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都有着完整的思路,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二物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篇1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
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小组内讨论后抢答下列问题)
[问题]: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传播。
[问题]:若介质不均匀光会怎样传播呢?
二、新知识学习:
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1、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演示: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
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
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实验,此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补充: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定义。(如图)
[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
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
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
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
(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2)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若一束光由水中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照过去,光会怎样传播呢?
教师演示并指出: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讨论总结: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的折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光的折射的应用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有哪些?看哪组想得多。
应用举例:在岸上看到清澈的河水变浅了,为什么?
答;河底反射的光由___斜射入____时,在水面发生_______,折射光线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过去,看到的是河底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像在河底的____方(填上或下),所以河底变浅了。
[问题]:试回答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向上弯折了?
三、巩固提高:
1、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下列光路表示正确的是______
a b c d
2、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的是______
a.树荫下地上有很多光斑 b.人在河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c.奇妙的“海市蜃楼”景观 d.从侧面看鱼瓶中的鱼变大了
3、一束光经过一三棱镜,试完成光经过棱镜后的传播径迹
4、有经验的渔民在插鱼时,不是向着看到的鱼的方向插,而是向着看到鱼的下方插,这是为什么呢?
5、对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异同。
四、学后反思:
光是我们的朋友,通过本节学习,你对“光”肯定有新的认识,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说说自己还有哪些的困惑,你一定会进步得更快。
初二物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光透过其他物体时的折射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透明水杯、相同大小玻璃球人手两颗、铅笔人手一支、水。
活动过程:
一、 教师讲述生活趣事“小猫抓鱼”,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猫想抓鱼缸里的小金鱼,它的小猫爪每次都是对准小金鱼的,可是怎么也抓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并回答
3、教师小结幼儿的答案。
二、教师介绍今天的实验材料,并操作示范,引发幼儿思考。
1、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小猫抓鱼”的有趣现象,小朋友们肯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要做的小实验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清水和透明杯,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将手指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3、幼儿猜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4、教师小结:手指放入水中,会发现手指折弯了,手指在水中的位置跟我们眼中看到的不在同一位置,这是因为光在水中发生了折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吧。
三、教师带领幼儿做铅笔插入水中的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透明水杯里倒入约2/3的清水,放入铅笔。
2、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从杯子的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会发现什么现象?
3、教师小结:可以发现水面外地部分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入到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像是被折断一样,这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四、引导幼儿观察投入到水杯中的玻璃球和水杯外的玻璃球。
1、教师介绍试验方法:将一个玻璃球放到水杯里,并将另一颗玻璃球放在杯子的旁边,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接着再从杯子的上下左右等不同的方向观察水中的玻璃球。
2、幼儿自由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讨论探索。
3、教师小结:从侧面观察水杯中的玻璃球时会显得较大,而水杯旁边的玻璃球为正常的大小。当从上或从下观察水中的玻璃球,将不会出现任何的变化。
初二物理教案篇3
三维目标
1、知道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及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
3、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诱发对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1:如课本p56图3-38(a)所示,把一支铅笔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实验2:如课本p56图3-38(b)所示,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见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中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学习光的折射知识,上述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
板书:第四节 光的折射与透镜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
演示实验:如课本p56图3-39(a)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水中滴入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请同学说出所观察的现象。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57上面的内容,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并把它与光的反射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指出:光的折射发生在两种介质中。
板书:1、光的折射
教师画出图示,向学生介绍与光的折射有关的几个名词。
活动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师:对光的折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及猜想。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提出一些必要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仿照光的反射规律的探究实验,设计一个实验。
让学生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指明一组,谈谈他们的设计。
根据他们的,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直到得到一个正确的。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请各组交流实验得出的结论。
教师:大家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也可逆呢?
请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猜想。
教师:在验证光路是否可逆的实验中,若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的入射角不断增大时,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教师说明:全反射)
师生共同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利用光的折射知识可以制成各种改变光路的器件,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其中重要的成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透镜,认识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凹透镜是中间薄边缘厚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二者分别对光路所起的作用。
活动3:用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折射有什么特点?
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把结果填在文中。
教师:为了研究不同的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先要了解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
(画图介绍:光心、主光轴、焦点、焦距)
结合图形,分别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活动4: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指导学生学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根据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并让学生把商量结果记录在文中的表格中。
仔细观察,比较两块凸透镜,你认为影响凸透镜焦距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凸透镜的材料及厚薄程度)
让学生阅读p59的“信息浏览”――冰透镜向日取火。
三、归纳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59的“自我与作业”。
2、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五、反思
1、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补充介绍入射角为零的情况。
2、光的折射中,要明确是光从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这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好指导工作,例如:逆向思维,究竟想象力的培养。
六、板书设计
初二物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示:光的折射
2、科学发现室光学区域
活动指导
1、教师同幼儿讨论什么光是怎样形
讨论后让幼儿知道,当物质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我们就看到的热物质的发光。
如:火光、烛光、白炽灯的灯光,以及前述钢铁、玻璃、石头等烧红时的发光。
2、问题:光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什么常见例子给幼儿讲解:
第一,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三点一直线,在射击、射箭运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由光的直线传播,再加上人的双眼效应,可判断物体的位置。
第三,木匠用刨刨一木条,刨了二下就要检查刨得直不直,他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用眼睛从木条的一端沿木条看它是不直的。
第四,队伍对齐:"向右看齐!"
3、幼儿在光学区域自由探索、发现光的折射。
(1)课件演示:光的折射
通过观看课件演示,让幼儿对光的折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实验:把筷子插到水里发现筷子在空气中和水中拐了个弯的原因。
(空气和水就是两种不同的介质)
(3)指导幼儿在光学区域,积极尝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和了解光的折射。
(4)教师讲评活动情况,表扬鼓励探索中有发现的幼儿。让幼儿讲一讲在探索活动中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初二物理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