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内容具体的教案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前撰写的教学文书,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 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伶俐 携带 俘虏 抗拒 乞求 缩回 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 乞求 要求 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 )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 )很高。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文中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初步认识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认识10各生字,会写12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第读文。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读书指导
1. 解题。让学生看题,从问题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内容与松树有关。《那只松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读书。
2. 自读课文。让学生御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读书。通过独立读书,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给放了。
3. 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课时先学第四---七自然段。最后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简单讲解倒叙方式。
二、 情感深化
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 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用此的准确,生动。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识字写字
布置学生字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来进行。
3.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复习巩固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客”、“充满”等词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用总分方法写的一段话。
难点:读懂2、3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课前准备:录象、录音
(四)教学过程
1、读读第1段,说说学习这一段的方法。
2、学习第2段。
(1)初读感知,这段话用什么方法写?
课文第2段是用( )方法写的。总起句是( ),中心词是( ),分述部分是第( )句,从( )、( )、( )三方面写具体。
(2)自学这一段,完成填空题。
(3)反馈、校对。
(4)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①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②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说一说哪一句更能看出山里孩子的热情好客;抓住带点词体会。然后指导读好这句话。
(5)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什么。
3、学习第3段。
(1)按第2段的填空题,自学这一段。
(2)校对答案,辅导难点。
估计学生对这一段的第2句话的意思难以概括,可引导学生读句子思考:“果树结果、鲜花开放、小草翠绿、小溪欢跳”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用这段话中的一个词概括。(舒适)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们想为家乡人们创造一个永远舒适、美好的环境,用满怀激情的语调读出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来。
(3)有感情地朗读分述部分。
(4)山里的孩子幻想真多啊!文中哪个词说明了这一点?(充满)想想,他们还会幻想什么?
(5)小结:要是山里孩子的这些幻想都实现的话,山村将变得更加美好。他们是多少热爱自己的家乡,多么有理想啊!
(6)齐读。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4、学习第4段。
(1)结合板书,复述前三段内容。
(2)山里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读第4段,这句话把大山比作什么?从哪儿看出?
(3)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的新鲜的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杯,那样的气魄。
(4)带着山里的孩子对大山的热爱之情读这句话。
(5)以“山里的孩子在大山的怀抱里成长”为总起句看板书复述全文。
5、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
知识 和能力
1.学会十二个生字以新词,认读两个字;
2.能用“惋惜”造句;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不能不讲信用”这句话的意思;
3.选择合作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
4.了解宋庆龄为等候小伙伴和家人一起去做客的事情。
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讨论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宋庆龄为等候小伙伴和家人一起去做客的事情,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正确、熟练地书写生字以及新词。
教学难点 :
正确熟练地书写生字;懂得从小就应该养成“讲信用”的好品质。 查阅资料宋庆龄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听说过宋庆龄这个人物吗?谁能介绍给大家听? 激发兴趣:你愿意学习她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提示:你能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吗?小声读读故事。 提示:打开第六页,谁能很快读会生字表中的每个字? 引导:这么多的字,你打算怎么记忆它们? 提示:把你认为记得的方法介绍给周围的同学听! 同组之间交流组词,争取记住更多的词。
你认为这课的生字哪个最不好记,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大家交流记忆方法。
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语:折纸、花篮、第二天、差点儿、忘记、昨天、虽然、耐心、惋惜、急匆匆、惦记、一些、宋庆龄、解释、敲门、吻
(2)字音:虽然 仍旧 差点儿 急匆匆 在家里教同学小珍折纸
(3)字形:说说这些自有什么不同,你怎样区分? 折(折纸)(曲折)篮(篮球)(花篮)第(第一)(第二天)记(忘记)(日记)昨(昨天)(昨夜) 拆(拆坏)(拆掉)蓝(蓝天)(蓝色)弟(弟弟)(兄弟) 纪(纪念)(纪年)作(作家)(作业) 惋(惋惜)些(些许)(一些)惜(惋惜)(珍惜) 匆(匆忙)惦(惦记)(惦念) 碗(饭碗)紫(紫色)(紫花)措(措施)(不知所措)忽(忽然)店(商店)(店门)
(4)字义: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
出示词语
提示:这些词语中你懂得了那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
引导:你读读这句话的,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提示:哪些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
三、练习。
出示:看拼音写词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四、作业。
1.听写生字。完成课后第四题。
2.查找关于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文。
师:谁想知道宋庆龄的详细故事?赶快读读课文吧!
读书思考: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二、朗读课文,懂得从小讲信用。
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宋庆龄答应小珍折花篮的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读出句子:宋庆龄拍着手说:“太好了!”此时它是什么心情。
引导:宋庆龄想去吗,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提示:她为什么没有去?
读句子:忽然,她想起小珍要来的事,说:“哎呀,差点忘记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约好了,等一会儿她要来学折花篮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能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联系生活实际发谈谈你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爸爸提供了一个好办法,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
我一定要等她!(在不同情景中体会读)
1.当她想起小珍要来学折花篮的事时,她说
2.当爸爸说回来解释一下,以后再教时,她说
3.当她想到自己不能不讲信用时,她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珍,来到宋庆龄家时看到的是大门紧锁或一张留言条,你会怎么想?
提示:宋庆龄等啊等,却没有等到小珍,等回来爸爸和妈妈做客回来,如果是你,你会后悔吗?为什么?
提示:小珍为什么没有按时来呢?你觉得她是“讲信用”的人吗?宋庆龄全家人,为什么会心的笑了?
三、拓展练习。
提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激发兴趣: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表演给大家看?
四、作业。
布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宋庆龄说些什么?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3 我一定要等她
“我不能不讲信用”
小学三年级教案模板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用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观察课本第29页的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3.分析例题,写出等量关系,并试用方程解答。
4.想想还有别的算法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同学们喜欢课外活动吗?你们喜欢参加哪些课外活动?
2.课件出示:从画面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的1/3.
(3)跳绳的人数是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操场上一共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小朋友人数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列出这题的等量关系,并解答。全班交流。
2.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题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这道题与上题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能找到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吗?
你能用方程的知识,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应该如何解设?小组讨论,再由教师指名在黑板上演示。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χ×2/9=6
χ×2/9÷2/9=6÷2/9
χ×=27
3.想一想,还有别的算法吗?怎么算?为什么?
6÷2/9=27(人)
三、巩固练习,实践探究
刚才同学们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1.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人数是多少?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人数是多少?
(3)操场上踢足球的有9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操场上参加活动有多少人?
(4)操场上踢毽子的有3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9,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1/3。
2.某月双休日 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板演过程中,着重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3.根据以下方程,编出相应的应用题。
χ×1/5=30 χ×2/3=40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