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跑的教案小班通用7篇

时间:2023-01-22 作者:Anonyme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据,如果没有在课前制定好一份全面的教案,那我们的教学效率是很难得到提升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跑的教案小班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通用7篇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1

活动目标及关键经验:

在游戏情景中,幼儿饰演“小司机”开车走过斜坡,进行平衡能力的练习,使幼儿在角色模仿的游戏氛围中,体验勇敢、成功、自信的快乐。

1、能平稳地走过15—20厘米的斜坡,发展动作的平衡能力。

2.能愉快地参加体育游戏,增强自信心。

材料及相关环境创设:

材料: 15—20厘米的斜坡2组,一高一矮(很安稳)

活动准备:

幼儿已从走小路、过小桥等游戏活动中掌握必然的平衡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当汽车队长,幼儿当小司机,听信号在场地上开车、加油、泊车等做准备活动。

2.教师带幼儿来到斜坡前介绍游戏方法:“小汽车刚加好油,马上要爬上斜坡,小司机爬坡时速度要慢点,眼睛看着路,身体要平稳,做个勇敢的小司机”。

3.教师引导幼儿有两条斜坡,一高一矮,可以本身选择路线进行游戏。

4.教师发出信号,幼儿别离有挨次地爬坡,教师运用动作和语言给予适时的支持和鼓励,使幼儿逐渐大胆自如的在斜坡上走动。

5.教师观察幼儿活动情况,驾驭适宜运动量,以游戏情景不停调整活动内容:小司机走过斜坡到平地继续行驶;小汽车又要上斜坡,请注意宁静等。

6.教师利用游戏情景结束游戏,进行放松整理活动。

相关经验:

美工:制作标的目的盘进行游戏

音乐:学习歌曲“小汽车”边唱边游戏

活动评价:

教师观察幼儿走斜坡时身体重心是否连结平衡、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发展能力;观察幼儿游戏活动中胆量和动作灵敏性的具体体现情况,判断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

活动的延伸与扩展

按照幼儿动作发展情况,适当调整斜坡的长度和高度。

增加爬坡动作的游戏情境,拿着玩具或推着纸盒等,提高幼儿平衡能力。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2

活动目标:

1、训练爬、跑等动作技能。

2、练习遇到火险时的知识,知道如何自救。

活动准备:

1、场景布置:地垫4组平排摆放在跑道上、盛满水的塑料盆4个摆放在地垫前、毛巾与幼儿人数相等摆放在塑料盆前,小锤子4个,鼓4个摆放在终点。

2、幼儿排成四路纵队。

3、课前已看过火警演习的录像。

4、自制玩具:红绿灯各一盏。

活动过程:

准备活动——红绿灯

今天天气真好,我要成立一个小车队,选一些身体很棒的小司机来和我一起开车到公园去玩。我们先来锻炼一下身体好吗?

(1)听音乐,带领孩子做上肢、下蹲、腹背、体转、跳跃等动作。

(2)开展游戏活动《红绿灯》,表扬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秀驾驶员。

游戏活动——我是小小消防员。

玩法:把幼儿分成2组,当幼儿听到鼓声时,每组第一名幼儿迅速跑到毛巾处,拿起一条毛巾,跑到盛满水的容器面前,把毛巾沾湿后捂住嘴巴和鼻子,趴到地垫上匍匐前进,到达终点后用锤子敲一下小鼓,下一名幼儿再开始游戏。

游戏规则:

1、每个组员都要在听到鼓声后才能出发。

2、必须用毛巾捂住嘴和鼻在地垫上爬行。

延伸活动:

可在游戏后开展真正的防火演习活动。

南南的脚受伤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乘坐自行车的正确方法。

2、培养幼儿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南南的脚受伤了”,幼儿操作材料“南南的脚受伤了”(一)、(二)。

2、自行车两辆,分别装有前、后坐椅。

活动过程:

1、看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讨论南南的脚受伤的原因。

(1)小朋友,你们每天是坐什么车来上幼儿园的?

(2)有一位小朋友叫南南,他也是坐妈妈的自行车上幼儿园的,可是有一天他却没有到幼儿园,是怎么回事呢?。

(3)幼儿看操作材料(一)、(二)。

提问:南南的脚怎么了?为什么会受伤?南南的脚为什么会被轮子卡住?脚受伤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方便?

小结:南南是因为坐在自行车上时手没有抓住扶把,两脚没有放在踏杠上,两脚乱动才被卡在轮子里受伤的;脚受伤就不能走路,不能上幼儿园,更不能玩游戏了。

2、让幼儿分别乘坐自行车,学习如何安全地坐自行车,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师分别推出幼儿可以前坐和后坐的自行车,请幼儿坐到车上进行讲解或讨论:“小朋友在车上脚应该怎样放?手应该放在哪儿?身体应该怎样?能不能坐在车上睡觉?”

小结:当我们坐自行车时,应该把脚放在踏板上,两手抓住扶把,身体不来回转动或摇晃,不在车上睡觉或站在车上,这样坐车才不会有危险,我们就可以很快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去玩了。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3

教学内容:

绘画绕团

教学目的:

1、学习绘图的技巧。

2、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姿,注意手眼距离。

3、能大胆有力地画线条。

4、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5、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教学重点:

教幼儿会有里向外顺着一个方向均匀的画。

教学难点:

幼儿画线团时能用红、黄、绿比例适当地画线团。

教学准备:

示范画一张、实物线团一个。

教学过程:

一、老师出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说一说图中有谁,她在干什么?

小结:妈妈在给孩子织毛衣,可是毛线没有了,我们帮妈妈绕线团好吗?那、线团怎么绕呢?

二、老师出示小线团演示绕线团变大的过程。由里向外,逐渐增大。

三、演示画线团。老师在黑板前演示画法由里向外,逐渐增大。

四、幼儿操作活动

“请小朋友帮妈妈画上线团。”老师巡回指导。

五、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4

设计意图:

进入中班,幼儿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因此,简单的故事绘本既适合幼儿阅读,也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睛。故事《变色的蜗牛》主要描述了吃了不同颜色食物会变色的过程,内容简单有趣,语句具有典型的反复性,适合中班幼儿进行复述。在阅读过程中,使幼儿能根据内容情节进行大胆想象,并初步学习按时间去翻阅图书,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故事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能根据画面上实物及蜗牛的颜色,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 能关注画面中“第x天”的提示,大概讲述故事内容。

3、 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体验蜗牛变色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1、能根据画面上实物及蜗牛的颜色,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活动难点:

1、能关注画面中“第x天”的提示,大概讲述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1、《变色的蜗牛》图书。

2、白色蜗牛一只。

3、各色蜗牛各一张。

4、树叶、桔子、喇叭花等图片。

5、ppt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蜗牛图片,导入活动。

1、出示彩色蜗牛图片。

教师:窸窣、窸窣、窸窣;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

2、引导幼儿边学边说。

教师:窸窣、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的爬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实物图片提示,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出示彩色小蜗牛。

教师:这只小蜗牛每天要吃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吃了东西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3、出示大图书《变色的蜗牛》。

3、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了解图书内容。

教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小蜗牛是吃些什么东西?它又变成了什么颜色?

4、教师翻阅图书,并提醒幼儿故事情节。

三、播放 ppt 幻灯片,巩固幼儿对故事的记忆。

教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小蜗牛一样神奇,变出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小蜗牛是怎么变的?

四、活动延伸

教师:小蜗牛每天吃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可开心了。如果让你给小蜗牛的宝宝送好吃的东西,你会送什么给它吃?它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鼓励幼儿用“第七天,它吃了变成了一只x色的蜗牛。”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5

一、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8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及难点:

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通过触摸感知数量。

三、活动准备:

屏风一个,纸箱制操作人手一个,上有魔法书(红、黄、绿、黑)4本及圆点卡片(2-8)一套,内藏一串珠子(4颗)、录音机、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导、激发兴趣表情娃娃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动动脑筋把它们找出来。

(二)、感官练习、感知数量

1、运用视觉感知数量。

(1)、打开红色魔法书:6只苹果,找出6号房间的娃娃:鬼脸娃娃。

(2)、打开绿灯魔法书:8条鱼,找出8号房间的娃娃:惊讶娃娃。说明:注意幼儿点数习惯的培养,巩固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能力。

2、运用听觉感知数量。

打开黄色魔法书,请小耳朵帮忙一起找娃娃。

(1)5下鼓声,举起5点卡片,找出5号房间的娃娃:开心娃娃。

(2)7下鼓声,举起7点卡片,找出7号房间的娃娃:生气娃娃。说明:听、默数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尚有困难,老师予以适当指导并提醒幼儿数在心里。

3、运用触摸觉感知数量。

打开黑色魔法书,请小手帮忙一起找娃娃,摸出箱子内的珠子数(4颗),举起4点卡片,找出4号房间的娃娃:伤心娃娃。

说明:通过触摸感知数量是幼儿从来未尝试过的形式,教师可提醒幼儿摸一颗、数一颗,使幼儿能获得成功体验并了解方法。

4、请宝宝们学做各种表情,随着音乐欢快起舞。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变魔术的形式,能让幼儿在神奇、魔幻的快乐体验中,积极参与到游戏之中,首先让幼儿打开魔法之书,谁也不知道魔法之书里藏着什么,当出现物体时,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有了足够的动力去开展剩下的游戏,本次活动重点是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7以内的数,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点一点等多种形式,能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6

活动目的:

1、了解月饼的基本形状——圆形。

2、能够画出自己心中的月饼。

3、体会画出美丽月饼的乐趣。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月饼。

5、感受到中秋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铅笔,彩色笔,橡皮擦,画纸,胶布。

活动重难点:

画出规整的圆形,自己设计月饼内部的样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小朋友们怎么过的呢?

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中秋节。

二、引出月饼。

哇,小朋友们都吃过月饼呀?那么,月饼是什么样子呀?

恩,看来小朋友们吃过的月饼都不一样呀。老师刚刚从小兔家里回来,小兔告诉我,他中秋节没有吃到月饼呢。他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没有吃到过月饼呢,小朋友们,我们要怎么帮帮他呢?

三、画月饼送给小动物。

恩,有的小朋友呢,想出了去给小动物们买月饼这个主意。小朋友们真棒,愿意跟小动物们分享我们的东西,但是呢,老师这里有一个不花钱,小动物们也能够收到小朋友们的心意哟。

小朋友们拿出你们的画画本,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大大的漂亮好吃的月饼,然后送给小动物,班上这么多小朋友,没人画一个,小动物们就够吃啦,好不好?

四、画月饼。

五、点评。

对孩子们画的月饼表扬,除非有特大失误,不批评。

六、送月饼。

小朋友们把自己的月饼交到老师这里,老师放学啦就帮大家送到兔子家里,让他给森林的小动物发月饼。

小百科: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幼儿跑的教案小班篇7

一、活动目标:

1、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2、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尝试拼合图形。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用硬纸板制成一条“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图形涂上颜色即成“石块”。(将个别圆形、正方形两等分)

2、兔妈妈胸饰。

三、活动过程:

1、游戏“做夹心饼干”,复习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师扮成兔妈妈,幼儿扮成小兔。

教师:“天气太冷了,兔奶奶生病了,我们去看望她好吗?”

教师:“我们带点什么去好呢?”

游戏“做夹心饼干”,要求将图形标记贴在胸口,找一个贴相同图形的幼儿做朋友,最后要说出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夹心饼干。

2、引起幼儿玩“修路”游戏的兴趣。

教师:“做好了夹心饼干,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到兔奶奶家要经过一条小路,可是这条小路坏了,怎么办呢?”

3、幼儿“修路”,辨知图形。

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一下小路有哪些图形,然后请幼儿拿“石块”一一对应地嵌入小路的“土坑”中。

3、尝试组合图形。

启发幼儿想办法把两块半圆形的“石块”和两块长方形的“石块”嵌入“土坑”中。

4、游戏“踩石头”。

教师:“小路修好了,我们一起到兔奶奶家去吧,不过在过小路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玩个踩石头的游戏,我拿出什么形状的图形,你们就去踩什么形状的“石头”并说出这是什么形状。“

5、到兔奶奶家,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