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制定教案,使接下来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肯定要强调与时俱进,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四上科学教案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上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黑色,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2.能大胆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乐意与同伴合作实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盘子、碘酒、喷壶、淀粉、棉签、一次性杯。
2.薯片、黄瓜、藕、饼干、面包、萝卜、芹菜。
3.记录纸、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初步了解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药水,等一会儿老师会用棉签蘸到小朋友的
手背上,我们仔细来观察一下它的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
2.大胆交流碘酒的颜色和作用。
二、感知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色
1.出示牛奶水和淀粉水,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1)感知颜色和气味的异同。
(2)滴入碘酒,观察现象。
2.观察淀粉,了解淀粉的特征
(1)分组观察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总结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3)再次验证碘酒滴入淀粉中会变成蓝黑色。
三、幼儿操作实验: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1)讨论哪些食物中有淀粉。
(2)教师示范小实验,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
(3)幼儿操作实验:幼儿将碘酒滴在各种食物上,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4)展示幼儿实验结果。
四、喷画,结束活动
以帮助兔妈妈找到兔宝宝的情境进行喷画,结束活动。
四上科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体验绘画的乐趣。
2、了解在哈哈镜中人不同的面部状态,学习用恰当的颜色表现。
3、能通过观察哈哈镜中的自己,用夸张的形式大胆作画。
活动准备:
1、哈哈镜一面;勺子若干。
2、相关范画;水彩笔、油画棒、图画本。
活动过程:
1、范画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范画,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范画与平时的自画像的区别。
教师:老师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请你们看看和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
(2)幼儿相互讨论,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
(3)师幼共同总结。
2、出示勺子,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自己夸张的样子。
(1)引导幼儿观察勺子(凸面)中的自己,鼓励幼儿对着勺子做出不同的表情,并适当的移动勺子。
(2)幼儿互相讨论,并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
(3)讨论:镜中的自己和平时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4)师幼共同小结。(脸变长;脸的某一个部分变大,如眼睛、嘴巴;适当的移动会有不同的样子出现)
3、出示哈哈镜,师幼共同观察,鼓励幼儿大胆作画。
(1)出示一面大的哈哈镜,请个别幼儿上台照一照。
(2)幼儿互相讨论,并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说会怎样画哈哈镜中的自画像。
(3)教师小结。引导幼儿将哈哈镜中夸张的部分描绘出来。作画时,可一边拿着勺子观察镜中的自己,一边作画;也可仔细观察哈哈镜中的自己后,再作画。
4、幼儿分组作画。
(1)教师讲述作画要求,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合理布局;用恰当的颜色表现。
(2)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可适当引导其添加简单的背景。
(3)幼儿分组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5、幼儿作品展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1)给自己的哈哈镜自画像取个名字,并请个别幼儿上台说说自己的作品。
(2)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讲述自己喜欢的作品。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如褶皱纸、报纸、毛线、双面胶、胶棒、水彩笔等,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制作哈哈镜自画像。
四上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有关介绍动物睡觉的图书、图片,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22页
活动过程:
1、与幼儿谈话:小朋友,你是怎样睡觉的?让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2、那么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启发幼儿说出家养的小动物睡觉姿势(猫、狗······)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动物睡觉的秘密。
(1)请幼儿分组活动,观看有关动物睡觉的图片、图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2)讲故事:动物怎样睡觉?
4、游戏“谁在睡觉”
(1)看谁找得快:请幼儿仔细观察挂图,找出正在睡觉的动物。
(2)看谁说得对:请幼儿说出蝙蝠、老虎、丹顶鹤等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3)看谁学得像:教师说出动物的名字,请幼儿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
5、请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第三册第22页,看看讲讲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6、教师可引导幼儿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教育幼儿热爱小动物。
活动延伸:
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姿势,比一比看谁学得像。
四上科学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
(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四上科学教案篇5
目标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学习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准备
小铲、小桶、筛子、模子、水等。
过程
活动(一) 干沙游戏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
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
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动(二) 湿沙游戏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
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
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
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
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 小实验
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建议
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四上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活动准备】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蚕宝宝)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先说一说,再出示图片)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依次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特征)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桑叶)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桑叶人手一片观察)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2.教师小结:希望我们小朋友能用今天学到的养蚕宝宝的方法去好好照顾我们班的蚕宝宝,每天去看看他们,喂喂他们,观察蚕宝宝是怎么长大的。
四上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3、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五、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六、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四上科学教案篇8
一、选材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幼儿身边取材,水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和经常接触的物质,幼儿很喜欢玩水,在玩水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享受玩水的乐趣,而且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幼儿对水的认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也不断深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关于“水”方面的知识,也是必须的,也体现让孩子在“玩中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选择了玩水作为本次科学教育的教材。
二、设计思路
幼儿对水的喜爱似乎是一种天性,只要有时间、有机会他们总爱在水里玩耍、嘻闹,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约,无法尽兴地去玩水。因此,我们经常发现在洗手时幼儿们经常把衣服袖子弄湿,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长的时间。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设计了“我们一起来玩水”这一活动。
小班幼儿的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向具体形象过渡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来实现,因此,整个活动以幼儿操作摆弄为主,同时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很难自觉发现水的一些基本特性。所以活动中要借助某些材料设法使水的这些特性显露出来,使幼儿亲眼目睹这一现象,这样幼儿才容易理解。
三、目标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在游戏中感知水的主要特性和用处,知道节约用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2、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一些基本特性,这方面是注重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构建知识;难点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方面注重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培养。
四、材料与环境创设
材料:各种会沉浮的玩具,杯子,瓶子,勺,叉,各色颜料等物品。
环境创设: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探讨有关“水”的话题,丰富对水的认识。
五、活动流程
谈话――操作感知――讲述讨论
六、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谈话“水真有用”。
教师与幼儿一同讨论水的用处及怎样节约用水,让幼儿知道:水真有用,没有水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水真好玩”。
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分散自由操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幼儿自由操作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幼儿初步感知水会流动的特性,二是让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变化,三是让幼儿感知是的浮沉。所以在自由操作,自由
探索的活动中,让幼儿减少探索的直觉行动性,增强探索的预见性,有助于让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逐步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第三环节:讲述讨论(7分钟)
这一环节是组织幼儿进行有秩序的集体活动,是在第一环节自由玩水的基础上,让幼儿说说你在玩水的过程中用了哪些东西,是怎样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讲述后,教师作简单的小结。
第四环节:游戏:“吹泡泡”。
这个环节属于延伸活动,教师在水里加上洗洁精和肥皂粉,带领幼儿一同吹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