赞同与否进行归类。
(二)线索二:鸭子怎样学会骑车(局部画面图二)
1、鸭子原来会不会骑车——从图画书上找出鸭子最初不会骑车时的动作。
2、教师用局部画面图表示。
3、鸭子是怎么学会骑车的,从图画书上找出鸭子的动作有什么变化。
4、教师按图画书的顺序排列动作变化的过程(引导幼儿特别关注鸭子骑车动作的变化)。
5、共同发现鸭子骑车从摇摇晃晃——稳稳当当——潇洒自如的过程。
(三)线索三:动物朋友的巨大改变
1、提出问题:最初同伴们都不参加学骑车,后来呢?再一次翻阅图画书,从最后一页中找到答案。
2、动物们一开始不是都不赞同鸭子骑自行车的吗?现在怎么也都骑上自行车了呢?
3.动物朋友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学骑车了,连贯地翻阅最后几页,发现动物朋友看到许多小朋友飞速地骑车,都跃跃欲试,最终跳上了自行车的过程。
4、仔细翻看最后一页,发现动物朋友骑车的有趣情景。
四、情感迁移
1、鸭子学会骑车以后有没有新的想法?从封四中发现鸭子又想学开拖拉机。
2、小朋友你们现在想些什么呢?会不会和鸭子一样也有了奇妙的想法呢?
附故事 鸭子骑车记
有一天在农场里,鸭子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我打赌我会骑车!”他一摇一摆地走到男孩停着的自行车旁,爬上去,骑了起来。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左摇右晃,但是很好玩!
鸭子骑过母牛身边,冲母牛招了招手。“你好,母牛!”鸭子说。“哞——”母牛应了一声。可她心里想:“一只鸭子在骑车?这可是我见过的最愚蠢的事!”鸭子骑过绵羊身边。“你好,绵羊!”鸭子说。“咩——”绵羊应了一声。可她-心里想:“要是不小心,他会受伤的!”
现在,鸭子骑得好多了。他蹬得快了一点,骑过马身边。“你好,马!”鸭子说。“嘶——”马应了一声。可他心里想:“鸭子,你还是没我快!”
鸭子一边按铃,一边朝母鸡骑过去。“你好,母鸡!”鸭子说。“咯!咯!”母鸡应了一声。可她心里想:“你看着点路,鸭子!”
鸭子单脚站到车座上,骑过狗身边。“你好,狗!”鸭子说。“汪!”狗应了一声。可他心里想:“这可是真功夫啊!”
鸭子撇开车把,骑过老鼠身边。“你好,老鼠!”鸭子说。“吱——”老鼠应了一声。可他心里想:“我真想像鸭子那样骑车。”
突然,一大群孩子骑着自行车冲下路来。他们骑得特别快,谁也没有看到鸭子。他们把车停在门前,就进屋去了。
现在,所有动物都有自行车骑了!他们在谷仓旁的空地上骑来骑去。“真好玩!”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鸭子,你的主意真棒!”
他们把自行车放回屋旁。没有人知道,那天下午,曾经有一头母牛、一只绵羊、一匹马、一只母鸡、一只狗、一只老鼠扣一只鸭子骑过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