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2-10-12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相信我们在写教案时,一定都有着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教案在撰写的时候,教师务必要强调创新教学方法,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鲸语文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鲸语文教案5篇

鲸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女娲补天的目的是从苦难中解救人类,体会母爱的伟大。

3.使学生们感受到:立下志向,不懈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教学建议

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女娲是人类的母亲,她看到自己的儿女遭到巨大的苦难,十分心痛,立志要修补好残破的天空。经过好她勇敢顽强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把天补好的志向,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早期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渴望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理想,反映了人类在与严酷环境斗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教学这篇课文时可由学生准备,讲述有关女娲的故事 。

这篇课文许多同学都知道对于生字的教学是个重点,可以采用分段独立识字、读书,说一说每段大意。分段学习生字。学生之间互相查读书和识字的情况。

对于课后题的教学,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对照第二段读书,读好“她心痛极了,发誓要……”后一问对照第三、四段读书。女娲是怎么做的“,不能只说明方法,应想想女娲所承担的使命多么艰巨,体会她遭受的磨难。同时复习这两段的字词。

拓展练习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读一读。

喷( )而出 日月( )辰 腰酸背( )自告奋( )

环( )四周 若有( )思 昼夜燃( )筋疲力( )

二、根据课文内容排列句子 ,把序号填在前面的( )里。

( )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决心修补残破的天空。

( )她又用大龟的脚把天撑起来,天再也不塌了。

( )遥远的古代,突然天塌地陷,到处是烈火洪水,人类面临灭亡的灾难。( )女娲熔炼五色石子,填补好了天上的缺口。

精品教案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情景

1.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听过哪些神话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板书:女娲补天)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提问题)

3.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这个神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⑴自由读文,标出小节。⑵画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查字典的方法,读准字音。

2.检查识字情况。利用字卡或电脑出示本课生字,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2.再读课文,小组内谈谈对女娲的看法。(老师相机引导女娲的不畏艰难)

3.小组汇报学习讨论的结果。

4.指名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指导学生带着对女娲的钦佩、喜爱再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条中田字格中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腾、祸”

1.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漂亮?

2.师范写,生书空。

鲸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2.认识“抽、续”等生字。会写“夫、表”等生字。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你们猜出这是什么了吗?(谜底:风。)

2.板书:风娃娃

我们平时说到的娃娃,有洋娃娃、布娃娃、泥娃娃……那风娃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借助课后的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三 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1.通读全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板书:(1)吹大风车;(2)吹船帆;(3)吹风筝;(4)吹衣服、吹小树。

2.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呢?

再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能说明风娃娃做好事和好心办坏事的段落及重点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合作填表。

段落重点词语、句子感受

做好事

做坏事

4.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1)做好事:第二、三自然段。

(2)好心办坏事: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四 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研读“做好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风娃娃吹动风车快速地转动,使秧苗喝足了水。风娃娃帮着纤夫吹帆船,船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

(2)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风娃娃认为帮人们做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了。)

你觉得风娃娃这样想对吗?(不对。)我们再去看看风娃娃又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2.研读“好心办坏事”板块。

(1)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风娃娃吹跑了小朋友的风筝,孩子们伤心极了;风娃娃还吹跑了人们晒的衣服,折断了路边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

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责怪风娃娃呢?

(2)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读第八自然段。

(3)读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风娃娃,做好事,光有力气是不行的,还要动脑筋想一想我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

3.总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

鲸语文教案篇3

一、活动导课,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们踏入小学已经快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你觉得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长胖了,懂事了,长高了)请一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师用手量一量他的身高,然后再请一位同学用手给他量一量,师:同样是一个人的身高,怎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测量时要有一定的标准。你知道在测量长度时经常用什么工具吗?对,用尺子,用尺子测量,这样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二、观察探究,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呢?请你拿出来,仔细观察。

生答,交流。课件出示尺子:数字(都有哪些数字?最小的是几?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般从0刻度开始)、刻度线(这些刻度线都一样长吗?哪一条最长?)、cm,cm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厘米。(板书课题)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感知1厘米:

(1)1厘米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找出1厘米吗?

: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厘米,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

(3)请同学们从学具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拿着这个学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课下请小朋友们找一找,与小伙伴们交流一下。

(4)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画下来?同学们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师演示画法。

(5)看到同学们学习的这么带劲,有位小朋友不服气了,说是要考考我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请看大屏幕!这是几厘米?这又是几厘米?让生指着说一说怎么数的。

三、估测,测量:

1、老师想测测你的眼力,怎么样?请你估计这根小棒的长度。究竟是几厘米呢?请你测量一下。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测量,其他同学做老师,一会儿给他点评一下,好吗?

2、老师的一扎有多长?实物投影。边量边讲解量的方法,(我在大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再在中指指尖这个地方点上一个点,然后用尺子连接这两个点,画出了一条线段,这条线短的长度就是我一扎得长度。)那怎样来测量这条线短的长度呢?用直尺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一个点,看另一个点指向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你的一扎有多长,想不想测量?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看一看。生汇报测量方法。

4、想不想测量每天陪伴我们的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本子等。

先估一估,再测量,同时把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看你估计的准确程度如何。

四、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一下这节课自己的表现。

既然我们学会了测量,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身高,每年量一次,做好记录,装入自己的成长记录袋,观察自己的成长变化,好吗?

鲸语文教案篇4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笔迨榭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奔蚪椤兜丘偃嘎ァ纷髡咄踔涣。

3笔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苯柚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弊杂衫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逼舴⒑凸睦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痹谘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笔ε湟舴抖粒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笔σ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弊杂啥痢

3、敝该读。

4、钡缒钥渭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狈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备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被玫普故狙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背鍪径嗝教蹇渭,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逼舴⒀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笔π〗帷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20xx年5月13日]

鲸语文教案篇5

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兴味盎然”、“经久不忘”、“椭圆”、“异口同声”“胸有成竹”、“人云亦云”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最后一段话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树叶。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大家赞同这个说法吗?好,现在就拿出你们收集到的各种树叶,给大家介绍、证明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全班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有关词语。(教师随机点拨。)

2、分小组读,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利用工具书等合作释疑。

4、教师范读。

5、全班齐读,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

6、学生自由组合后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7、教师简单介绍:文中的人物“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

三、再读短文,从内容中体会文章的思想。

1、 这节生物课老师是怎样上的?找出有关的文段读一读,再用你自己的话来评一评这节生物课。(学生读后回答:生动、有趣……)

2、 林巧稚是怎样称赞自己的老师的?(生答:她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

3、文中说,林巧稚上的这一堂生物课给了她很大的启示。你认为,她得到的启示是什么?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讨论研读。)

4、 全班交流:(即文中最后一段)

林巧稚体会到了一种人生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像是“树叶是绿的”那以简单,因而自己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5、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这段话的?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说一说,从本篇短文中,你也体会到了什么吗?

(小组内自己讨论后,全班交流。)

五、教师根据学生的见解进行小结:

学习了这篇短文,我们知道了:思考问题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要自己多看、多动手、多思考等,要有“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六、课外拓展:

学习了本文以后,大家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疑问时,应该怎样做?

(学生自由发言。)

七、板书设计

一堂生物课的启示

课堂学树叶标本 绿色

学生答 椭圆

老师联系实际,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上山采树叶标本 绿、红、黄、紫……

学生再答 形状千奇百怪

你要认识它,就要到实际中

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