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8篇

时间:2023-03-28 作者:pUssy 备课教案

为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顺利,我们需要制定一份教案,通过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教师在写一份教案时一定得心应手,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8篇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1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在幼儿园,常听到孩子们在议论:我看见树叶被风吹到了地上;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今天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 ……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特围绕"风"是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究和认识它。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善于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初步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扇子、纸、电扇、电吹风、吸管、打气筒、气球、矿泉水瓶、小风车、有关"风"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播放"风"声的录音)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平时,你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2.探索风的成因。

(1)想一想,试一试:怎样能产生风?

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在脸旁扇扇,有什么感觉?想要风更大些怎么办?(用力扇动两手)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除了用小手扇动空气产生风外,还有什么方法使风儿出现?

出示各种材料,幼儿动手实验。

你是怎样利用这写材料使风儿出现的?

(3)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3. 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

(2)观看课件,了解大小不同的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及害处?

教师小结:风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传播种子;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

可是有时风生气了就会做许多坏事。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打翻了鱼船、引发沙尘暴……这样的风很可恨。

(3)可是风儿为什么会生气呢?怎样才能不让风儿做坏事?

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4.游戏:风来了。

幼儿想象自己是某样物体,如:衣服、树枝……,根据教师所提的风的大小的要求,如"微风来了"、"中级风来了"、"大风来了"等,引导幼儿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

5. "风车转转转"。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乐意参与探索风的游戏。

2、让幼儿初步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并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风的形成,认识风的一些用途和危害。

活动准备

1、纸箱、塑料袋、气球、扇子、书本、硬纸片、吸管、羽毛等。

2、风类玩具。

3、有关风的用途及危害图片

活动过程

1、初步认识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1)运用魔术箱和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周围。

(2)出示2个充满气的气球,把其中1个松开口后吹到一幼儿的头发上,请幼儿说说观察到了什么,引出“风”。通过对比,引导幼儿说出: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

(3)教师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2、尝试制造人造风。

(1)出示风车,告诉幼儿它们都想和风做游戏,但是教室没有风,怎么办?

(2)幼儿自由选择制造风的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风。

(3)教师小结人造风的方法,并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

3、幼儿观看图片,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一些用途和危害,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

4、游戏:羽毛飞起来了。让幼儿运用人造风的一些方法制造风,人鸡毛飘得又高又远。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3

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油和水倾倒,搅拌后分离现象,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

2、了解生活中油和水分离的相关现象,体验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1杯水1杯油,幼儿每人各1份蓝黑钢笔水。

2、每人1根搅拌管、背景音乐一首、

3、几张画过的图画、各色颜料水等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水和油的不相溶性。

难点: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相溶性和不相溶性。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小客人跟你们玩游戏,想知道是谁吗?

(想)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谁?(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将蓝、黑色的钢笔水倒进一杯水里,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变化。

师: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有要求。请你们仔细听,请你们把蓝、黑色的钢笔水倒入一个杯子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会出现什么现象?

1、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在一起融化变成黑色的水)

师: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教师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是的,蓝、黑色钢笔水倒进水里,它们融化在了一起变成了黑色的水。说明它们是能融化在一起的。(解释融化意思一种物体和另一种物体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够合在一起说明它们是分开的。)

三、让幼儿想想油和水倒在一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你们猜猜、想想,把油倒进已经融化的水里,你们会发现什么秘密?我也不知道,现在请你们把油倒进融化的水里,仔细观察,它们之间发什么说呢么变化?

提问:1、油和水它们能不能融化在一起?

2、为什么?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你们发现的这样。(教师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小结:因为油和水的比重不同。不论先倒水还是先倒油,油都是浮在水的上面,水在油的下面。说明油和水它们是不能在一起的,它们是分来

的。

四、延伸,请幼儿玩一玩油水分离画,并想象为什么颜料水不会和油画棒混在一起?

结束语:你们的表现太棒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哪些是能相溶在一起的呢?我们一起去外面找找吧!

活动反思:

油和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油和水混在一起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是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但又不太注意的现象,我抓住这一现象,意在通过观察记录和实验操作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整节活动连接紧密,稳扎稳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并坚持幼儿自己动手探索、发现的原则,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感悟出真知,在细心的观察中发现油和水的奥秘。也培养了幼儿敢于质疑、乐于猜想的科学态度。活动达到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5

综合活动:

小小桥梁设计师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活动过程:

1)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秋天的树,知道几种常见树的名称,感受树与季节发生着同步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发现的树的不同特征,感受树的多样性。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幼儿观察桂花树、橘子树、玉兰树、梧桐树。

1.提问:你认识这些树?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说说这事一些什么样的树?它们的叶子各是什么样的?(如桂花树枝头坠满小小的桂花;橘子树届满了果实,玉兰树长着绿绿的叶子,梧桐树树叶变黄了等)

2.秋天到了,你发现这些树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树的开花、结果、落叶这一明显的变化角度来进行描述)

3.你还知道关于这些树的特别的秘密吗?(引导幼儿说出这些树有先长叶再开花、先开花再长叶之分)

二、幼儿观察《小朋友的书 秋天多美好》第16-17页的画面。

1.提问:这些树你认识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认识它的?

2.这些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幼儿进入树林,在寻找认识树的过程中,巩固对各种树的名称和特征的认识。

1.教师出示几种树叶,问:"这些树叶分别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你能将这些树叶送回到树妈妈的身边吗?找到后站在这棵树妈妈旁边。"

2.幼儿说出判断的理由:你是怎么知道这片树叶就是这颗树妈妈的宝宝呢?(引导幼儿从树叶的形状等特征来判断、推理)

3.观察树妈妈:这颗树妈妈长什么样?(引导幼儿按整体外观、树干、树枝、树冠、树叶的顺序观察)

4.给树妈妈制作名称标牌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说出树妈妈的名字。老师在小卡片上写名称,并挂到树上。

5.游戏"摸摸ⅹⅹ跑回来",巩固对树的认识。

幼儿聚集在教师身边,教师说出一种树的名称,让幼儿跑去找,找到桂花树后摸摸树干跑回来,看哪个小朋友的速度快。

四、收集自己最喜欢的树叶带回幼儿园。

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教师收集幼儿对树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幼儿将有关树的问题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张贴在主题墙上。

五、绘画:我眼中的树。

1.幼儿绘画。

2.分享交流,感受树的多样性。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结合主题和幼儿一起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我们一起从教室出发,一路走一路看,和着春天的气息,孩子们对这次亲临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公园,我们看到了垂柳,看到了罗汉松,看到了柏树,看到了梅树……在幼儿的作品中,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各种各样的树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王伊诺小朋友一个内向的小姑娘,她把柳树画成了一个俏姑娘,有着长长的辫子,随着风在左右摆动,因为在她眼里柳树姑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她的好朋友。心仪的桃树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紫的……因为在她心中桃花是最漂亮的,是她最喜欢的。

小百科:树木是木本植物的总称,有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之分,树木主要是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只有树蕨为树木,中国约有8000种树木。分为榕树;杨树;柳树;柏树等。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圆柱螺旋弹簧,尝试用细铁丝环绕成圆柱螺旋弹簧。

2、通过比对、交流等方式,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装有弹簧的物品和玩具。

物质准备——人手一份:细铁丝若干、小棍棒一根(长20厘米)。

小组一份:纸、废旧图书、水彩笔、剪刀、胶带、油泥、瓶盖。

弹簧小玩具若干、已经绕好的弹簧一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幼儿玩弹簧玩具,体验弹簧的特性。

1、教师导语:今天,老师带了很多新奇的玩具,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在玩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任选一个弹簧玩具玩。

3、教师提问:你们在玩这些玩具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教师小结:这些玩具有的能一上一下的动,有的玩具能一左一右的摇摆,因为这些玩具上都有什么?原来是弹簧让这些玩具动了起来,找一找这些弹簧在什么地方?

二、认识圆柱螺旋弹簧。

教师提问: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弹簧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小结:弹簧有很多种,这种圆柱形、螺旋状的弹簧,叫圆柱螺旋弹簧。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品上有这样的弹簧?这些物品装上弹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乐趣。

三、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弹簧玩具给幼儿欣赏。

四、尝试制作圆柱螺旋弹簧。

1、介绍材料,幼儿边猜想制作方法边出示制作步骤图。

教师提问:1)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根小棍,一根细铁丝,我们怎么用它们来做弹簧呢?

2)小棍上有一个小洞,你们想想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细铁丝有一头是尖的,有一头是圆的。我们应该把哪一头戳到小小棍里?

3、幼儿制作,教师观察幼儿制作情况。

五、第一次制作后相互交流、讨论,探索制作圆柱螺旋弹簧的方法。

1、老师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绕弹簧的?

你们觉得哪个小朋友的弹簧制作的好?为什么?

2、教师小结:

(1)绕弹簧的时候,要细心,眼睛要看清楚,按顺序一圈挨着一圈慢慢地、均匀地往前绕,不能重叠在一起。

(2)要把铁丝紧贴着小棍,用点劲来绕。

(3)拔出小棍的时候,要轻轻的拔。

六、第二次制作,并和第一次制作的进行比较。

七、用弹簧制作玩具。

1、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

教师:这里有纸、旧图书、剪刀、彩笔、各种胶带、油泥底座。小朋友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卡通人物固定在你的弹簧上,你可以画画、折纸、也可以将旧书上的图案剪下来。做好后,你可以用胶带固定在弹簧上,最后固定在底座上,可爱的玩具就制作好了。

2、制作弹簧玩具。

八、交流分享:

1、与同伴之间、与客人老师之间相互玩一玩。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怎样玩这个小弹簧玩具呢?

2、出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弹簧玩具。

3、到生活中找一找,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这样的弹簧玩具。

活动反思:

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弹簧玩具,发现弹簧玩具会自己动。然后又在组织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集中探索弹簧的特性:能伸能缩,松手后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体现了“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大班科学浮与沉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探究几种线的特性。

2、用前书写的方式记录探究的结果。

3、激发幼儿对手工创作活动的探究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毛线、红线绳、电线、铁线、橡皮筋线、毛条线、弹簧、笔若干。

2、神秘箱、字卡、实验记录表、有关线的手工图。

活动过程:

一、师幼一起随音乐做律动动作进场:《线啊线》。

师:小朋友,你们的歌声真好听,现在请你们安静地、有序地坐到椅子上。

1、以谈话的形式开场,吸引幼儿的兴趣。

师:在刚才你们的歌曲里严老师有听到很多好玩的东西,你们还记得有什么吗?(请幼儿回答)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做什么做出来的吗?(线)

二、师幼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线。

师:今天,严老师带来了几个神秘的箱子,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不是你们刚才说到的线呢?

1、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有一个神秘箱,分别请各组的幼儿触摸和形容自己摸到的物品的感觉,由其他组的幼儿进行猜测。

2、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线,总结各组幼儿对线的形容,让幼儿进一步地感知各种线的特性。

师:这些线我们以前都用得比较少,你们有在别的地方见过吗?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三、将幼儿分组,每组幼儿都分得自己的操作用具,通过实验游戏,帮助幼儿发现这些线的基本特征,并请幼儿记录实验的结果。

1、交代幼儿进行实验游戏的要求和规则:每组幼儿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任务一:需要幼儿自己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任务二: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品。

2、幼儿实验操作时间。

任务一:

①找出会变长的线:请把各种线按顺序排列整齐,从中找出会变长的线。

②找出会测量的线:请幼儿利用各种线测量出画纸上两条线的长度,从中找出能最准确测量长度的线。

③找出能做弹簧的线:请幼儿玩一玩弹簧并找出几种线中哪一种线是可以做成弹簧的。

3、教师归纳总结幼儿的实验情况:

①橡皮筋线会变长,是因为它是用橡胶做的,有很好的弹性。

②棉线可以准备的测量,是因为它最细、最柔软,可以完全按照纸上的曲线的弯曲度摆放,将它拉直之后就是曲线的长度了。

③铝线能做弹簧,是因为它的柔韧性最好,既可以弯曲又可以定型,而且还有一定的弹性。

任务二:

1、教师出示用线做出来的成品图,交代幼儿第二个需要完成的任务。

要求:幼儿利用老师提供的各种线,以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品。

2、幼儿操作时间。

3、展示幼儿的手工品。

四、活动结束及延伸。

1、组织幼儿整理好各实验操作用具,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带领幼儿去寻找更多有趣的线。

师:小朋友,严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还藏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线,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更多的线回来,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