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案7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教案的灵活性使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教案应该包括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厘米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厘米教案7篇

一厘米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小明从家里走到学校要走一百步,小明的爸爸却只要六十步,这可能吗?为什么呢?t;指名回答>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3.大家说的都对,但是为什么我们得到的数不一样呢,难道我们的桌子不是一样大?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二、合作探究

1.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学习用我们的学生尺来量长度,平常大家都会用到尺子,但是你认真观察过它吗?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你的尺子,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些什么。t;学生先自己观察,然后跟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3.在你的尺子上0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的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t;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的1厘米,再找给同桌看看>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t;集体讨论交流>

5.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2厘米?t;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同桌用手指互相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是多长>

6.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3厘米长?5厘米长?还能找到其他的长度吗?t;四人一小组,轮流找一找,再集体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t;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一厘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

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5、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6、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一厘米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一厘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一厘米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能力目标: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作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

教学难点:

会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

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学习。

(一)出示主题图: 这是一条线段,谁能说说你看到的线段是什么样的?学生观察说一说。

(二)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测量线段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三)你会画一条线段吗?

1.让学生动手在练习本上画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3.评判学生所画的线段,让学生说说谁画的好,好在哪?是怎样画的?

4.能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吗?学生试画,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5.小结:画线段时,要注意从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就画到几厘米的地方就可以了。

二、巩固练习

量一量

( )厘米 ( )厘米 ( )厘米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线段的理解个别学生还不是很到位,有的学生对于当线段斜着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判断,也就是学生对于线段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在练习课上教师要加强训练与指导。

一厘米教案篇6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始,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知识,然后教学厘米,接着认识米,最后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较容易。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认识线段开始。另外,一年级(上册)认识体,一年级(下册)认识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体现图形知识的发展。

第二,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机会较多,形成1厘米的观念,掌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较容易。先认识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发展动手实践的能力。

1.认识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根据直的特征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认识。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较。

许多物体的边、许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知识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具体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3.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第二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该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寻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认识米。

能不能在简单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的床还能让人睡觉吗?引导学生开展这些形象思维,使米与厘米的长度观念得到巩固。

4.掌握长度单位,要用于实际测量。

在认识厘米的教材里,教学用尺量长度的方法,第51页第一道例题用图画作出示范。还设计了想想做做第1题,只有中间那幅图的量法是对的,另两幅图里的量法都不正确。通过辨别与判断,进一步明白用尺量长度的时候,应该把尺的边和物体的边靠近着平行摆放,而且尺的0刻度线要对齐物体边的一端。接着通过第2题量线段长度和第6题画7厘米长的线段,学会正确地使用直尺。在认识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教室门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实践活动《量一量》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培养测量技能,在编排上有四个特点:一是认识卷尺和选择测量工具。在量相当长的距离的时候,如量篮球场的边长,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长,以及量肩宽、腰围、裤长、袖长的时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较合适的问题,引导从实际出发选用测量工具,并通过测量获得体验。二是培养量长度的技能。用学生尺分别量一张长方形纸的四条边的长度,把上、下,左、右各边的长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体会长方形边的特点。用适当的尺量1拃、1步、1庹以及肩宽、腰围等,解决了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继续开展以前进行的活动,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认识线段时,学生曾经折过长方形纸,把折痕看成线段,并直观比较几条折痕的长短。现在再折长方形纸,还要折出最长的折痕,量出长度,从而体会线段的长短不仅可以通过观察,还可以通过测量进行比较。四是渗透步测。步测是估计长度的一种方法,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时候经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约是几米。再从篮球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数数步数,量量长度。在数出从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数以后,如果根据10步走的米数,估计篮球场边的长度,就有了步测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用卷尺量长度,步测仅是渗透。

估计较短线段或较短物体的长度是一种能力,教材十分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在第51~52页想想做做里有细致的安排。第3题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红色线段长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长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们都是大约长8厘米,初步体会大约的含义。第4题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宽和食指长,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数,需要说成大约多少厘米,从而了解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5题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量出实际长度进行对照,这里并不要求学生估计得怎么准确,而是体验估计长度的方法。

一厘米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量出它的长度。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厘米有多长,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教学难点:

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具:各种尺子,一些比较短的实物如新铅笔、橡皮、电池、易拉罐、小玩具汽车、吸管等,课件。

学具: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棒,每人一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讲述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讲述: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这一天,他来到了裁缝店做衣服。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身长3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又量了袖长和肩长。正好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好了3拃,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高高兴兴的来试穿,结果却很失望,因为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生气的问徒弟:“告诉你身长是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的拃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师:怎样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生:让徒弟自己去量。

师:你是说,量身体和做衣服都用一个标准是吗?

生:把师傅的手画下来,比着做衣服。

师: 你也是都用师傅的手这一个标准去测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生:用尺子去量。

师:你懂得真多,以前的人们为了测量的方便,确定了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长度单位,从而发明了专门用于测量的工具---尺子。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啊? 对,有皮尺,卷尺,米尺,折尺,还有我们用的学生尺(展示各种尺子)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学生尺

师: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直尺)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

师:都有哪些数啊?从哪一个数开始的。师:我们以前学过0表示什么意思?

生:0表示没有。

师:在这里0表示测量的起点。

生:尺子上有线,这些线有长有短。

师: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数在哪些线的下面?

师:你发现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字母?

生:cm

师: cm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师:你从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1厘米吗?

2、认识1厘米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看看我们的尺子。0到1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你还看出那一段是1厘米。

生:尺子上1和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尺子上15和16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尺子上20和19之间的长度还是1厘米。

(课件:1厘米)

师:同学们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从老师发给你的学具中找到长1厘米的东西吗?

生找1厘米的小管。

师:请你用拇指和食指这样把它捏在手中,然后轻轻的抽出,拇指和食指保持不变,它们之间的空就是1厘米。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多长?

师:在尺子上比一比,看看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生:食指。

师:你能想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

3、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同学们对1厘米的长度已经有了认识,你能找出哪段长度是2厘米?(课件:2厘米)师:5厘米呢?

师:为什么从0到5 是5厘米呢?

生:因为是5小段

师:你用手比划一下5厘米大约多长?你能从学具中找个5厘米长的东西吗?

师:对,彩色的小棒。

师: 刚才故事中有的同学说师傅的拃大徒弟的拃小,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拃到底分别是几厘米。(课件展示:师傅的拃18厘米、徒弟的拃12厘米)师:师傅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徒弟呢?

4、学习测量:

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几厘米了,你想用直尺自己测量物体吗? 好,请拿出学具白色小棒,自己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的测量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生:我量的是10厘米

生:我量的不到10厘米

师:为什么他俩量的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看法。师:量东西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测量数学课本,学生展示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测量物体了吗?谁来给同学们提个醒,说说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生:?

5、学习线段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一边画30厘米的线段一边强调象这样直直的,一边各有一个端点的线叫线段。)谁能测量出它的长度?

师:同学们用直尺自己画一条线段,不要告诉同桌是几厘米,让他测量一下,看他测量的对不对。

三、利用游戏,应用知识

仿照幸运52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栏目做“猜长度,赢奖品”的游戏。

师:老师有几件物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摸,摸到什么,你估一下它的长度,组员可以给他出主意,然后拿回去一起测量,看哪个小组量的准,估得也准,就能赢得奖品。生估计,测量。

(课件出示物品的准确长度)

四、借助故事,检测知识

师:有一天,蟋蟀和蝈蝈两个好朋友进行跳远比赛,跳完了之后,他俩都认为自己赢了,请你来当小裁判,看看到底谁跳得远。(课件:用断尺测量的练习)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请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从你家里找几件物体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是通过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三个环节来让学生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5厘米,测量了10厘米的长度,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自己的依据,不胡乱猜测,通过游戏环节我觉得这一目标达成的不错。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动手测量,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