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3-24 作者:tddiction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会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教学反思是通过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江南>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江南>教学反思7篇

<江南>教学反思篇1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由于在开学初就让孩子们背诵了这首古诗,所以读准字音的时间就可以省去不少。不忍放弃这美轮美奂的《江南》,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调整为诵读。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三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美景美乐,入情入境。

“同学们,能背过《江南》吗?”“能——”“那你们想看看《江南》吗?”“想——”伴着优美的古典乐曲,一叶小舟驶入眼帘,秀美少女浅笑盈盈,乘舟徐徐穿过满池无边翠绿的莲叶,仔细采撷半睡的粉莲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似乎被这美景惊呆了。抓住这个时机,我播放了配乐的范读,短短几句小诗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声地跟着诵读起来。整个课堂似乎顷刻间移到了莲池边。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三、品读美文,拓展深化。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孩子们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古诗,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整堂课以诵读为主,识字处理简单,写字也没有设计到。若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江”“南”二字的识记和写字教学,既可以分散重难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技能。

<江南>教学反思篇2

?江南好》是一首民乐合奏。乐曲既流畅优美又欢快活泼,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特点,细腻婉转、清澈秀丽。乐曲的结构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速,优美、婉转的旋律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春雨绵绵、杨柳依依,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乐曲的第二部分由慢渐快,旋律轻快、跳跃,清脆的竹笛声好像把我们优美的景色之中惊醒。原来,江南不仅有优美的景色,更有江南人的淳朴、豪放,他们载歌载舞表达着对性福生活的感受,逐渐欢快的情绪使我们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上,为了让学生知道乐曲的两个段落。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乐曲。然后我问:“同学们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啊?”学生说:“欢快的”;“抒情的”。我说:“哪部分抒情?哪部分欢快啊?”学生说:“前面一部分抒情,后面欢快。”我说:“对,乐曲分为两个段落,a段抒情、b段欢快。你再来听一听,看一看你能不能分清除两个段落。提示,a段b段之间有个速度变化的地方,听到这个变化的时候请举手示意。”学生在我的示意下认真听音乐,并能够找出速度变化的地方。分清段落之后我又带领学生完成书中的要求,把组成b段三部分旋律排列顺序,开始,我只是在钢琴上弹奏了三部分的旋律,然后让学生排序,通过实践学生根本不能完成要求。后来我又让学生随琴哼唱旋律,然后再听b段音乐,有一部分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能够听出来。为了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分辨出旋律的排序,我又把谱子改写成简谱,然后让学生唱。这一次学生不仅能正确排列出旋律的顺序,而且还比较牢固的记住了旋律。效果很好。

反思,学生上欣赏课不但要体验音乐的美,还要学会如何欣赏音乐,最后记住音乐主题。那么在这节课里学生就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达到了欣赏音乐的目的,教学有实效。

<江南>教学反思篇3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情境交互,融为一体,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回忆、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引出诗体,介绍作者。

初读指导,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时,提醒学生看准拼音读准生字。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生对诗句有了大体上的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诵等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到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有感情地熟读及背诵古诗。

江南春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朗读与意境的体悟是重点。所以设计这堂课的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与韵味,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语感。重点之二是带领学生了解诗意,解读画面,进而体悟诗情诗境,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上。因为具有政治抱负的杜牧,有反佛的思想,而他又生在内忧外患、走向衰落的晚唐时期,所以对这首诗的争论各种声音都有,写景还是讽喻?从诗歌字面来看,前两句诗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江南大地,后两句又把人的视线引向烟雨中屋宇重重、悠远古老的佛寺,展现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所以我把本诗定位于写景诗,但后两句诗延伸的历史背景也是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的。

基于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本诗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听读、看图、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对江南美丽春景的赞美与神往之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预设的重难点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达到了。课确实是一堂真实实在的课而非表演课,我一直认为,一堂课应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上课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上会收获什么,这都是备课时教者应重点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注重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诗歌的教学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因为是高年级的教学,我特别注意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注重了诗歌相关知识的梳理,而自制的课件也能清晰地体现我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思路:这是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比如课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景物连缀成画面说一说时,时间给得不充分,开始学生说得很简单,仅仅将几个景物词连起来,虽然后来有个学生说得较具体了,可回想起来感觉还是应该多让学生说一说,这样既可以较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诗境。还有,我上这堂课没有做任何预设与铺垫,也没让学生做任何预习或查资料,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可取。因为即使是很熟悉的知识也可能遗忘,这就导致了课堂的某些环节学生一时跟不上,出现场面不活跃或冷场;另外,在学生闭眼想象意境,我在配乐朗读时,由于看到少部分学生睁着大大的眼睛导致我不高兴而有点紧张,我漏掉了一句诗景的朗读,虽然听课老师没听出来,但我还是感到遗憾,这应该是理解意境时不可遗漏的一处。还有,课堂结尾的作业,将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写下来,我想,是不是给学生时间课堂上练习写下来再朗读展示,会有更好的呈现效果呢?

我上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寓言、文言文、作文课、中考复习课等许多公开课,对我而言,这次公开课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新尝试,即使有许多不足,我也对自己的尝试感到由衷的高兴。

<江南>教学反思篇4

案例

?忆江南》是白居易的一首名词。第一节课上,当我把诗题板书出来时,班上大部分孩子将古诗内容顺畅地背了下来。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我校的大阅读系列(“古诗周周背”是其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中,我们的四年级学生背诵八九十首古诗,那是不在话下的事。不过,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有这么强的记忆力,竟能记得起二年级时曾积累的这首词。但这也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下面的课该如何上呢?

“老师,我有问题。”

“我也有问题。”

……

背完了古诗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我只好示意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我知道,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我还知道原题下有词三首,这只是其中的一首。可我不会背其余的两首,老师,你能给我背一背吗?”平日里问题最多的张杰首先发问了。

“白居易,他为什么要写《忆江南》呢?”

“这首词是白居易在什么地方写的?江南有什么值得他回忆的?……”

问题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把我事先预设好的教学设计,破坏的“千疮百孔”,一下子,我的头都大了。虽说平时经常代表镇参加“市优质课比赛”连续拿下一等奖的我,授课水平不能算太差,但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本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史方面的内容,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是想着,反正孩子们第二课时中还要学到,这节课上没必要浪费时间来讨论讲解了。我红着脸站在讲台上,被几十双眼睛盯着,只好难为情地笑笑,说课后一起查资料再讨论学习。后来我又花了一节课时间来解决当初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孩子们这才满意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反思:

从这件事上,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的想法是纯真的,在课堂上他们会大胆地直白自己的心声,我们不能用生硬的方法扼杀这份童真。而这节课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缘由其一,是因为学生受到家庭条件及家长素质的限制,且每学期的教学时间紧,教师又无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指导。其二,因为我的知识水平和定向思维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并不能一一解答,尤其是与语文学科相差甚远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我们的课堂也因为学生的动态变得生机勃勃。教学中我们不能让“死”的教案牵着“活”的学生走,在生成的课堂中我们应该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将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学生的自主,又要有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的统一,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当今知识的更新速度令人惊讶,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习。在多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前提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也是以深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只有随时积累新知,更新陈旧观念,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

要做一个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好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种种问题,用我们柔和的迂回“战术”引导他们创新,“生成”一个美丽的“天堂”。

<江南>教学反思篇5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 “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江南>教学反思篇6

从来没有尝试过词的教学,孩子们也没有学习词的经历,对于公开课的选课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起初很犹豫。拿着《忆江南》,读了几遍,这样的佳作,让人冲动,于是,开始了几天的辛勤劳作。

?忆江南》是一首意境十分优美的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这堂课的努力方向,也是引导我整堂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先从“忆”、“好”入手,了解诗词创作背景及情感基调。再感受具体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通过图片感受,音乐渲染,资料供给,体验交流,将这两句读“胖”,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读出这两个句子“滴水藏海”似的对江南风光的涵盖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最后,“唱歌兼唱情”,和曲一首《忆江南》,在声韵悠扬中融化在山温水暖的江南风景中!

我认为,自己的设计理念正确,设计思路比较清晰完整,能基本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处理特殊的古诗词教学时,自己也比较大胆,能不拘一格地去解构、组合、拓展,呈现一堂“完整”的古诗词教学课,而非很抠门地“粘”着个别字、词不放,而忽视诗词的整体美及浑然天成的韵味。

不足之处有很多,大处败笔主要是“留白”不够。一堂好的语文课,肯定有一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在静静汲取、思考、品味,然后有更多智慧的生成,这样的情景与“热闹”的“师生互动”相得益彰,才能构成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我的课虽也有个别精彩的生成,但放手不够,不免显得有点畏缩。希望自己能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深厚自己的文化功底,提升自己的课感,上出好的课!

<江南>教学反思篇7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习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习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因此,在学习《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词兴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