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计划好教案,可以更好地依照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作计划分析,在新学期前,相信教师们一定都有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班小蝌蚪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班小蝌蚪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乐意探究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激发探究动物小时候的兴趣。
2、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积极参与儿歌表演,体会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小蝌蚪图片、青蛙图片、小蝌蚪头饰、青蛙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体验。
——教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请幼儿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说说它的特点。
——师:这是小蝌蚪,它全身黑黑的,尾巴细细的,头大大的。
二、欣赏儿歌。
1、感知体验。
——师:大家知道小蝌蚪长大以后变成什么了?(青蛙)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样变成青蛙的呀?
——出示电子大书,介绍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小蝌蚪在水里游呀游,然后吃了一些水草和虫子,慢慢地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小蝌蚪继续游呀游,吃一些水草和虫子,慢慢地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退。小蝌蚪可高兴了,继续往前游呀游。不知道过了多久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长成了一只小青蛙,可以跳到岸上捉虫子吃了。
2、教师朗读儿歌《小蝌蚪》。
3、教师带领幼儿看图片念儿歌。
4、教师带领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三、表演游戏。
教师带领幼儿戴上小蝌蚪的头饰,边念儿歌边做故事表演。(把水草和虫子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小蝌蚪游到水草和虫子那里的时候就吃一些。把小青蛙头饰放在最后,当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时候,让幼儿戴上青蛙的头饰)
活动应变
教师表演的环节也可以用动画片来代替。
活动延伸
1、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抓几只小蝌蚪养在教室内,让幼儿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可以将小蝌蚪变青蛙过程的图片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小书,放在图书角,供幼儿翻阅。
区角活动
表演区:投放小蝌蚪和青蛙的头饰,让幼儿分角色扮演,表演儿歌。
养殖区:饲养小蝌蚪,观察小蝌蚪的变化。
环境创设
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图片贴在主题墙“池塘”里。
家园同步
请家长在家里和幼儿一起表演小蝌蚪变青蛙的游戏。
随机教育
日常看到小动物,引导幼儿思考它小时候的样子。
相关链接
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视频。
小班小蝌蚪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添画曲线的方法,表现各种动态的小蝌蚪。
2.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3.作品展示,欣赏作品并相互交流,分享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能力。
难点:幼儿对小蝌蚪各种动态的表现。
活动准备:
课件,黑色水粉颜料,彩笔,画纸,抹布。
环节教师行为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蝌蚪的基本形态。
三、教师示范讲解画法。
四、交代作画要求,教师巡回指导。
五、评价欣赏作品。
六、结束活动
1、手指歌导入
2、猜谜语;小小动物圆溜溜,细长尾巴游啊游。游来游去找妈妈,长大以后吃害虫。
教师
1、小蝌蚪是什么颜色?
2、小蝌蚪的外部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3、小蝌蚪的生活方式是单独进行活动还是成群结伴?
4、出示青蛙图片,引出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示范:用右手食指的指腹在颜x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按在纸上再提起,这样小蝌蚪圆圆的身体就出来了。
2、画尾巴的时候,用彩笔画上弯弯细细的尾巴,这样小蝌蚪就在游动了。
小结:如果小蝌蚪要往不同的方向游,只要把尾巴画在身体的不同地方。
1、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蝌蚪。
2、画完后需在抹布上擦干净手指,再拿笔添画。
3、大胆作画,保持画面整洁。
将幼儿作品布置到黑板,幼儿观看作品,教师给予简单评价。
幼儿集体唱《我上幼儿园》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习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班小蝌蚪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体验游戏的快乐及表演的乐趣。
2.培养幼儿动作的创造性。
3.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青蛙妈妈、鲤鱼妈妈、鸭妈妈、乌龟妈妈头饰各一个;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重难点:重点:
体验表演的乐趣。难点:鼓励幼儿创造蝌蚪游的动作,学说各角色的话。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学蝌蚪游。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段很好听的音乐,《小蝌蚪找妈妈》的音乐。你们想听吗?(弹奏唱)
2.提问:小蝌蚪长什么样子?小蝌蚪在水里怎样游?谁来学小蝌蚪游泳?有谁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动作是不一样的?(请幼儿来学一学小蝌蚪游泳)
3.教师示范游。师: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样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乐伴奏下学蝌蚪游,吃食。
(1)[1~8]小节:在音乐伴奏下重复三遍。师:蝌蚪姐姐请蝌蚪弟弟妹妹一块儿来水里游。
(2)[9~12]小节:老师带领在xxx处咂嘴表示吃东西。师: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饿了,我们来吃点东西吧。
(3)重复[1~8]小节两遍:师:吃饱了,小蝌蚪一起游来游去做游戏吧。
(4)[9~12]小节:师:吃饱了,姐姐带你们去找妈妈吧。(音乐[13~16]上)
三.蝌蚪姐姐带小蝌蚪找妈妈。
(1)音乐[13~16]结束,鸭妈妈出现,蝌蚪姐姐带小蝌蚪上前问:“你是不是我们的妈妈?”鸭妈妈{配班老师扮}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乐再起,蝌蚪继续游,到最后一句“妈妈,妈妈在哪里”时鲤鱼出现,蝌蚪上前问:“你是我们的妈妈吗?”鲤鱼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乌龟出现,蝌蚪上前问,乌龟回答,同上。
(4)音乐起,蝌蚪游。音乐结束,青蛙妈妈出现,叫“呱呱,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小蝌蚪快速游到妈妈身边,一起拍手说:“妈妈找到了!妈妈找到了!”
四.学说角色的话。
1.学说蝌蚪的话及其他角色的话。提问:刚才去找妈妈时第一个遇到谁?小蝌蚪是怎么问的?(学说小蝌蚪的话)它是怎么回答的?(学说鸭妈妈的话)
2.学说鲤鱼、乌龟的话同上。
五.游戏重新开始。
请四位幼儿来做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和青蛙妈妈(配班老师在一旁帮助)其他幼儿做小蝌蚪,老师做蝌蚪姐姐。
六.结束。
师:小蝌蚪们,我们在小河里快乐地游泳、找东西吃、做游戏,还找到了妈妈,你们高兴吗?那我们下次再来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好吗?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小百科: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蛙、蟾蜍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小班小蝌蚪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体味体育游戏的乐趣。
2、能配合手臂和腿的动作进行爬行及跳跃。
3、培养幼儿不畏艰险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圆圈数个、小椅子数把、青蛙的生长过程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听音乐进行热身运动(跳、爬……)
二、基本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青蛙妈妈找不到她的宝宝,很着急,你们想不想去帮助她?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青蛙妈妈的宝宝长什么样子 。(重点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教师:“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池塘边’(用小椅子搭成)
幼儿模仿小蝌蚪爬过‘池塘’,幼儿边爬边把小蝌蚪的图片捡起来。教师:“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请幼儿模仿跳跃动作从摆成‘之’字型的圆圈中循序跳过,幼儿依次进行。
对能力强的幼儿予以表扬,能力弱的幼儿予以鼓励。
体育游戏可反复进行,教师可随机增加难度。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蝌蚪找到妈妈啦!它邀请小朋友和它一起跳支舞。”幼儿听音乐做各种动作表示愉快的心情。
小班小蝌蚪教案篇5
[游戏背景]
一群小蝌蚪在玻璃缸里快乐地游着。录音机里放着《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提供放大镜。
教师:“咱们经常观察就会知道的。”
教师:“那么,小蝌蚪的头上究竟长着什么呢?”
一天后……
教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可以一起看书,查找资料。”
根据需要投放投影仪。蝌蚪游水的样子通过投影仪反映到了墙上。
几天后。
第三周左右。
又过了一段时间。
小蝌蚪长到蚕豆般大小的时候……
提供故事和图书,使孩子们了解青蛙的食物和它们的作用。
来到宣武公园。
[幼儿游戏表现]
孩子们围着看小蝌蚪。
大泽:“老师,小蝌蚪真的能像故事里讲的那样变成小青蛙吗?”
孩子们观察小蝌蚪的长相。
杨子萌:“小蝌蚪的头有点尖,身体是圆圆的。”
胡心歌:“小蝌蚪是黑色的。”
王逸飞:“小蝌蚪还有细细的尾巴。可是尾巴两边的颜色有点发白,像是透明的。”
大家:“有嘴、眼睛、鼻子。”
王逸飞:“哪儿呢?我怎么看不见呀?”
王吴晨:“就有!要不然它怎么吃东西、看东西呀?”
孩子们在自然角发现了放大镜,争着用放大镜观察。
杨子萌:“小蝌蚪吃什么呀?”
大泽:“它什么都不吃。”
杨子萌:“不对,什么都不吃就该饿死了。”
王昊晨:“我们家有一本书,上面什么动物都有,我回家看看小蝌蚪吃什么。”
李书晴:“我妈妈什么都懂,我回家问问我妈妈。”
胡欣宇:“老师,快来看,小蝌蚪在吃小蝌蚪呢!”
其他幼儿纷纷围过来看。只见几只小蝌蚪正在对着一只小蝌蚪“撞”。那只小蝌蚪已经死去,而且只剩下半个身体了。
李书晴:“它们可真坏!是坏蛋!”
王昊晨:“哦,原来它们喜欢吃植物,可是咱们这儿没有植物能给它们吃。”
胡欣宇:所以那只小蝌蚪死了才被它们吃掉的!
孩子们继续观察小蝌蚪吃东西的样子。
王逸飞:“它的嘴肯定是长在前边,眼睛也能看见东西。”
刘字珩:“我觉得小蝌蚪游水的样子特别像小鱼。”
幼儿纷纷围过来看。但是人太多,看不清。
王黛茜看看蝌蚪,又看看小鱼:小蝌蚪长的也很像小鱼。
杨珞菡:“对,小蝌蚪像小鱼,不像小青蛙。”
胡欣宇:“都好几天了,小蝌蚪为什么还变不成青蛙?”
王晓慧:“是不是变成青蛙时尾巴就断掉了?”
孩子们每天都来看小蝌蚪是否有变化。
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很小的后腿。
后腿长长了,前腿也长了出来。而且身体的颜色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有些发黄绿色了)。蝌蚪的眼睛也有些鼓出来。孩子们还观察到,随着小蝌蚪的不断变化、长大,它们的尾巴也不是想像的那样断掉,而是逐渐变小。
大家:“真好玩!小蝌蚪变青蛙真有意思。”
胡欣宇:“青蛙在我们班吃不到虫子会饿死的。”
李锦妍:“我们把它们放了吧?让它们去吃害虫。”
潘盂乔:“让它们去找妈妈吧!”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幼儿亲自将青蛙放回池塘。
[游戏目标与幼儿发展分析]
游戏中幼儿能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并通过与游戏材料的探究、互动与观察获得直接的经验。
顺着小朋友对小动物的好奇之心,孩子们学会了有序的观察,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参加讨论。他们已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教师的提问和引导给幼儿留下了下一步需要观察和思考的问题。
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
一个突然的发现又引起了孩子们观察的兴趣。
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关心、同情死去的小蝌蚪。他们初步具有了判断行为对错的能力。
孩子们对小蝌蚪所吃的食物有所了解了,知道它们吃同类是正常现象。
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获得经验。
孩子们学会了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
蝌蚪的变化规律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大家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很感兴趣,认为和故事里边所讲的是一样的。
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运用感官去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
孩子们学会了关心、爱护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