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学期教学工作前,相信教师一定都有事先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的音乐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1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能选择合适的乐器为歌曲伴奏。
情感目标: 感受歌曲中活泼、诙谐的性质,会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活动重点能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活动难点会选择合适的打击乐为乐器伴奏。
活动准备前经验准备尝试过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物质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各一个、节奏图谱一张、铃铛和木鱼幼儿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导入:
通过故事,引出课题。
1、(出示蜗牛与黄鹂鸟)对,有一天,小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来到了一颗葡萄树下,这时候一只黄鹂鸟高高兴兴地也飞过来了停在了葡萄树上,但是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音乐就知道了!
基本环节:
聆听歌曲使幼儿第一次感受歌曲的节奏。
(出示图片)1、小蜗牛也想爬到哪里去呢?,它有又是怎样爬的呢?
师: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学一学蜗牛的动作师:这时候黄鹂鸟是怎样做的,有对它说了些什么呢?
幼: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同时引导幼儿唱一唱三、看图谱用动作表现出歌曲的节奏1、“其实蜗牛与黄鹂鸟也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动作,咦,躲到哪里去了呢?”
2、(出示图谱)图谱上面画了些什么呢,请你找一找幼:有拍手、搭肩、跺脚师:原来蜗牛和黄鹂鸟想让小朋友也来学一学它们的动作。
3、引导幼儿学会看图谱做动作,教师边示范做动作。
4、接下来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学一学蜗牛和黄鹂鸟吧!(全体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5、幼儿互相合作打节奏(面对面拍手)结束: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能随着音乐节奏模仿机器人的动作,表现音乐断顿、诙谐的特点。
2.根据情节表现机器人模仿地球人生活的动作。
3.迁移生活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机器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机器人动作程序师:你们见过机器人吗?机器人怎样刷牙和洗脸的?机器人做动作和我们地球人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机器人做动作一顿一顿的,还有程序,很有趣。
二、根据情节模仿地球人动作。学习机器人程序1.机器人飞船降落在房顶上,看见地球人刷牙、洗脸,机器人按照程序进行模仿。
2.机器人飞船降落到公园里,看见地球人钓鱼、划船,机器人进行模仿。
请幼儿当地球人教机器人钓鱼和划船动作(要求地球人做动作时机器人看,机器人模仿时,地球人也在看)。
三、迁移生活经验,模仿地球人生活动作1.飞船降落在幼儿园的围墙外,看看操场上的小朋友都在玩什么?并学一学。
请个别幼儿当地球人,将小朋友玩的项目用动作做出来,机器人们模仿。
2.地球人找机器人做朋友。
(1)提问幼儿为什么地球人会找机器人首领做朋友?
(2)请个别幼儿扮演地球人找机器人做朋友,并提问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对接能量?
3.继续游玩,模仿地球人生活动作请幼儿扮演地球人带机器人去另一个地方看一看,教机器人动作。
四、结束活动这次我们在地球玩的时间太长了,必须要回到星球补充能量,请机器人们用我们的程序走回去吧。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情景中学唱歌曲《我的小黄鸭》,能唱准附点节奏。
2、在边玩边唱中体验和朋友共同歌唱的快乐。
教学准备:
ppt、吉他、歌曲伴奏mp3。
教学过程:
一、水中游来小黄鸭——-引入和体验
1、今天我请来的是一位喜欢水的朋友,猜猜可能会是谁?
(引导幼儿联想,如:鱼、乌龟、螃蟹、鸭子等)
二、小小黄鸭呷呷叫——-感受和游戏
1、你们喜欢小黄鸭吗?为什么?
2、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小黄鸭吗?请你来听一听。
(教师弹奏吉他歌唱a段第一遍,引导幼儿倾听歌词)
3、小结:是呀。有了小黄鸭做伴和我一起玩水,真高兴。请你们来做小黄鸭,把这里当成一个大浴缸,一起来做游戏吧。
(教师带领幼儿跟随歌曲a段一同做“玩水”的游戏1-2次,让幼儿充分感受附点节奏)
4、我的小黄鸭连叫声都特别动听,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叫的吗?
5、教师追问:请你来听一听,找一找,这两种叫声中哪一种是我的小黄鸭的?
6、师生合唱a段2遍。
三、玩玩唱唱
1、我的小黄鸭不仅叫声好听,还有三个本领呢?请你来听一听我的小黄鸭有什么本领?
2、可不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声音呢?
(教师引导幼儿在“它会游”、“它会唱”、“它会吹许多泡泡”后根据适当节奏添加象声词“哗哗”“嘎嘎”“bobobo”)
3、你听出来小黄鸭吹的泡泡时往哪儿飞的吗?
4、这样一来这首歌更有趣了,一起来唱唱吧!
5、你们的歌声把一群小黄鸭都吸引来了,瞧瞧来了几只?
(引导幼儿观察ppt,出现许多小黄鸭,引导幼儿数一数)
6、小黄鸭要去海滩表演啦,想邀请你们一起去,你们愿意吗?让我们来排练一下吧!
7、正式表演的时间到了,我们快来表演吧!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4
一、教学设想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
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
(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
(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
“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
“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
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其实,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
(二)梳理关键句。
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
后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后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
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
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
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
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
(三)解读意象。
(1)、解读“蝈蝈”意象。
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
“喜悦”(板书)
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为喜悦。
“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
“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
“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
“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
“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
(2)、解读“蛐蛐”意象。
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
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我们先认识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图片)。蛐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蟋蟀”。那题目能不能改成“蝈蝈与蟋蟀”?
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
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温
暖”(板书)
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
“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动静结合)
“升高的暖气”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
(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
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
(四)诗歌拓展。
(1)余音。
至此,我们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诗人借助炎炎夏日蝈蝈的乐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扬了大自然地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老师的脑海中总存在几个疑问?
1、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课本里吗?
2、诗歌中写蝈蝈的内容明显多于蛐蛐的内容,这是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学结构?所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与蝈蝈”?
于是老师多次阅读、反复观察这首诗歌,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师先卖一个关子,请大家来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打出诗歌完整的体例,让学生发表看法。)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的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学期舞蹈“大中国”。
2、创编不同方位的挥舞彩带的动作,能按照音乐的节奏表演。
3、注意自己的彩条布与同伴的相互缠绕。
活动准备:
1、音乐cd或磁带,录音机。
2、电视机。
3、幼儿人手两根红色的绸带。
活动过程:
一、播放音乐舞蹈《大中国》感受乐曲的风格。
1、教师:你听到了什么?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2、让幼儿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大中国》。
二、教师出示彩条,幼儿场边挥舞彩条的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不同的彩条挥舞动作。
教师:“这是什么呀?你们觉得用彩条可以怎么跟着音乐跳舞呢?”
2、教师示范表演舞蹈,幼儿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师:“你们仔细看老师跳的舞蹈中用了哪些动作?
三、初步学习舞蹈动作,感受乐曲的旋律。
1、幼儿学习踏点步,加上手臂的动作,并随音乐练习。
2、教师哼唱音乐,带幼儿随音乐学习有节奏的颤摇手腕和挥动彩带的动作。
四、幼儿创编不同方位挥舞彩条的动作。
1、教师:彩条可以除了从上到下挥舞,还可以怎么挥舞呢?幼儿集体创编,教师反馈个别幼儿的动作。
2、教师采取四个不同方位的动作,大家随音乐集体练习。
五、红绸缎《大中国》。
教师带领幼儿人手拿两根红色的绸缎,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找空地方,随着欢快的音乐完整地表演红绸缎《大中国》。
大班的音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国旗红红的哩》,学习用跳跃的方法演唱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唱准休止符。
2、能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体会歌唱活动的快乐。
3、培养幼儿喜欢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
活动名称:
?国旗红红的哩》
活动重点:
能够用跳跃的声音唱出歌曲中的部分歌词。
活动难点:
在歌唱时不拉长声,能够在指定的歌词处停顿。
经验准备:
幼儿了解国旗的含义;学过有关国旗的歌曲
物质准备:国旗图片;歌词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练习单音的音节"哩"和"啦"重点指导:指导幼儿不要拉长声,唱出快乐活泼的情绪。
二、国旗多美丽
1、观察国旗图片,说说自己对国旗的了解是什么?
2、复习曾学过的有关国旗的歌曲教师小结:观察国旗的外形和颜色,重点提出来国旗是红红的,五颗星是黄色的。
三、学习歌曲《国旗红红的哩》
1、欣赏歌曲"请你听一听这首歌歌词里是怎么说国旗的?"
2、学习歌词
(1)看ppt学歌词
(2)分组利用小图卡摆一摆歌词顺序
(3)展示每组摆的顺序,和音乐确认最后结果
(4)随音乐念歌词
3、演唱歌曲
(1)看图片随音乐进行演唱。
重点指导: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要强调幼儿注意空拍,声音要断开。
(2)尝试轮唱、对唱(与老师)
(3)利用课件指导幼儿唱准"哩哩"和"啦啦"重点指导:指导幼儿分清"啦"和"哩"的标志。在唱这两个字时不要拉长声。
4、我爱国旗
(1)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国旗的什么地方。
(2)讨论升国旗的时候要怎么做。
教学反思:
歌唱活动"国旗红红的哩"是一首表达幼儿对国旗喜爱之情的一首歌。过去我们曾学过一首有关国旗的歌曲"国旗国旗多美丽",与这首个不同的是"国旗红红的哩"是从国旗的外观上展示给小朋友国旗的美丽。所以为了使幼儿能够直观的看到国旗的外观,我将一些国旗的图片配合歌词向幼儿展示出来,形象化的歌词更容易使幼儿记忆。为了使幼儿能够正确记忆歌词我利用各种方法,实物对应;倾听范唱;图片排序这些方法,用不同的途径激发幼儿学习记忆歌词的兴趣,并利用集体和小组两种教学方式帮助幼儿更好的记忆歌词。但活动环节的进行中还是出现了幼儿听的多,唱的少的情况,而且在听、学休止音的环节我没有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是进行了直接教授,这样没有使幼儿主动的去听,去感受歌曲中的休止。最后我以"你喜欢国旗的哪里?"的一个小的谈话结束了活动,孩子们通过学习歌曲,也从歌词中感受到国旗外形的美丽,都纷纷举手发言,我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对国旗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