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起草的时候,大家务必要考虑与时俱进,教案写好了,对我们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春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春教案篇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平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
(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习。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习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习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习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习。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习。
课文春教案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当中,让学生在读书当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的阅读实践当中得到飞扬。
教学内容: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请齐读课题:匆匆。
2、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在课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二、配乐范读课文
1、课文中,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日子的去来匆匆。认真听老师读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看看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3、听老师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些什么?
三、自由读文
1、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非常不错!散文是需要细细品读的。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cai出示)
自读自悟:
画出你特别喜欢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汇报读,相机指导朗读
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
(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评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点击:“水盆”“饭碗”“双眼”下面加点。)
(1)读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呢?你能不能通过朗读将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2)评议:他读得怎么样?——你读读。——听他读,你感受到什么?——谁能超过他,读得更好?
(3)这是个排比句,我想请三位同学轮读这句话;(指名三人轮读。)
(4)是呀,日子就是这样在我们不经意中过去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一下日子的匆匆吧!
3、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点击“跨”“飞”变色)
(1)你读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时间能“跨”能“飞”,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谁能把日子的这种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指名读。
(4)喜欢这个句子的站起来读。
五、配乐齐读
1、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之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板书:溜去 过去 跨、飞)小结: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2、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
一一既然日子这样容易匆匆而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品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课文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2.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与情感。
3. 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生字词
2.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作者朱自清在《匆匆》一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对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回答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匆匆》。(板书课题)
二、 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 反复诵读
1. 学生自读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轮读
(二) 理解句子
找出文中含义深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例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有脚”、“挪移”,以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那些日子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作者深感时间匆匆而过,流逝很快,既然来到世界就应该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不能白白过此一生。
三、 读写结合,注重实效。
作者是怎样具体地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练习仿写。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二)练习仿写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先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再整理写下来。
四、 拓展思维,陶冶情感。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一)讨论达成共识: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唯有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才能不因终生一事无成而悔恨。
(二)交流自己对时间的感悟,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是啊,同学们,你们说得多好!“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尽情表达。
(四)师生总结: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他以清新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精巧的构思,隽永的文字而著称,影响了我国几代人,凡学生对此篇佳作无一不知,我在教学此课前,在备课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纵观全文,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确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奇妙的构思。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小学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
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课文春教案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课文春教案篇5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11个新部首“走之儿”;b、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借助拼音阅读课文的能力;b、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a、认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b、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二、内容分析:
?演一棵大树》是语文出版社s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它讲了是阿海在表演“小红帽”的故事时,把主角“大灰狼”让给阳阳演,自己只演一棵作为布景的大树,而且演得十分认真。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做任何事都要服从整体需要,不可单纯追求个人兴趣;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你认真对待,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
三、学生分析:
通过上册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能借助拼音进行阅读课文了,认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也相对提高了,但在交流和评价能力等方面上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须多锻炼。
四、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特点,将本课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相机出示“小红帽”等词语卡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认读。)
2.生字的识记(注意引导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字中发现认字的规律,学会认记新的生字。)
3.生字的巩固(利用“开火车”和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巩固识记生字)
4.写字指导
(三)朗读指导
1.引导和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自读两遍以上,做到读通顺,读准确。
2.对于文中旬式较长且含义深刻的句子,老师要有重点地进行范读、领读或引读。
(四)感悟、理解
这是本课的重点,因此老师要抓住文中“赢直地站”“手举着”“轻轻地摇摆”等写阿海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体会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
(五)实践活动
老师可组织学生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同时,司以评一评,比一比,看哪个角色演得最好?并说说为什么?
教与学的过程: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师:喜欢童话故事的小朋友听说过“小红帽”的故事吗?(生齐:听说过)你们还记得故事中都有哪些角色吗?
生:有小红帽、大灰狼、奶奶……
师:看来大家都有去读这些课外书,真棒!
2.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瞧瞧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并认读生字“演”。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如:读半边“帽”、部首比较法“浪~狼”等)。
3.开展“开火车”和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4.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在“词语花篮”内,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地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阿海演一棵大树,演得很()。
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填空,再引导用课文的语句来说明。在此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朗读(范读、领读或引读)。
生1:可填“认真”,我是从阿海表演时的`动作中知道的。
生2:我认为要填“精彩”,可以从大家对阿海的夸赞中看出来。
师:说的真好!这说明大家也和阿海一样认真!
2.引导学生思考:阿海表演的大树只是布最,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演得好呢?
生1:因为表演那天,他穿着绿颜色的衣服,看上去很像一棵大树,说明他很认真。
生2:他在表演时是直直地站在台上,而手中举着带叶的树枝,还轻轻的左右摇摆着,说明他对表演很关心。
师:是啊,我们平时在做什么事时,也应该向阿海那样认真对待。
4.小组讨论交流: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
(在小组内说说,并派一位代表上能汇报。)
生1:我愿意演,而且我也要向阿海那样演。
生2:我不愿意演,因为那只是一个布景而已。
生3:我要演一棵大树,也要很认真地去演,让大家看一看我这棵大树的作用。
生4:我也要演这棵大树。
五、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排练“小红帽”的故事,同时,可以评一评,比一比,看哪个角色演得最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