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社会活动教案7篇

时间:2022-10-04 作者:dopmitopy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事先制订的文字材料,在准备一份教案时,教师一定从中吸取了不少教学经验,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社会活动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7篇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玩玩的游戏中,继续体验开心、生气和伤心的心情。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朋友表情照片若干小火车

活动过程:

1、边念儿歌边开火车入场,引发幼儿的兴趣。

2、认识心情火车。

3、让幼儿数数有几节车厢。

1、坐上心情火车,请幼儿找自己的照片,说说自己的照片。

2、第一次交流,说说自己的表情,并说出原因。

3、试着找到好朋友的照片,猜猜好朋友的心情?

4、第二次分享交流:

(1)你找到了谁的照片?

(2)他(她)的表情怎样?

(3)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5、让幼儿按哭、笑、生气给车厢起名字。

请你选择最喜欢的车厢,快乐的开火车退场。

活动反思: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以边念儿歌边开火车的形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说说表情。感知开心、生气、伤心的心情。第一次让幼儿找自己的照片。第二次找好朋友的照片。体现了层次的递进性。

第三环节:选择表情,鼓励开心。以开火车的游戏离开活动室,鼓励孩子做一个开心宝宝,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2

设计思路:

端午节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陌生的,孩子知道比较多的知识点都是围绕粽子展开的,对节日本身的来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在以往的节日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节日意识都相对比较薄弱,知识量也比较小,通常老师采用的方式也是灌输式的,希望通过老师的说,能够让孩子了解节日,知道节日,但往往效果不佳,针对这种状况,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flash《屈原的故事》

2、幼儿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粽子

3、录像:包粽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在观察、品尝中发现粽子的口味、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活动难点:知道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活动流程:

故事导入——展示介绍——品尝交流——包粽子

活动过程:

一、观看flash,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1、提问: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人们过端午节纪念谁?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

2、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二、展示、介绍“我收集的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展示幼儿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种类的多样。

提问:你带来的是什么粽子?

它是什么形状、什么口味的?

2.观看录像:包粽子,了解、认识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提问: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吗?

(根据幼儿所述,一一出示相应材料并加以认识。)

3、完整观看录像:包粽子

讨论:你看到人们是怎么包粽子的?

三、品尝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体验过端午节的乐趣。

1、把你带来的粽子请好朋友尝一尝,看看你们的粽子有什么不一样?

四、延伸活动——包粽子

活动反思:

在近期的业务学习中,园长曾指出我们老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缺乏时代性和时尚性,活动设计不能很好地贴近生活,自己好好想想,的确平时可能过分地依赖“学习”一书,把以往比较重视的节日教育等方面都抛之脑后了,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晨谈活动中偶尔提起一下,以为孩子记住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就行了,却不曾想到,就在这一次次不重视中,孩子丧失了无数获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机会。因此,趁端午节来临之际,赶快纠正自己之前的错误做法,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次端午节活动。

其实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信息量和知识量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只有当老师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不误人子弟,因此在本次活动前,我自己首先收集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寻找到一些课件,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让孩子更好地获取到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整个活动,因为自己事先做的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对孩子的回应比较游刃有余,同时对孩子的一些疑惑也能解答地比较到位。

纵观整个活动,我觉得涵盖的知识量是比较大的,所以每一个点并没有挖得很深很透,对孩子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包粽子的环节最后我没有实施,把它当做之后的一个延伸活动来进行。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兴趣很高,能够投入到活动中,通过这个活动,他们知道了屈原,了解了粽子的制作过程,这两个点是他们比较关注的,我想如果把这些环节设计成几个小活动,可能会更好,毕竟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在一个活动中解决太多的问题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是我考虑不周的地方。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3

设计意图: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设计了本次活动,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2、能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3、感受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活动难点:能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活动准备:

1、赛龙舟的图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节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导入。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个孩子,虽然这四个孩子都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顺,一到过节都会回家来看望自己的亲人。(小朋友你们都知道有哪些节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个孩子都回来了。他们每人给花婆婆带回来了一件礼物。花婆婆非常高兴,惊奇的问:“你们怎么回来了,还带礼物。”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因为今天过节呀?花婆婆说“今天什么节日啊”孩子们说,打开礼物你们就知道啦。

二、基本部分: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出示第一个礼物盒——艾蒿。请幼儿观察猜节日。

2、依次出现香包、划龙舟的图片、粽子请幼儿猜节日。

3、师小结:现在你们告诉花婆婆,过的是什么节日呀?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这一天人们就会用这些特别的方法来庆祝。(端午节的各种来历和传说,最常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秦国攻破楚国时,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农历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入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人们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4、请幼儿交流:你们过端午节都干些什么?随机介绍端午节的习俗。

——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5、幼儿尝试包粽子。

6、播放端午节划龙舟视频,幼儿游戏:赛龙舟。

三、结束部分

划龙舟出场。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阳台的主要功能。

2、帮助幼儿了解在阳台上的安全知识,知道不爬阳台,不往阳台外扔东西等。

3、使幼儿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电话机。

2、幼儿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1、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谈谈阳台的主要功能。

"小朋友家里是不是都有阳台?你们都在阳台上做些什么?"

小结:阳台是一个伸向屋外的平台,它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空气和阳光。有的人家在阳台上晒衣服,养花,养鱼,有的人在阳台上活动身体,锻炼。夏天,还可在阳台上乘凉。大家都需要它。

2、观看录像,讨论在阳台上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

片段一:小朋友在阳台上看书、折纸。

片段二:小朋友在阳台上锻炼身体。

片段三:一幼儿将头和身体伸向阳台外喊楼下的小朋友。

片段四:一幼儿往阳台外抛东西。

片段五:一幼儿将身体伸向阳台外拿手帕。

片段六:一小朋友在阳台上玩,忽然风将阳台门吹上了,怎么办?

教师引导幼儿分段观看录像片,每看完一段,建议提问:

这位小朋友的行为哪里对,哪里错,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讨论小结:在阳台上取晒在衣架上的东西时,不能将身子探出护栏,应该用衣钩将衣物钩到可以拿到的地方再取回。否则,不小心会发生危险。不能往阳台外扔东西,会砸伤他人。如果遇到阳台上的门被吹上,应向屋里的大人求救,请他们帮忙。

3、幼儿讨论:在阳台上还有哪些危险的事情不能做?

4、幼儿操作,判断图片上的幼儿安全行为对与错,并说出原因。

活动建议

1、此活动中的录像内容可根据各幼儿园的实际,绘制成图片或编排成情境表演。

2、建议家长在家中经常提醒幼儿在阳台上注意安全,及时阻止危险行为,增强安全意识。

活动区活动

认知区里向儿童提供各类安全行为的图片。如:阳台上的安全、游戏中的安全、户外活动中的安全,让幼儿辩别对与错,并说说原因。

活动反思

主要是让孩子初步建立自我保护意识,了解阳台的主要功能及安全常识。知道不爬阳台,不往阳台外扔东西等。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带领幼儿观看图片,引导孩子发现图片中人物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孩子们都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有的孩子说"在阳台上我们不能往下扔东西,会砸到下面的行人",还有的说:"小孩子不能爬在阳台上晾衣服,会摔下去的"等等,通过出示图片充分的调动了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在播放录像时小朋友都能分辨出是对是错,并能说出其中的理由!此活动对小朋友的安全教育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小朋友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5

有益的学习经验:

学习观察记录的知识,树立初步的观察植物、照顾植物的任务意识。

准备:

每组一本植物生长记录簿、种子完整生长过程的图片,记录样例、标尺签。

活动与指导:

1.出示植物完整生长的图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激发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物的兴趣。

2.提示幼儿植物生长是漫长的过程,不象录相演的那样快,希望小朋友注意观察,看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

3.启发幼儿用画和测量的形式来记录它的生长。

4.示范记录方法。

要求:看生长情况,数叶片,量株高,把观察结果记录在本上。记录可以用写数字或涂色高度、数量、空格的统计办法。提醒幼儿植物未发芽前,用圆圈或三角形代表无变化。

5.请幼儿分组作记录练习,提示幼儿每日的观察记录时间,以及轮流记录的方法。

6.活动结束后注意观察,观察和督促幼儿的记录,请幼儿定期向全班汇报记录结果,逐渐形成责任心和任务意识。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在商店里

有益的学习经验:

1.理解礼貌不仅是会使用文明用语,还要态度和气。

2.学习用和蔼、热情的态度办事。

准备:

商店角、情境表演一个。

活动与指导:

1.观看情境表演:在商店里内容大意:甲售货员说话和气、办事主动。例如,当她看见老奶奶来了主动询问: “您买点什么呀?”“我要买牙膏”。“我们这儿的牌子很多,有小白兔、中华牙膏、蓝天六必治、还有高露洁,你要哪一种呀?”当顾客买完东西,她还会说: “您慢走!再见!欢迎下次再来!”而乙售货员则正相反,他态度不好,从不关注顾客的需要。见人来了也不问要什么,顾客所要的东西没有,他也不主动介绍商品,一直站在那里没事干。即便顾客走,他也不说再见。结果顾客一来就爱找甲,而乙则没人搭理,他很奇怪为什么卖不出东西?

2.讨论:

(1)你喜欢哪个售货员?为什么?

(2)为什么甲能卖出东西,顾客盈门,而乙则冷冷清清呢?他该怎样做才是好售货员。

3.小结礼貌待客的方式是态度主动又和气。

4.请五至六名幼儿扮演售货员,其他幼儿扮演顾客玩商店购物游戏,练习正确礼貌交往。根据情况,游戏可轮换角色。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应充满信心,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2.体验自己解决困难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童话故事(附后)的电脑课件。

2.立体环境:一棵大树、树洞、树桩(小树杆内有水)、草地、小河、平衡木。

3.材料:小石子、水箱(池塘)、铁钩、救生圈、磁铁、透明胶、树叶、塑料瓶子、竹棒、绳子、船、浮板、地板胶。

4.头饰:小熊、小猴、小鹿、小羊、啄木鸟各三个。

三、活动过程

1.借助童话故事,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

(1)在茂密的树木里,生活着许多动物。你猜,都有些什么动物呢?(激发幼儿的兴趣)

(2)有一天,小动物在树木里玩,你看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3)结合电脑课件,教师有表情地讲述童话故事,然后提问:树木里有什么动物?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2.鼓励幼儿通过实践活动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

(l)激发幼儿解决困难的信心。如果你们遇到了像小动物那样的困难,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它吗?请你们帮助小动物,你愿意帮助谁?

(2)幼儿分组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法。把幼儿带到预先设计的“树林”环境中。第一组:羽毛球被挂在了树上,小羊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取下来呢?第二组:小球滚进了树洞,小猴能用什么方法把它取出来呢?第三组:小熊的裤子给刮破了,如果你是小熊,怎么办呢?第四组:啄木鸟喝不了这半杯水,你们有什么方法喝到水呢?第五组:小鹿的钉子全撒在这了,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把钉子很快地捡起?

(3)幼儿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困难。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使用各种方法。师:我听到小动物们说出了许多方法,现在请你们按照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尝试一下,想一想哪种方法更好?

(4)个别发言,鼓励幼儿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成功乐趣。你刚才解决了什么困难?使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哪一种方法好?困难解决后,心情是怎样的?

3.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有许多困难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出解决方法。你在家里、幼儿园、路上或其他地方遇到过什么困难并提出几个思考问题让幼儿讨论:你是怎样解决的?你试过在妈妈病时,家里只剩下你一个人吗?如果发生了,你怎么办?你曾试过与妈妈走散吗?如果发生了,你怎办?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你不认识的叔叔走来说带你去找妈妈,你会怎么做?

4.游戏:“寻宝”。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过河寻找老师送给的礼物,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班社会活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夏天的特征──气温、天气、水文、植物动物的生活、农业生产、人的生活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比较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当地的气温、天气、河湖、池塘、植物生长情况、动物的出没、农业生产、人的衣着等,与春天相比有什么变化。

2.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提问:谁能说一说春天有什么特征?(可以用歌谣回答。)

2.谈话:现在是什么季节?

3.讲述: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夏天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图中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春天、夏大

(2)分组观察、讨论: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3)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认识夏天的一般特点,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夏天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当地夏天的特征。

①天空有什么不同?(夏天的天空多云。)

②树木有什么不同?(夏天的树叶茂密,桃树结出了桃子。)

③田野里的庄稼有什么变化?(玉米长高,小麦成熟,开始收割。)

④河岸、河水有什么变化?(河岸长满绿草;河水增多,水中荷花开放。)

⑤人的衣着有什么变化?(换了夏装。)

⑥孩子们在户外玩什么?(游泳)这说明夏天的天气怎样?(变暖。)

(4)分组讨论:每幅图说明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不同?

(5)教师小结:夏天与春天的不同。(可参照下表中的内容进行小结。)

2.比较当地的夏天与春天的不同

(1)讲述:课前,你们观察了我们这个地方在这个季节的自然情况,下面来汇报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

认识当天夏天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①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春天有什么个同?

②我们这个地方的夏天与图中的夏天有什么不同?

(以上两个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系统进行比较,可以分别提出一些问题──天气、河水、树木、庄稼、鸟、昆虫、农业生产等进行比较。)

(3)教师小结:各地夏天的一般特征是相似的,但具体的特征(例如天气热的程度、什么树开花、什么庄稼和果实成熟、什么鸟飞来等)有所不同,夏天到来的早晚、延续的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一般来说,南方夏天到来的早,延续的时间长,天气特别热;北方夏天到来的较晚,延续的时间较短,天气也没那么热。

这个问题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了解夏天的共性及地方性,避免教学的局限性。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夏天的特征。

2.学习歌谣──夏天

此歌谣只能反映夏季的一般特点,教师可以参照此歌谣,根据当地夏天的特点重新编写。这样,学生学起来更亲切,更有意义。

夏天天气好炎热,

天气多雨河水多。

柳叶茂盛桃子熟,

野草开花满山坡。

布谷鸟在树上啼,

蝉在树上高声歌。

玉米长高麦收割,

小孩游泳乐呵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随着季节的推移有什么变化。

教学参考知识

夏天的特征

(1)夏天天气炎热,有时会下暴雨,天亮得早,黑得晚,白天长,夜晚短;

(2)夏天,各种昆虫,小动物都出来活动,许多鸟开始脱羽毛,有许多兽的毛也脱落了;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4)夏天是农民最忙的时期,他们要进行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5)夏天,人们穿浅色和单薄的衣服,许多人都积极参加游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