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5篇

时间:2022-11-09 作者:Animai 备课教案

教案在编写的时候,大家需要考虑与时俱进,教案是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工具,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1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

. 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

了解葡萄糖的制法和用途.

了解果糖的性质和它在结构上跟葡萄糖的差别

科学方法: 引导和启发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

[学生讨论]

[讲解]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 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 cn(h2o)m;

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并且

分子中的h原子和o原子的个数比恰好是2:1.当时就误认为糖是由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 现在还一直在沿用这种叫法,

通式并不反映结构: 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 鼠李糖 c6h12o5 甲醛 乙酸 乳酸等

[设问] 如何给糖类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

[板书] 糖类: 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板书] 糖的分类: 单糖 低聚糖 多糖

[过渡] 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 果糖 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 下面我们有重点的学习葡萄糖以及简单了解其它单糖.

[板书] 一 . 葡萄糖

葡萄糖的结构和性质:

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 溶于水 不及蔗糖甜(葡萄汁 甜味水果 蜂蜜)

分子式 c6h12o6 (180) 最简式: ch2o (30)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或ch2oh(choh)4cho 或 cho (choh)4ch2oh

化学性质:

1 还原反应:

银镜反应:

ch2oh(choh)4ch +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 2ag + h2o + 3nh3

与新制cu(oh)2作用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cu2o + h2o

2 与氧气反应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酯化反应: 与乙酸 、 乙酸酐作用生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指导] 让学生学会写复杂的反应方程式.

制法: 淀粉催化(硫酸)水解

催化剂

(c6h10o5)n + nh2o ===== nc6h12o6

用途:

营养物质: c6h12o6 (s)+ 6o2(g) =====6co2(g) + 6h2o(l) + 2804kj

医疗 糖果 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

二 . 果糖

分子式: c6h12o6 (与葡萄糖同分异构) 式量180存在水果 蜂蜜

比蔗糖甜纯净的果糖是白色晶体,通常是粘稠的液体,易溶于水.

结构简式: ch2oh-choh-choh-choh-co-ch2oh (多羟基酮)

化学性质: 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随堂检测】

[小结]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3

专题3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专题目标】

1.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长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3.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以Ⅰa族和Ⅶ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经典题型】

题型一:几个量的关系( x)

例1 已知某元素的阳离子r2+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则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

a. b.

c. (a-n+2)mol d.

点拨: 由a→m→n→n

规律总结: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离子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巩固:1 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 53g碳酸钠中含na个co32- b 0.1moloh-含na个电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个中子

d 标准状况下11.2l臭氧中含na个氧原子

题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及电子排布的规律运用

例2 写出10电子的微粒的化学式

指出53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点拨:10电子的稳定结构→ne→以ne为中心→左右移动

54号元素是第5号0族元素→回答的是53号→前推一位

规律总结: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的规律很强:2、10、18、36、54、86、118相隔二个8、二个18、二个32;8、18、32就是该周期容纳的元素种类。阴、阳离子的稳定结构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电子层数为最外层电子数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离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 )

a.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④ b. 当它形成②时,不可能形成③、④

c. 当它形成①时,不可能形成②、③ d. 当它形成②时,可以形成①

点拨:易漏解应全面思考

规律总结:

⑴核外电子是由里向外,分层排布的。

⑵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个,次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得超过32个。

⑶以上几点互相联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书写结构示意图的主要依据。

巩固:2 具有下列结构的原子一定属于碱金属的是 ( cd )

a. 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

c. m层电子数为k层电子数的一半 d. k、l层电子数之和比m、n层电子数之和大1

3 分别处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们的离子的电子层相差2层。已知a处于第m族;b处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价。则a、b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分别为 (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题型三:推断元素原子序数差

例4 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d)

a. 1 b. 2 c. 5 d. 6

点拨:设两种元素的符号分别为x和y,则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2y3,即x为+3价,y为-2价,在短周期元素中满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规律总结:

从化合价入手或从直觉----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巩固:4 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某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之比为1︰2。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 。

题型四:位、构、性三者关系

例5 下表是x、y、z三种元素的氢化物的某些性质: ( b )

元素熔点/℃沸点/℃与水的反应导电性(纯液体)

x-283-162不反应不导电

y-10219放热反应,形成酸性溶液不导电

剧烈反应,生成h2,并形成碱性溶液导电

若x、y、z这三种元素属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点拨:导电性→化合物类型;与水反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例6 砹(at)是原子序数的卤族元素,推测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

a. hat很稳定 b. 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 agat不溶于水 d. 是有色固体

点拨:位近性近

例7 在一定条件下,ro3n-中和氟气可发生如下反应:

ro3n- + f2 +2oh-=ro4- +2f-- +h2o 已知r为短周期元素,则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点拨:离子方程式的电荷守恒和氟无正价

规律总结:结构决定位置,结构决定性质,位置体现性质。

周期数=电子层数

主族数=最外层电子数=正价数

|正价|+|负价|=8

巩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种常见氧化物。x跟水反应后可生成一种具有还原性的不稳定的二元酸,该酸的化学式是 ;y和x的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学式是 ;1mol z在加热时跟水反应的产物需要用6mol的氢氧化钠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条件下,y可以跟非金属单质a反应生成x和z,单质a是 。

6 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 非金属性:x>y>z

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 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7 周期表中相邻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三种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为41。则这三种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号)。

随堂作业:

1 设某元素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中正确的是

a. 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c. 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g

d. 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质量

2 x和y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和y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径。x、y、z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的化合物,其结构和性质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无色晶体,下列对它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 在加热时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 这种化合物不能跟碱发生反应 d. 该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2,设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a和b,则下列对a和b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据中学化学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k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k层电子数相等

b 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c l层电子为偶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 m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m层电子数相等

6重水a与普通水b分别跟足量的金属钠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b. a、b的质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c.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等

d. a、b的物质的量相等时,产生气体的质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数小于y的原子序数,二者可以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条件下,a、b的密度之比为15:22,且当a、b以体积比1:3混合后,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25。试写出x、y的元素符号及a、b的化学式。

8 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按c、a、b、d、e顺序增大,c、d都能分别与a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与ea2反应生成c2a与气体物质eb4,e的m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请回答:

⑴写出这五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画出e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d2a2和eb4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写出d单质与铜盐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设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学考察,采集了该星球上十种元素单质的样品,为了确定这些元素的相对位置以便系统地进行研究,你设计了一些实验并得到下列结果:

单质abcdefghij

熔点(℃)-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氧气反应√√√√√√√√

不发生化学反应√√

相对于a元素的

原子质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递变规律,试确定以上十种元素的相对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 已知1个n2o3分子的质量为akg,1个n2o5分子的质量为bkg,若以1个氧原子(16o)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no2的式量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 (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 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锂xy

失去第一个电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9550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 (填写字母)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种元素中, (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

1、说实验:

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②乙醇氧化,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表面积,使反应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2ch3ch2oh+o2→2ch3cho+2h2o

以上二个反应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掌握各反应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应宏观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2.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3.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3.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4.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

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