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的教案6篇

时间:2022-10-23 作者:Brave 备课教案

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课程情况来,写一份教案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都能有所提升,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表内除法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表内除法的教案6篇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

2、在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熟练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盒

预习要求:

查阅资料了解标本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为了让自己的标本制作的更加精致,今天他们去参观标本展,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去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2只蝴蝶。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图上的蝴蝶标本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解决问题,合作探究。

1、图上的蝴蝶标本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5=10(只)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求5个2是多少。)

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其中2、5和10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每组有2只蝴蝶(每份)

一共有5组(份数)

一共用了10只蝴蝶做标本(总数)

2、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提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可以求作了几件标本?和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引导学生把两个除法计算的问题完整地提出来。)

一共用了10只蝴蝶,每件标本用了2只蝴蝶。作了几件标本?

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作了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他们分别怎样列算式呢?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1)可以求作了几件标本?

102=5(件)口诀是:二(五)一十

(谁能说说算式求什么?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2)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

105=2(件)口诀是:(二)五一十

(谁能说说算式求什么?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刚才我们用一句乘法口诀二五一十,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对应的除法算式。在今后的计算中我们会常遇到这种计算,我们就可以借助乘法口诀来解决除法算式,这样更方便。)

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看口诀列一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

2、自主练习。

第1题:看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含义,进一步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三个算式的方法。)

第2题:选择3个数列出乘除法算式。

(课前教师先把这些数做成卡片,装在信封里发给每个小组。练习时,可以创设找朋友的情境,先在一组示范,选出3个数,写出3道算式,让学生体会是怎样运用一句口诀来计算的,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

四、全课小结

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呀?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4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3.通过主题图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

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教师出示乘法口算卡片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口算卡片,男生读题,女生说得数,再女生读题,男生说得数,轮流交换.

2.有15块点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点心?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电脑课件显示教材第48页主题图“欢乐节日”

同学们,你们看,“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地准备着装扮节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球呢!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数据.

你们收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从图上看,他们有三个小组,做彩旗的小组说:我们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每行挂几面彩旗”?做五角星的小组说:我们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每个小组分几颗”?做彩球的小组说;我们带来了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可以提问“可以摆几行”?]

(3)小组汇报,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除法计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教学例1

(1)电脑课件显示例1的画面,引出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

(2)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会吗?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学法尝试: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我是这样想的:要把56面小旗挂成8行,求平均每行几面,就用56÷8,56÷8我用8的乘法口诀可以求出商.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面)]

(4)小组汇报,相互交流,教师板书: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变换条件,引出除数是7的除法.

有56面彩旗,要是挂成7行,每行挂几面?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 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七)八五十六

56÷7=(8) 七(八)五十六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让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图片、学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456732865

2、6的3倍是多少?

3个9是多少?

72是9的几倍?

16里面有几个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运用口诀的能力和理解简单乘除法的数量关系。

二、展开学习

1、投影出示第61页第6题

(1)学生汇报从图上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和问题?

买9元一枝的钢笔要花63元钱,换6元一枝的钢笔。共需要多少钱?他们要买几枝钢笔?讨论两个问题的计算顺序。

(2)如果直接算6元一枝的钢笔要多少钱你会算吗?试一试。

2、投影出示第7题

(1)仔细说说看到了什么?要我们算什么?

(2)学生尝试练习

(3)交流解答思路。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3、解答第8题

从图上我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算吗?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思路,再集体校对。

(在指导练习时,要培养学生整体读图、读题的习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方式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利用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题兴趣。

三、拓展应用

解答思考题: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或画出示意图,使之明白一根绳子对折,再对折以后它的总长度与每折长度之间的关系,这样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省略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

?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 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表内除法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