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的教案7篇

时间:2022-11-20 作者:Cold-blooded 备课教案

提前写好适合自己教学任务的教案对于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制定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忆江南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忆江南的教案7篇

忆江南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谙”。能正确读写“江南、风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看注解、阅读相关资料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4、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这首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创情境巧导入

1、请学生说一说对江南的了解。

2、(播放课件)请学生欣赏江南的美丽景色。

二、解背景了解“词”

1、理解题意: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这三个字的意思。

2、介绍写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在杭州生活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有一年多,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晚年,回到故乡洛阳。在他67岁时,写下了这首《忆江南》,可见江南美丽的景色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3、了解“词”:让学生比较这首《忆江南》与以往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请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说一说对“词”的了解。

三、明词意悟深情

1、自主合作解读整首词:请同学们轻声读这首词,然后借助书下注释和阅读资料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并与同学交流学习所得。

2、集体交流探究:

(1)请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词你了解了江南的哪些景色?(品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重点词:请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词中哪个字用得好,最值得研究?(重点品析“胜”“蓝”“红胜火”“绿如蓝”的意思)

★朗读指导

层次一: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朗读习惯读词。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人读词的方法朗读。

层次三: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迁移拓展:“异色相衬”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的应用。

(3)品析“谙”“好”。体会作者为什么不说江南“美”,而说江南“好”呢?

(4)品析“能不忆江南?”一句,讲述作者挥泪告别江南的感人故事。

四、激情读诵全词

1、激情朗读整首词,读出词中蕴涵的情感,读出词的韵味。

2、背诵整首词,不会背的可以适当的看一看手中的参考资料。

五、巧拓展重积累

1、欣赏歌曲《忆江南》,请学生边听歌曲,边加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

2、拓展《忆江南》其二、其三,请学生课后搜集资料,弄懂白居易在这两首词中还“忆”了江南的什么?并把这两首词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忆江南的教案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换一换:“红”的部首换成“氵”就是江。

(5)在电视上或班级的点名册上认识“江”。

(6)导学: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变的。(课件出示“江”的汉字演变过程。)

(7)课件演示书写过程,学生跟着课件演示书空。

(8)引导学生扩词并说一句话。(如,江水:我看过江水滚滚向前的样子。江边:小孩子最好不要在江边玩耍。)

2.学习“南”。

(1)提出自学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2)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自学“南”。

(3)交流自学情况。重点交流识记方法。

设计意图:在重点指导“江”的读写的基础上,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自学“南”,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字的方法。采用“先扶后放”的教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借助媒体,初读感知

1.导学:下面让我们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古诗范读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倾听。)

2.导学: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贴图片。

3.导学:我们小朋友知道荷叶也叫莲叶,那么荷花也叫莲花。谁来做小老师把你知道的有关莲花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

4.学生自由介绍。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

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

5.感知内容。

(1)过渡:作者是怎么写江南的荷花的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吧!

(2)导学: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江南》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读诗,遇到拼不准的字可以请教同桌、老师、字典等。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价。引导学生重点从字音是否正确和语句是否通畅两个方面来评价。

(5)导学:你感觉江南怎么样?(学生自由说出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知诗文的主要内容并展示收集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江南及荷花的了解。

四、发现规律,集中识字

1.字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采、莲、鱼、东、可、西、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认。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认记生字。

预设:

谜语:(1)像四不是四,方位中有它。(西)

(2)大丁遇小口。(可)

3.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卡片并组词。

4.组织学生分组比赛读,教师随机正音。

5.分男女生两大组开火车认读去掉拼音的生字,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征,在识字环节教师重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本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自主识字、创造性识字、小老师领读识字、赛读识字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识字学习的主人,提高识字的效率与识字的积极性。

五、示范引领,自主写字

1.课件演示“可、东、西”三个字的书写过程,引导学生自由观察。

2.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结果。(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笔顺和笔画占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可”的最后一笔是竖钩。)

4.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5.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6.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强调练字应在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抓住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书写指导。

六、自主学习,边演边悟

1.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

(1)给生字找朋友,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2)小组合作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边表演边读,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读。

2.各小组汇报自主学习情况。

(1)引导学生说说生字的组词情况。

(2)组织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

(3)组织学生试着表演读。

(4)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质疑,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课文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由景入文

1.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导入:(课件出示生字闯关游戏)首先,我们来做闯关游戏。

(2)组织游戏。

第一关:读生字并自由组词。(课件出示八个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并组词。)

第二关:从“南、西、北”中,任选一个字说一句话。

第三关:读诗句,说感受。(课件出示全诗)

(3)过渡:我们闯关成功!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江南》。

2.利用媒体,由景入文。

(1)导学:同学们把生字掌握得这么好,老师让大家欣赏一幅图,作为奖励。(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古筝伴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自由畅谈观后感受。

3.过渡:是呀,江南景美,江南诗更美。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开课就进入游戏闯关情境,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字词的热情,不仅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而且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和运用。教师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从感官上和心理上激发学生的读文热情,并为诗文的理解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

二、诵读诗歌,感悟意境

1.导学: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了课文,课文中一定有你喜欢的地方,把它找出来,读一读,多读几遍,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2.学生先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然后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班内交流: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并读出自己的理解。

随着学生的交流,重点点拨以下诗句: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①导学:(课件出示莲叶图)你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③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

④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连着一层!

⑤导读:诗人看到这层层叠叠、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心里也非常喜欢。他是这样来描绘的(课件出示诗的前两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老师看到这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也想来夸一夸。请听老师读这句。(教师范读)

⑥导读: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你能像老师这样来夸一夸这些莲叶吗?(指名读)

⑦引读:采莲人划着小船来了,她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莲叶,她们也夸起了莲叶。(学生模仿采莲姑娘读)

⑧小结:好一个“何田田”,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莲叶,真——美。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①导学: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吗?

②学生自由畅谈喜欢的原因。

③启发想象: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

④学生大胆想象。

预设:

生1:小鱼在水里捉迷藏呢。

生2:小鱼把莲叶当成雨伞,在它下面躲雨呢!

⑤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

⑥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⑦再次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⑧学生大胆想象,再次体会小鱼的自由自在和荷花、莲叶的美丽。

⑨导读:那就让我们做快乐的小鱼,读出小鱼的快乐吧。

⑩学生先独自练读,再分组读、班内展示读,最后教师引读。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到处游——鱼戏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鱼戏莲叶东,一会儿游到西——鱼戏莲叶西,一会儿游到南——鱼戏莲叶南,一会儿游到北——鱼戏莲叶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导读:是呀,莲叶是美丽的,小鱼是快乐的,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江南的美。(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

(2)学生先练习朗读,然后在组内赛读,最后指名在班内展示朗读。

5.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1)导学:看着黑板上的生字宝宝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2)指名展示背诵,并激发想象:你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想到了什么?

(3)导读:下面,让我们当一回采莲姑娘,来美美地吟诵这首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4)(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

设计意图:教师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通过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与文中的景物对话,并背诵积累诗句,不仅使学生升华了情感,还内化了语言,使教学扎实有效。

三、布置作业,适度拓展

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积累的诗背给家长听,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试着在家长的帮助下有目的地搜集资料,锻炼了孩子的信息处理能力。

板书设计

江南

教学反思

1.本课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以阅读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使教学过程立体化,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说、演、读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启迪心智的目的。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很好的感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教师通过读读、想象、演演、伴乐背诵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忆江南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⑴ 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⑵ 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

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⑴ 赏读:

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⑵ 赏读:

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⑶ 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⑷ 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① 指名读。

② 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⑴ 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⑵ 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 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⑶ 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⑴ 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⑵ 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⑶ 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⑷ 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忆江南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3、激发学生对江南和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教学难点:理解“何田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莲花就全都开了,这个地方就是——江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美丽的地方在哪里?让我们去找找它吧!

2、了解江南地理位置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出长江)长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好多个省市。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是江南。一般指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个地方既没有北方的干冷,也不像岭南的湿热,它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色。)

3、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边听边观看江南水乡的美景)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二、再读课文

过渡:是呀,江南美得像一副画,美得像一首诗,美得让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赞美连连,为它写了很多很多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流传了很久很久,几乎每个人张口就来的诗歌,看看它是怎么描述江南的美的。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想想这首诗写了江南的什么?

三、感知了解“莲”

1、江南到处是莲花!板书“莲叶”、“莲花”、“鱼”。师边范写“鱼”边述:这是鱼头,“田”是鱼身,鱼尾巴在水里就是“—”。其实,字写好了,也是一幅漂亮的画。

2、这首诗有几行几句?(七行两句,前一句写莲叶,后一句写鱼)

3、我们先学习第一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谁知道关于莲的一些知识?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预设:

生1:我知道莲花在夏天开放。

生2:我昨天上网查过,莲花有好几种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生3:莲花可以结出莲蓬,莲蓬里面有许多莲子。

生4:我还知道《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写到了江南的荷花。

4、老师导入:莲花分布范围很广,包括我们左云的十里河就有,但是要说长得最好的地方,还得数江南,我们去看看,那里的荷花,看看那里的荷叶。(出示课件)

(1)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看到荷叶后的感受。

预设:

生1:我看到很多莲叶,长得很美、很绿。

生2:我觉得莲叶像帽子、像伞。

教师导读: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想象可真丰富!诗人是怎样描绘荷叶的?(莲叶何田田)教师导学:原来诗人是这样夸荷叶的。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夸一夸吗?(课件出示“莲叶真啊!”)

预设:

生1:莲叶真美呀!

生2:莲叶真绿呀!

生3:莲叶真多呀!一层叠着一层!

荷叶长得茂盛鲜亮,层层叠叠,荷花开得娇艳欲滴,层出不穷,怪不得作者说江南最适合采莲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用你的朗读来分享这美丽的风景吧!

我们还陶醉在美莲图中时,采莲姑娘却发现了别样的风景,是什么呢?(教师范读第二句)

四、学习第二句。

1、启发想象:原来这么美的荷花、莲叶也吸引了好多小鱼。小鱼在水里干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体会情感: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下面,我来采访几条小鱼。这条小鱼,你游到哪儿去了?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我看到有采莲人泛舟湖上,你们不害怕吗?(组织学生表演:你们想当快乐的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吗?赶快游起来吧。要按照诗中的方向游啊!先向东,再向西,然后向南,最后向北。)学生一边按方位表演,一边背诵诗句。

引读:这真是一群快乐的小鱼,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快乐自在,飘忽不定,逗人喜爱!

2、(播放古筝曲《渔舟晚唱》)学生随着音乐背诵。)整体感知:让我们抬起头看看那一望无际的荷叶,低下头找找那快乐自由的小鱼,在这一动一静中欣赏江南的美,感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快乐。

五、知识拓展

1、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也是一首描写江南的诗,听老师配乐范读。

2、简单介绍诗意,学生自由拼读。

3、江南水乡美,江南的荷花尤其美。学完了《江南》这首诗,请同学们把它背给家里人听,并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关于江南或荷花的诗词,带到班里来交流。

板书设计

3、江南,莲叶田田北鱼西东南

忆江南的教案篇5

设计理念:

1.突出低年级教学生动活泼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引导学生做到人到、眼到、心到。

2.课堂教学力求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每个环节各有侧重

3.重视古诗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还能说说这一首古诗的意思。

2.认识九个汉字,会写“田、东、南、西、北、鱼”六个生字和竖弯钩、竖弯两个基本笔画。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这一首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描绘的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画面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游戏、

教具准备:

cai课件、莲叶、小鱼、莲花的制作卡片、字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

1.看插图。

2.谈话引入: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风景秀丽,风景如画。你们看,那美丽的莲池中,莲叶茂盛,莲花飘香,莲蓬多饱满啊!还有许多人在其中采莲呢。唐代诗人卢龟蒙就用诗歌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

3.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读古诗,感知意境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生字,集中拼音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确。

2.结合词句认读诗句,把你会的生字读出来,再读出带生字的词语或者诗句。

3.请个别学生朗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并且帮助纠正读音。

4.同桌互读,练习把古诗读流利、读通畅。

三、合作学习,主动识字

1.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各组小组长把课前准备的卡片拿出来让大家一起读一读。

2.每一个同学选一个字,给大家说说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并且试着组一个词。

3.指导学生书写六个要求会写的汉字。

①仔细观察每一个在田字格当中的位置,说说他们各有几画。

②说说每一个字的笔顺。

③老师范写“南、鱼”

④学生在书上书写,教师说笔顺

⑤讲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境

1.小朋友在我国长江以南有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清清的河水流过,一到夏天那里就盛开着美丽的莲花,活泼可爱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坐上小船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江南吧!

2.首先我们要对号入座。【课件出示拼音】谁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3.学生根据音节写生字。

4.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

5.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出示字卡,东南西北,学生读后请他贴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

6.过渡:小船缓缓地向前划,隐隐约约我们能听见有人在唱诗呢!你听——【播放课件】

二、学习诗文,赏析古诗

1.引入,这么好听的古诗,我们也来读一读吧!翻开书,自由大声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过渡:伴随着小朋友琅琅的读书声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江南【移动黑板上的小船,点击课件】你们看,这里有清清的河水,碧绿的莲叶,鲜红的荷花。

忆江南的教案篇6

第22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案之一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比较频繁,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通过对东晋南朝的经济为什么能够发展的分析,培养综合事物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南迁的劳动人民与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进一步增加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江南地区的开发,除了劳动力增加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教学要点

一、东晋的偏安

二、南朝的政治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农业开发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3.江南手工业的显著发展

4.江南商业贸易和城市的发展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表现。

本课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二、讲授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温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八王之乱后我国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特别要指出,八王之乱的破坏,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不仅直接导致西晋灭亡,而且引起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由此导入新课。

三、“东晋的偏安”一目,在修订大纲中,是阅读内容。教师不必细讲。但是,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后边的内容,也可略作串讲。包括讲述东晋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概括出东晋王朝的特点,突出它的软弱性。造成软弱的原因,一是政权的基础是建立在北方南下的贵族官僚地主与江南大地主支持上,皇室受其左右。二是东晋政权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十六国的威胁,偏安江南,苟且偷生。课本中的插图是反映东晋社会生活的,有助于学生对东晋政治加深认识。

四、“南朝的政治”一目,也是修订大纲中所列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作灵活处理。如时间充裕,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串讲。如可以悬挂反映南朝宋、齐、梁、陈朝代更替的《南朝表》,突出讲解两个问题:1.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强迫东晋皇帝让位,自称皇帝,建立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宋武帝刘裕也是南朝众多帝王中在治理国家方面卓有成效的一个。2.概括一下南朝(宋齐梁陈)的特点,一是政局动荡,王朝更替频繁;二是南朝统治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开发与发展(原因后面再讲,这里暂不进行分析)。总之,特点里突出四个字:动荡、发展。

五、“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在讲此目前,教师可制作一张祖国政区图,在江苏南部、浙江涂上深绿色;湖北、湖南、江西涂上浅绿色;福建、广东、广西涂上淡绿色,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早晚和快慢,并把此图悬挂在黑板上。在这一目中应讲清的问题,一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这是本目的重点;二是江南经济开发的地区。在讲原因时,要突出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江南的开发是各族劳动人民的功劳。讲之前可先让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吴国对江南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西晋以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对江南开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开发的原因里面,还有一点即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讲开发的地区时,可结合本目开始时提到的那张地图来讲解。南方各省在这一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是存在着早晚、快慢以及程度上的差别。在江南的开发中,各族人民互相学习,加深交往,促进了融合。本目中的'小字主要介绍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让学生阅读,不作要求。讲完此目教师可做一小结,让学生归纳一下南朝时期江南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料和注释

王导

王导(276―339),东晋大臣。字茂弘。琅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318年(大兴元年),司马睿称帝(元帝),他任丞相;堂兄敦又握重兵,镇长江上游,当时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仕元、明、成三帝。他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大地主贺循、顾荣等,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司马睿

司马睿(276―322),即晋元帝,晋代皇帝,317―322年在位。初袭封琅王,307年(永嘉元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在王导主谋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依靠中原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顾荣、贺循等,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刘曜攻占长安,他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东晋。后因王敦擅政,忧愤而死。

王敦

王敦(266―324),东晋大臣,王导的从兄。西晋末,支持琅王司马睿移镇建康,握重兵屯武昌。西晋灭亡,与王导等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他于322年(永昌元年)起兵攻入建康。324年(太宁二年),明帝乘其病危,下诏讨伐。他再次起兵进攻建康,在军中病死。

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西晋末率亲党数百家南移。313年(建兴元年),要求收复中原,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以示决心。他率军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豫州地区。其时匈奴刘曜和羯族石勒互相攻击,时机对晋有利。

祖逖采取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的斗争策略,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斗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前锋到达黄河沿岸,使石勒不敢进犯河南。在收复的区域内,祖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自己的生活也很节俭朴素。这样,收复区域内的经济便恢复、发展起来。一次,豫州群众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歌舞来赞颂祖逖的功绩。正当祖逖在豫州群众的支持下准备继续进军黄河以北、完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时候,已经称帝的司马睿却心怀疑惧,担心祖逖的力量过分强大而不可制约,就派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戴渊充当都督,节制北方六州诸军事,来管辖和牵制祖逖。这时东晋朝廷内部又发生了王敦与刘隗争权夺利的斗争。祖逖忧虑交加,终于病死在雍丘,时年56岁。豫州百姓对祖逖的死十分悲痛,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

刘裕

刘裕(356―422),即宋武帝。南朝宋的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出身地主阶级下层。祖先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耕过地、砍过柴、捕过鱼,做过小买卖。后来成为东晋北府将领。405年(义熙元年),击败桓玄,掌握东晋的大权。出兵灭南燕,西收巴蜀。又出兵关中,消灭后秦。封宋王。420年(元熙二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当政时期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禁止地方官吏滥收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召回逃亡农民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力量。他建立的宋与北方兴起的北魏,成为南北朝对峙的开端。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刘裕建立的宋朝,北到山东半岛,东到夷洲(今台湾),南到涨海(今南海),西到今云南境内。包括青、冀、兖、梁、益、宁、交、雍、荆、相、广、徐、郑、江、南兖、南豫、东扬等州,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萧道成

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的建立者,479―482年在位。本为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立顺帝,封齐公。479年(升明三年),代宋自立。在位期间,注意提倡节俭,任用贤才,宽厚亲族。

萧衍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他重用士族,对农民剥削残酷,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崇奉佛教,大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547年(中大同二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次年冬,侯景引兵渡江,不久攻破都城,萧衍饥病而死。擅长文学、乐律和书法。

陈霸先

陈霸先(503―559),即陈武帝。南朝陈的建立者,557―559年在位。小吏出身。549年(太清三年)在广州起兵,受湘东王绎(梁元帝)领导,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555年,击败北齐的进攻,受封陈王,不久代梁自立。

陈是南朝最弱小的朝代

陈霸先在世时,地方割据势力仍很跋扈。王琳盘踞湘州、郢州(今湖南、湖北境内),既勾结北齐,又勾结北周。此外,熊昙朗、周迪割据今江西一部分地方,陈宝应割据今福建一部分地方,留异割据今浙江一部分地方。这些割据势力后来被陈文帝铲除。陈宣帝时,北齐灭亡,陈朝疆域曾经一度恢复到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但不久失去淮南,始终局促在长江以南、现在宜昌以东的地方。陈朝在南朝四个王朝中统治区域最小、力量最弱。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自西晋八王之乱以来,经过东晋,直到南朝,北方人民南迁连续不断。307年(永嘉元年),晋元帝时为琅王,移镇建业,此前后有一批人南迁。311年(永嘉五年),洛阳不守,石勒南至葛陂(今河南新蔡北),又一次大量人民南渡。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之乱时,大量人民再度南迁。369年(晋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北伐关中和枋头败退前后,也有许多人民南迁。383年(太元八年),苻坚南下,淝水之战时,许多北方流民渡江。东晋末年,刘裕北伐,中途退回,关中、河南得而复失,流民南渡者也很多。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渡的人民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麦菽在江南开始推广栽植。适宜于旱作的区种法也开始在江南推行。水利灌溉系统,也在过去的基础上推广和整理。东晋时,在曲阿(今江苏丹阳县)立新丰堰,溉田八百余顷;在吴兴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筑荻塘,溉田千顷;在会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修复汉时旧堰,溉田二百余顷。钱塘江西岸有柳浦(今浙江杭州市东南候潮门外江千)埭,钱塘江东岸有西陵(今浙江萧山县西北20里西兴镇)埭,曹娥江东岸有南津埭(今浙江上虞县梁湖堰),曹娥江西岸有北津埭(今上虞县曹娥堰),均遏水为埭,作水楗数所,以为水位高低调节之用。

劳动人民在湖沼的四周筑堤塘,湖面缩小,无数良田被开垦出来。新开辟的湖田土壤肥沃,收获的稻米比一般稻田高得多。

绿肥

绿肥,把植物的嫩茎叶翻压在地里,经过发酵分解而成的肥料。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水磨

水磨,用水力带动的磨。多用来磨面。

忆江南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