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时间:2022-10-22 作者:Brave 备课教案

教案写的好,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每个人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 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1.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仅反映了两者在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节课的例题呈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

(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情境图)

2.回顾旧知。

(1)课件出示下面的统计表。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参赛队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时说出各个年份参赛队伍的支数)

(2)动手操作。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条形统计图,你能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再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各小组展示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师生共同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画出纵轴和横轴,标明起点。

②根据纵轴长度并结合所给数据确定一个单位长度代表的数据是多少;在横轴上确定各项目的位置,即等距离确定各直条的位置。

③取各数量对应的点,画出直条,并在直条上标明数据。

④标明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时间等。

3.导入新知。

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通过教材中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回顾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课件出示教材105页折线统计图)

统计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22、29、35、37、87、93、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29、37

合数:22、35、87、93、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5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