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们针对教学任务所写的书面文体,写教案其实也是可以体现我们老师逻辑思维能力的哦,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种葫芦的人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1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重点:
读出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讲故事时,请同学们注意听我是怎么讲的。待会儿请同学们也讲一讲,看看谁讲得更好!
2、师范读
3、同学们,刚才这个故事的名字是?(学生回答)
二、指导朗读
(一)读第一自然段
1、那个人为什么只要葫芦?现在让我们看看葫芦有多可爱吧
a、同学们能把这些空格补充完整吗(课件展示,填词:______的葫芦藤上______了绿叶,开出了几朵______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______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b、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几句话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小葫芦有多可爱(自由读
喜欢葫芦吗?喜欢葫芦的同学来试读读(指名读)
c、听了他的朗读,同学们是不是好像看见了可爱的小葫芦呢?(生评)他哪几个词读得好,让你仿佛看见了小葫芦
d、请更喜爱小葫芦的同学来读一读,把可爱的小葫芦展现给大家。(指名读
e、同学们都非常喜爱小葫芦,现在让我们在脑海里想着可爱的小葫芦,一块儿来读读吧!(齐读整段话)
(二)读最后一自然段
6、那个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了可爱的小葫芦了吗?(课件:最后一自然段)
7、知道了这样的结果,同学们心里感到怎样?
8、是啊,这么可爱的小葫芦都落了,多可惜啊!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9、大家听出了他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了吗?(生评)
10、还有谁更觉得小葫芦太可惜了?(指名读)
11、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大家那份深深的惋惜之情,现在让我们
一齐来表达对小葫芦掉落的惋惜吧(齐读)
(三)读第二、三自然段
12、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掉落了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故事,把自己当成种葫芦的人或是那个邻居,读读他们间的对话
师1:一天,那个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而可爱的小葫芦还
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课件出示第一句话)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2:哪个种葫芦的人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3: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出来了吗?你听出他是用什么口气来说这句话?(生评)
师4:对,叶子上长蚜虫,又不是小葫芦上长蚜虫,他才不在乎呢,所以应
该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那个人见到叶子上的虫,又不是小葫芦上的
虫,于是他心想:——(生读):
师5:同学们最喜欢谁的读法?让我们都像他一样读一读这句话:那个人见
到叶子上的虫,于是他心想:----(生齐读)
师: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蚜虫放在心上,而是怎么想的,怎样说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话)
b“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师:这个人是怎么对葫芦说这句话的?
师:谁能说说“自言自语”的意思?
生:……
师:请大家就自己试着自言自语说说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那个人是如何自言自语的(指名读并评议)
师:现在让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自言自语一下吧(生齐读)
师1:过了几天,蚜虫越来越多,热心的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劝他说——(课件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d“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2:女邻居们来劝劝他?(女生读)
师3:男生觉得这个邻居劝得怎么样?(生评)
师4: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请男邻居再真诚地劝劝他(男生读)
师5:让我们一起来劝劝这个人吧(齐读)
师1:种葫芦的那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头脑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c、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师2、哪位种葫芦的人来表演一下,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他的表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指名读)
师3、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
师4、邻居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种葫芦的人想说
说这句话?(指名读)
师5、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说说这句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觉得真是太奇怪了(齐读“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四)师生合作读第二、三段
师:刚才同学们把那个种葫芦的人与那个邻居的对话表演得十分形象。现
在让我们一起合作朗读他们的对话部份。请同学们读蓝色的对话部份,我来读其它的黑色的旁白。(师生合作读)
(五)齐读全文
同学们,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曲美妙的音乐,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把这个故事说给在坐的教师们听。相信你们会说的比老师更棒的!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读课文时,只有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想想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会怎样说,怎样做,这样才能把课文给读好。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人六个生字,会写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采取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句式的语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识字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个词语宝宝,(出示:葫芦)谁认识?怎么认识的?
2、指导读好轻声。我要的是葫芦。
3、板完题,生读。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葫芦的文章,一起读课题。
4、组织教学:小朋友们瞧,今天早上老师在黑板上种下了两棵葫芦,这棵送给咱班的女孩,这棵送给咱班的男孩,这节课只要小朋友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这两颗葫芦藤就会接出好多好多的葫芦,咱们还要比一比,哪棵葫芦藤上的葫芦最多。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1、请小朋友开书63页,自由地朗读课文。小博士有话对大家说呢:(出示)
(1)坐姿端正,保护眼睛;
(2)读准每个生字宝宝的读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葫芦藤哇盯邻
(2)指名读-----正音(藤盯邻哇)——开火车读——理解“盯”“邻”——游戏:摘葫芦
三、朗读感悟。
字和词小朋友们都认识了,接下来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一)首尾对比,制造悬念。
1、通过第一段,我们知道,最开始那个人种的葫芦长得怎样?
2、(出示第一段)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葫芦长得好?自由读读第一段,画记。
3、哪些句子告诉了我们葫芦长得好?(出示句子)(指名说一说——指名读一读——指名评一评)
4、不能有感情的读是因为你们还没喜欢上这棵小葫芦,老师保证你们看了这棵小葫芦后一定会喜欢上它的。(出示图一)瞧瞧它的叶子,瞧瞧它的小花,瞧瞧它的小葫芦,你会怎样夸夸她?(出示)
5、现在喜欢上小葫芦了吗?再来读读这句话(厨师)(指多名学生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小葫芦那么惹人喜爱,可结果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读读最后一段。(出示)告诉老师,读完这段后,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板:变黄落了)(出示对比图)太可惜了!瞧,原本碧绿的葫芦叶——原本可爱的小葫芦——原本开心至极的种葫芦人此刻———读出你的理解。
7、小朋友们,葫芦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课文学到这儿,你们的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吗?
8、休息休息
(二)理解过程,探究原因。
让我们到第二、三段来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吧!
1、(出示)小博士有绝招要教我们呢!
2、学生画记句子品读。
3、交流、指导朗读。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读——比较——读)比较句:有几个虫子不怕什么。
2)“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读——评——赛读)
3)“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师生配合读——换句——读——师生配合——男女配合读)
4)小朋友们,小葫芦听了种葫芦人说的话一定非常着急,如果他会说话,他会怎么对主人说呢?如果种葫芦的人,叶子上长了蚜虫,你会怎样做呢?
5)可是中葫芦的人却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读到这里,你明白葫芦为什么会黄,为什么会落了吗?(出示)
6)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他可能会说什么呢?(出示)
7)再读第四段。
四、写字指导。
知道书写“言”“每”
五、作业
种葫芦人听了我们送给她的话,一定受到启发了,试想一下,第二年他在种葫芦,他会怎样种呢?想象,改编故事。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并会写8个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叶子和果实之间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指认和书写中,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6个生字;
2、在反复的朗读与领悟中,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葫芦图片,大家见过这种植物么?它叫什么呢?
2、谁知道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师用自制小卡片展示葫芦生长过程: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口述葫芦生长过程。
3、有一个人,他和我们一样很喜欢葫芦,可他种的小葫芦还没有长大,就全部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4、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14课(师板书:14我要的是葫芦)生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
1、真不错,老师还没有教呢,大家就都认得“葫芦”了,看样子,大家一定预习得很好了,老师相信其他的生字,大家也一定会认会读了。
2、出示生字卡片“葫”“芦”“藤”“哇”“盯”“邻”生试读。
3、师教读生字,并标注拼音,生跟读。
4、生再读生字(齐读)。
5、师擦去生字拼音,学生再试读。
6、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在学习生字的基础上,生齐声朗读课文。
2、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个人在干什么呢?他所做的事有成果么?
(这个人在在种葫芦,他的葫芦全部都掉了)
3、是啊,这个种葫芦的人种葫芦全部都掉了,可刚开始,小葫芦长出来了么?
(长出来了)
4、你是从哪里知道葫芦长出来了的呢?长出来的葫芦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在课文中找出你的答案)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5、生朗读这几句话,师指导朗读。
(要读出小葫芦长出来带给人们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这几句话中,你能找出来小葫芦生长的过程么?
(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
7、经过了“长出葫芦藤--长出绿叶--开出小花--结小葫芦”这样的生长过程,小葫芦应该越长越好,变成大葫芦啊,是不是这个种葫芦的人丰收了,收获了很多的葫芦呢?
(没有。)
8、为什么呢?课文里告诉我们了么?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9、指导朗读。
(要读出小葫芦掉落了,人们的伤心、失望和可惜。)
10、开始小葫芦不是长的得很好么?可现在......全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几个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11、指导朗读,并体会“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区别。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带有“?”和“!”的句子更能突现出种葫芦的人对蚜虫满不在乎的态度。)
12、分角色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13、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看完以后,请大家告诉老师,这个种葫芦的人错了么?错在哪里呢?
(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14、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
(生可自由发言。)
五、小结
种葫芦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惜小葫芦这时小葫芦已经没有了。他的错误是: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同学们,你们想做这样的人么?(不想。)那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六、作业布置
连线: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带疑问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十分肯定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平静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会写8个字,并且正确掌握这8个字的读音、用这8个字组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生齐读课文,并回忆上节课所学习到的道理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学写生字
1、生读生字,正确掌握8个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言”,你能用加一加、去一去、换一换的方法对这个生字进行加工吗?
(可用加一加,言字加上单人旁组成信。)
3、师在田字格里范写“言”。
4、生开火车组词。
(例:写信、送信、相信。)
5、出示“治”,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治”字换成提手旁组成“抬”,组词:抬水、抬头。)
(换一换:“治”字换成女子旁组成“始”,组词:开始、始终。)
(去一去,“治”字去掉三点水就是“台”,组词:台湾、台灯。)
6、出示“挂”,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挂”字换成三点水是“洼”,山洼。)
(“挂”字换成单人旁是“佳”,佳品。)
7、出示“每”,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每”字加上三点水组成“海”,大海。)
(加一加:“每”字加上竖心旁组成“悔”,后悔。)
(去一去:“每”字去掉卧人旁,就是母亲的“母”。
8、出示“棵”,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棵”字换成言字旁,组成“课”,上课。)
(换一换,“棵”字换成页字旁,组成“颗”,一颗星。)
9、出示“哇”,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10、出示“怪”,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去一去,“怪”字去掉竖心旁,就是“圣”,神圣。)
11、出示“慢”,并范写,生开火车组词。
(换一换,“慢”字换成三点水,就是“漫”,漫游。)
(换一换,“慢”字换成草子头,就是“蔓”,藤蔓。)
三、学生随堂练习书写生字。
四、师巡视学生书写生字,并加以个别指导。
三、作业布置
组词:
慢()怪()哇()洼()娃()
漫()圣()挂()佳()蛙()
板书设计:
长出葫芦藤
↓
长出绿叶
↓
开出小花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
我要的是葫芦↓考虑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多
结小葫芦多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
叶子生蚜虫
↓
葫芦全落了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分角色蓝度课文,并能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课文cd
学生:课前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收集有关叶子作用的资料
教材简析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我要的是葫芦》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本课主要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学生的理解。
全文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有个人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挂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他每天都去看几次。第二自然段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长了蚜虫,可一点也不在乎,只盯着葫芦,希望它快一点长大。第三自然段讲邻居劝他快点治虫,他认为自己要的是葫芦,蚜虫不用治。第四自然段讲叶子上的蚜虫变多了,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教学本课,应该知道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葫芦生长过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本科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一自然段的第二、三句话讲葫芦藤上的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教学时,可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葫芦的藤、叶、花、果实的样子,抓住“细长”、“绿叶”、“小花”、“小葫芦”几个词语,图文对照理解二、三句话的意思。这个自然段第一、二句话中的“葫芦”指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互生,心脏形,开白色花;第三句中的“葫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教学时要让学生区别。“谢”在本课是脱落的意思。可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挂”字形象地刻画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可采用换词比较法,把“挂”与“长”、“结”进行比较,体会用词的形象性、准确性。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一心理活动说明种葫芦的人不明白蚜虫会影响葫芦的生长,所以他毫不在意。“盯着”写出了他看小葫芦时目光集中的样子,反映出他盼望葫芦快长大的心情。“自言自语”的话,说明他非常喜欢小葫芦,并对小葫芦寄予了美好的希望。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表演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领会种葫芦人的满不在乎和期盼的心理。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从邻居的劝告能够看出,邻居懂得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从种葫芦人回答的话看出,他仍然不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奇怪”一词进行讨论,体会对话的意思;还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尤其要指导学生朗读好感叹句、反问句,体会邻居和种葫芦人的不同内心活动。
种葫芦人最终没有得到葫芦这件事,说明了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教学时可围绕葫芦为什么落了展开讨论,弄清虫子—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样的例子。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葫”声母是“h”,不是“f”;“芦”、“邻”是边音,“芦”在“葫芦”一词中应读轻声;“赛”是平舌音;“治”是翘舌音;“藤”、“盯”都是后鼻韵。“葫”、“芦”、“藤”都有“草字头”,与植物有关,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记“藤”字。可用熟字换偏旁识记:哇—蛙、挂,赛—寒;“蚜”、“盯”都是形声字。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一。
一,检查:注音
1热衷茶(chá)卤(lǔ)葫(hú)芦(lu)籽(zǐ)呵(hē)斥(chì)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薪(xīn)水(shuǐ)隐(yǐn)瞒(mán)嘀(dí)咕(gu)干(gān)涉(shè)
2多音字:没(mò)收(shōu)没(méi)有(yǒu)便(pián)宜(yi)方(fāng)便(biàn)人(rén)参(shēn)参(cān)考(kǎo)参(cēn)差(cī)不(bù)齐(qí)朝(cháo)鲜(xiǎn)朝(zhāo)气(qì)
3词语:呵斥:大声斥责,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茶卤:很浓的茶水。异常:不同寻常。,郑重:严肃认真。,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乖觉:机警联聪明。,薪水:工资。,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速读课文
开端,发现葫芦
发展,教员没收
高潮,砸碎葫芦
三,分段:一喜爱葫芦。二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三爱绘画
问题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1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2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3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对葫芦研究很深,确实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眼光。有这种本事,有这种爱好,说不定他凭着这种兴趣爱好能赚很多钱的,怎么不好呢,可惜啊他的父亲老师却不准他有这种兴趣。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分析对比照应的情节和心理神态描写。
一、作者尽情描绘了清兵卫的前后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比特别鲜明。
怎样展开这种对比描写的呢?
讨论后点拨:浓墨重彩的写清兵卫的爱葫芦的兴趣。联系课后练习二提示如下:
1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于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当作了一个葫芦。
2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不与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3他把葫芦带到学校去偷偷的摩擦。
这样一种专注,而且当大人谈论葫芦时也总想插嘴,可是他后来却突然就与葫芦断绝了关系。我们还知道他最会欣赏葫芦了,他被别人收缴去的葫芦居然能卖极高的价钱。他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好的爱好呢?原来就是家庭的父母,二是学校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性的毁灭啊。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的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二、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讨论后教师点拨: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如下:
1于是这个清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你让太伤心了,我恨你,恨死你了!
三、课后的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民。
清兵卫的父亲不病重孩子的选择和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孩子的爱好并给予关心帮助,可是在对婷婷的教育方法上却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循守旧。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讲究科学的,首选要热爱孩子,孩子才可能听你的话,信任你,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其次,应尊重孩子,孩子也是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还有,教育孩子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四、完成跟课训练题。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祖国各地具有特色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
出示课文两幅插图,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二、说话
你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三、读文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请赶快读课文找答案。
2.找到了吗,请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让学生自由说)
3.请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想的是:__。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__。
4.分角色朗读对话。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
四、想象
1.出示图二。让学生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出示图一。让学生补画出葫芦长大后的图画,再把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自然段
1.我们借助图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好,我们一起来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一自然段。请打开书,根据老师提问,用书中的话回答。细长的葫芦藤上有着什么?花谢以后,又怎样呢?那个人怎么做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
2.看了图,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个别读,用读表现出你的惋惜。齐读。对比这样的两幅图,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你知道主要原因是:
1.叶子上长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由此,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叶子上长蚜虫,他为什么不治?他想些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答案?请一个同学朗读,听听、想想。现在就请你们用这样的符号勾出他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想些什么?
3.个别读,订正。
4.齐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不怕,不在乎。怎么读出不在乎的语气呢?
5.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6.过渡:是的,他不在乎叶子上有虫,他只在乎葫芦。他为什么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呢?对,他在乎的只有葫芦,他怎么说的……?你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你具体从哪儿感受到他希望葫芦长得快些?个读、齐读。
还感受到什么?(长得大些)
从哪儿感受到的?读、齐读。
是的,他多希望葫芦长得快些,长得大些呀,根本不管叶子上长虫了。再读他说的话,齐读。
讨论:
1.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他只乎葫芦,盯着是什么意思,会抓关键词,用这种神情来说一说,齐读。
2.对了,他不在乎叶子上长蚜虫,他只在乎葫芦。根本不去治叶子上的虫。
3.可邻居劝他,他为什么不治,他是怎么说的?我请一个孩子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
他怎么说的?个别读。
齐读,种葫芦的人说了几句话?分读。
你对哪句话影响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分读。
这是种葫芦的人在邻居劝他时说的话,邻居对他说什么呢?齐读。引读。
如果是你听了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你会怎么劝告他呢?
四、总结
1.从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这个人他的葫芦开始长得那么好后,后来长了虫,他不……;邻居……最后才使葫芦……,这多可惜。
2.好,再读一遍课文,回忆内容。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 │
↓ ↓
长虫───────→落了
│ │
↓ ↓
长虫───────→落了
种葫芦的人教案篇7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 )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 )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 )。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
可爱的小葫芦
雪白的葫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