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为了做好教学工作,相信教师一定都提前制定教案了,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需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葫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葫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
2体会心理和神态描写
3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培养的的自尊自主的人格。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速读课文。分段。完成课后练习一。
一,检查:注音
1热衷茶(chá)卤(lǔ)葫(hú)芦(lu)籽(zǐ)呵(hē)斥(chì)战(zhàn)战(zhàn)兢(jīng)兢(jīng)薪(xīn)水(shuǐ)隐(yǐn)瞒(mán)嘀(dí)咕(gu)干(gān)涉(shè)
2多音字:没(mò)收(shōu)没(méi)有(yǒu)便(pián)宜(yi)方(fāng)便(biàn)人(rén)参(shēn)参(cān)考(kǎo)参(cēn)差(cī)不(bù)齐(qí)朝(cháo)鲜(xiǎn)朝(zhāo)气(qì)
3词语:呵斥:大声斥责,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隐瞒:把事情真相掩盖起来不让人知道。,光彩熠熠:形容闪亮发光。茶卤:很浓的茶水。异常:不同寻常。,郑重:严肃认真。,名伶:旧时称著名的演员。,干涉:参与过问别人的事。,校役:学校中做辅助教学工作的人。,古董店:专门经营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的商店。,乖觉:机警联聪明。,薪水:工资。,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満。,嘀咕:猜疑,犹疑不定。
二,速读课文
开端,发现葫芦
发展,教员没收
高潮,砸碎葫芦
三,分段:一喜爱葫芦。二
尾声,葫芦变价
结局,改变爱好
三爱绘画
问题讨论: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为什么他后来又改变了他的爱好呢?这个爱好真的不好吗?
讨论后教师结合练习一提示如下: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这些结果与前文多处内容构成对比,例如:1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2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3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形成强烈对比,说明对葫芦研究很深,确实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眼光。有这种本事,有这种爱好,说不定他凭着这种兴趣爱好能赚很多钱的,怎么不好呢,可惜啊他的父亲老师却不准他有这种兴趣。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分析对比照应的情节和心理神态描写。
一、作者尽情描绘了清兵卫的前后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比特别鲜明。
怎样展开这种对比描写的呢?
讨论后点拨:浓墨重彩的写清兵卫的爱葫芦的兴趣。联系课后练习二提示如下:
1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于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当作了一个葫芦。
2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不与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3他把葫芦带到学校去偷偷的摩擦。
这样一种专注,而且当大人谈论葫芦时也总想插嘴,可是他后来却突然就与葫芦断绝了关系。我们还知道他最会欣赏葫芦了,他被别人收缴去的葫芦居然能卖极高的价钱。他为什么会改变这么好的爱好呢?原来就是家庭的父母,二是学校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性的毁灭啊。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的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二、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讨论后教师点拨:
结合课后练习三提示如下:
1于是这个清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连哭也没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
2.他的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
“脸无人色”“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对于父亲粗暴地砸碎自己的宝贝葫芦,清兵卫感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作声”则表现了父亲的一贯的的粗暴的家长制的态度。
由此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清兵卫的痛苦的内心:如3句:父亲啊这可是我经过千辛万苦才挑选出来的葫芦啊,它耗费了我多少心血啊,你就这样给我砸碎了,我该怎么办呢?你让太伤心了,我恨你,恨死你了!
三、课后的比较阅读:
阅读课文和附文,说说清兵卫和婷婷的长辈对他们的个性化的行为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态度。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民。
清兵卫的父亲不病重孩子的选择和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婷婷的爷爷能够支持孩子的爱好并给予关心帮助,可是在对婷婷的教育方法上却欠妥当,:思想观念迂腐老化,因循守旧。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要讲究科学的,首选要热爱孩子,孩子才可能听你的话,信任你,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其次,应尊重孩子,孩子也是人,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还有,教育孩子要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四、完成跟课训练题。
葫芦教案篇2
设计意图: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水果也特别的多,结合本月“和水果宝宝一起玩”的主题来认识生活的各种水果。小班孩子对一些常见的水果还是认识的,他们可以从颜色,外形上去区分,除此之外他们会从水果的内部进行区分吗?为了孩子们可以认识切开过的水果,我想利用制作冰糖葫芦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们对水果的内部也有基本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水果,并知道这些水果切开后是怎么样的。
2.尝试用胶棒涂抹粘贴自由选择水果制作冰糖葫芦。
3.体验制作和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背景音乐。
苹果、杨桃、橙子、火龙果、西瓜五种水果完整图及切开图片。
人手一根制作冰糖葫芦的纸棍,制作糖葫芦的水果图片,胶棒。
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亿软件里水果的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谈话:你们都认识了这些水果,并且还打了招呼,这些水果非常的喜欢你们。水果们说还想让小朋友们认识一下切开之后的样子。
二、观看五种切开过的水果样子。
1.你们吃过这几种水果吗?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呢?
2.有没有小朋友全部都吃过的呀?
三、制作水果冰糖葫芦。(播放背景音乐)
1.今天呀小朋友们可以制作一串水果冰糖葫芦,这样每种水果的味道你就可以尝到了。
2.教师示范操作步骤,拿好糖葫芦的棍子,再把水果涂上固体胶轻轻的粘在棍子上。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可以把糖葫芦互赠同伴或爸爸妈妈)
葫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教育意义。
4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结合实际懂得道理,明白怎样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
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
读课文、识字学词。
1、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
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哇—(蛙)—(娃)—(洼) 盯—(丁)—(顶)
4、巩固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说话: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故事中的葫芦,先看第一幅图,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幅图 ?下面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出示第二幅图,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1、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
(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2、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故事。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2、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那个人喜欢他的小
葫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读。他为什么喜欢?
3、找从哪些词看出葫芦长得很好?(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
指名读。再评。
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
7、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小朋友读课文2、3自然段从故事中找答案。
9、读读下面两句话,猜猜他在想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10、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指导,学生分角色,老师和学生合作读。说说你觉得他俩谁说得有道理?为什么?
四、扩展理解
1、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危害,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续编故事)。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4、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请小朋友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
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
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
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葫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3、结合单元话题,仔细体会本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如本小说中的摇摆处理,矛盾冲突对情节的推动作用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味文章结构艺术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细节描写、摇摆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和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其妙处。
2、把握作品主题
难点:理解“摇摆”等小说中常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葫芦工艺品图片)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二、作家作品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 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 。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三,初读课文,把握作品情节运行模式
1、回顾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其中小说能够吸引人最关键的要素:情节。
2、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总体把握故事。
明确:一个叫清兵卫的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3、回顾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4、本文的情节运行模式:
发生:清兵卫痴迷于葫芦。
发展:清兵卫发现独特葫芦。
高潮: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第二高潮:葫芦辗转卖到高价。
结局:清兵卫改变爱好。
四、赏析文本
1、文章开头交代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称为倒叙。作者开篇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呢?清兵卫“过去”又是如何“热衷于葫芦”呢?
悬念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增加文章的曲折,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
概括:常常买葫芦,处理葫芦
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
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
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
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
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
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
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 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 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5、引入摇摆的概念
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6、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
(1)教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
(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
气。
(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
7、小结“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
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
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明确:“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五,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六、拓展延伸:阅读下列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老达尔文支持儿子的兴趣和爱好
世界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期和其他孩子一样,看不出有什么“天才”的灵感。但从7岁开始,他就很有兴趣地搜集许多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他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
可是,达尔文的父亲老达尔文却非常支持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把花园里的一间小棚子交给孩子,用来做化学实验。
为了使他写的东西更流畅,老达尔文帮助他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父亲帮助下,达尔文从小养成了搜集动植物标本的爱好,并富有幻想,学会了做严格科学的记录,也学会了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而这一切,正是他在日后作出成就所必需的东西。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表达训练: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
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
你们有没有类似清兵卫的遭遇?你们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
七、结语
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都应该相信梦想的价值,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
八、练笔:续写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续写该故事。
葫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泥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孩子们对玩泥工非常感兴趣。当你给他们一团泥时,他们会很高兴地反复捏着玩,这时幼儿的手指和肌肉便得到了锻炼。“糖葫芦”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形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是幼儿所熟知的食物之一,根据小班幼儿的泥工表现的特点设计此课题,目的是通过“糖葫芦”这一泥工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氛围中掌握了团泥的技能,增强幼儿手的协调性、灵活性,充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乐的思想。
活动目标:
1、感知糖葫芦的形状及颜色。
2、幼儿初步学习团泥的技能,训练双手的协调配合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细心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橡皮泥
2、一根竹棍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串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
师:宝贝们,你们看吴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呀?
幼:糖葫芦。
师:你看到的糖葫芦长什么样子呀?谁来说说看?
幼儿自由表述。
师小结:红红的小果子,上边有甜甜的冰糖,一串一串的就是糖葫芦。
师:宝贝们喜欢吃糖葫芦吗?
幼:喜欢。
(评析:通过出示糖葫芦引起幼儿们的兴趣,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们仔细观察糖葫芦的形状以及颜色,一下子就调动起幼儿们的积极性。)
二、观看视频:制作糖葫芦的过程。
师:熊大在超市里看到红红的糖葫芦,特别的喜欢,特别想吃。可是熊大不会做,谁来帮帮忙?你会做糖葫芦吗?
幼:不会。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里面的师傅到底是怎么做的?
播放视频,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评析:由于熊大是幼儿们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幼儿们很喜欢,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幼儿们的注意力集中,并初步知道团泥的基本技能。)
三、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诱人的糖葫芦。
1、教师示范制作糖葫芦。
师:你看到是怎么做的吗?谁来说说看。
幼儿自由表述
师:那吴老师先来试一试,看看做的对不对。
教师示范:我们先取出红色的彩泥,揪下一块,然后双手揉搓成圆形,揉出4到5个小红球。然后把小红
球按顺序整齐地穿在竹棍上,当心不要扎到小手。一串好吃的糖葫芦就制作好了。
教师在制作的过程中引导小朋友一起跟着教师做一做。
(评析:幼儿幼儿们第一次接触竹棍,所以教师在示范的时候特意强调如何运用竹棍。)
2、幼儿回顾制作糖葫芦的过程。
师:吴老师的糖葫芦做好了,做的对不对?
幼:对。
师:你喜欢吗?
幼:喜欢。
师:哪个聪明的宝宝来说说看是怎么做的?
师:那你会做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要当心竹棍哟。
3、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评析:通过教师的示范以及幼儿的参与,一起说一说、做一做,初步学习团泥的技能,完善第二个目标。在我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幼儿们非常感兴趣,都想上来试一试,充分融入了本次活动中。)
四、讲评幼儿作品。
师:小朋友的糖葫芦做的真棒。老师好喜欢呀!你最喜欢哪一跟?为什么呀?
幼儿自由表述。
(评析:小朋友的想象力很丰富。虽然我展示的是红色的糖葫芦,我们班有些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做了彩
色的糖葫芦。)
五、活动延伸。
师:我们的糖葫芦做好了,现在就去送给熊大吃吧。熊大看到这么漂亮的糖葫芦,肯定开心极了。
教学反思:
刚开始孩子们听到糖葫芦就显得十分的兴奋,大家都抢着喊出:“老师,我吃过的,圆圆的。”小朋友们都很感兴趣。在活动中,除了让小朋友们掌握巩固一定的团、揉、捏、搓的技能技巧,另外,我还添加了竹棍,让他们能够把一个个糖葫芦串起来。在分组活动的时候,孩子们都非常认真,时不时拿着自己制作的糖葫芦来给我看。此时,我发现我班的陆靖宇小朋友比较特别,他拿到了竹棍,就把橡皮泥压的扁扁的,只见他用竹棍在上面弄了几个小洞洞,见我在旁边,他说:“吴老师,我在做饼干。”见他这么认真,我没有让他重新来做,我觉得虽然他没有跟着我上课的思路来做,但他的创造是值得肯定的。当我出示竹棍时,我是不是不要急于传授其制作方式,我应该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当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该强制性的左右他们的想法,应该让他们自己先去尝试,这样孩子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这次活动,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放手让他们去做,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真正的享受其中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