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优秀教案6篇

时间:2024-04-05 作者:lcbkmm 备课教案

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必要的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所写的教案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赤壁怀古优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6篇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具体鉴赏豪放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

初步比较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2、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对比阅读、实现拓展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对比阅读法、反复诵读法。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像,以《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什么歌吗?它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时期有很多的英雄豪杰让人们景仰不已,有一年苏轼到黄州,游览了赤鼻矶,由此联想到三国鏖战的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让人们传诵至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好,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一首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118页。

二、诗词鉴赏:

(一)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对于苏轼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吧。

多媒体显示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仁宗时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学多才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著有《东坡全集》。

看一下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一个是词牌(念奴娇),同学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这个词牌就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词题——赤壁怀古——已经点明了写作背景:游赤壁(写景)怀古(咏史、抒情)。

同学们再看一下课本中注释的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3年(公元1079年)作者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5年,苏轼已经47岁了,他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这首作品,可知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在他失意时所作?——失意时——同学们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作品:1、范读(多媒体播放朗读音频);

2、齐读(同学们朗读时要能够体现豪放风格,读出感情来)。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把握: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2、赏析:

(1)上阕赏析: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词句)作者首先从大处着笔,总写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哪位同学来解释这句词的意思?——(参考)滚滚长江,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向东奔流;千百年来,多少的风流人物,就像东流的江水,随着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此处把江山和人物合写,创造了一个雄浑旷远、豪迈深沉的意境。苏轼这一句,很少有人能比,能够写得出来。他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很自然地想起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是不是很熟悉呢?——《三国演义》片头曲,(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一句的音像。)——哪个地方有区别?——英雄人物、风流人物。(提问解释)

英雄人物: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风流人物: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杰出人物。

分析“风流人物”(拿“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作比较,拿苏词“风流人物”与毛诗的“风流人物”作比较,分析“风流人物”的内涵。)

词作哪句点出怀古的内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分析词句)西边的旧时营垒,是令周瑜一战成名的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苏轼游的是赤鼻矶,在湖北黄冈,而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现在的湖北赤壁市。——不是真赤壁,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作吗?

——不是,他知道的,所以说是“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人们说”,而不是“我以为”。苏轼仅是借此抒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不能,因为“郎”字给人家一种年轻的感觉,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周瑜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反过来说,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词人可能联想到哪些豪杰?

①(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有哪些动词?——穿、拍、卷。——哪位同学分析一下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穿”字写出了江岸上陡峭的山崖直插云霄的险峻地势。——山势险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巨浪惊险

“卷”字突出了江水的澎湃气势。——江水汹涌澎湃

②(目的)为英雄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③(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知人善用的刘备、足智多谋的周瑜……

三乱石穿空一横槊赋诗的曹操

人国(山势险峻)江时驰马射虎的孙权

道周惊涛拍岸山多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是郎(巨浪惊险)如少知人善用的刘备

赤卷起千堆雪画豪足智多谋的周瑜

壁(江水汹涌澎湃)杰……

上阕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景为人物作铺垫

?小结】

面对此景多感慨

再齐读上阕,体会一下。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常规演讲

一、导入: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二、分组讨论

(一)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二)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1、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

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

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

2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组讨论

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发-----------有气魄

羽扇纶巾--------------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

是个风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

惊涛

浪花

4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

明确:气势磅礴

穿空-----------峻伟

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

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参考:①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②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④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7抒发什么感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被排挤

不得志

仕途不平

大志难以实现

感---------------惆怅失意

8但文章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不是苏轼了。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

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四总结

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五评价《赤壁怀古》的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味豪放派词人苏轼词作的整体风格

(余秋雨: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六拓展加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阅一些资料,思考比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赤壁怀古》的异同,就其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写一篇短评。

[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赤壁奇景

穿

山势险峻

气势

拟人

写景

咏赤壁

巨浪惊险

声音

对偶

夸张

大江气势

江水汹涌

色彩

比喻

年轻得意

英俊潇洒

英雄风采

咏史

怀周瑜

儒将风度

非凡胆略

抒情

抒己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未酬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词的思想内容:借咏史怀古抒发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词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及旷达豪放的意境。

3、理解词的相关知识及流派风格。

重点难点:

借古抒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方法:

之前学生接触过词的知识以及苏轼的作品,教授本课应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讨论诵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诗词歌赋如绚丽的星空,辉耀古今。今天我们就欣赏一首宋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题目)。

二、关于词

说到宋词,我们不能不说词的发展,说到词的发展则必须说到苏轼。

1、词的发展

词是一种和乐可唱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于宋代。初始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时所唱的曲词,故叫曲子词,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词在唐代还不能入大雅之堂,诗人在写诗之余偶尔为之,晚唐五代到宋早期,词也只是写些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题材极窄。那种深邃阔大的怀古之情装不进词的形式里,词风也以婉约清丽为主。到苏轼为之一变,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凡入诗者皆可为词。且大气豪放,一改传统,开一代词风,成为豪放一派的领军人物,使词这一文学式样,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这以后的词坛,豪放与婉约并举,清丽与壮歌齐晖。

2、词的特点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题目之分,词牌规定了句数字数和声律,与内容无关,如“念奴娇”。词又分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词的段叫片或阕。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奇才和全才。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样样皆精,且成就卓著。散文与其父其弟皆为唐宋八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词与辛弃疾并称,书与米芾等并称四大家,画开徽州一派。苏门一家传世美谈甚多。有一副联赞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文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当时47岁,两年前贬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苏早年有大志,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下,屡遭贬斥。两年前因写诗遭人诬陷,被捕入狱,险遭杀害。但他的达观使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被贬后复杂心情的反映,他借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情怀。

四、内容分析

这首词属中调,分上下两片,上片写赤壁之景,抒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指长江;淘,淘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滔滔江水,滚滚东流,多少历史英雄,被时间的流水淘洗而去。此句交代赤壁的环境,既是写眼前之景,又含有暗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不是历史的长河吗。此句开头,登高怀远,视野开阔。一下子概括千古,真是大气磅礴,尽显豪壮情调。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一说古战场遗迹。“人道是”,即“人说是”。据考,三国时的赤壁在武昌,苏轼游得赤壁在黄州,名赤鼻矶。词人用“人道是”,可见他知,此赤壁非彼赤壁,只是借以表达怀古而已。三四句写赤壁的地点,并引出周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石”写山势。乱,多而杂,写山势,照应前面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奇峰异岭尽收眼底。凸显了山势的奇崛和高峻。“惊涛”,因波涛汹涌,令人心惊,故曰“惊涛”;以显水之汹涌。“千堆雪”,巧用比喻,即显宏大又显壮观。此句写景,用笔极简,但笔力雄健,景色奇绝,场面壮观。非大手笔不能。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上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故曰“江山如画”。接下来则盛赞“一时多少豪杰”,在赤壁大战这个舞台上,一时间有多少英雄共同演出了着雄壮大剧。此句总结概括,上承写景,下启周瑜,收束上片。

——上片写景感怀,视野旷达,气象万千,荡人心魄。尽显豪放之风。

下片写周瑜和自己,重在叙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因远曰遥;小乔句表面写婚姻,实则写其年少,有英雄衬美人的作用,以凸显少年英雄,奋发有为————此句写人,英雄年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巾”,《三国演义》给人们一个误解,以为只有诸葛亮这样装束。实则不然,魏晋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这种名士派头。“羽扇纶巾”借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其韬略,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不迫。诗人笔下的周瑜,何其豪壮。此句凸显其英雄业绩。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指精神;故国,赤壁;神游故国,是说自己身临赤壁,思接周瑜,精神进入到当年的环境。“多情应笑我”是倒置句,即应笑我多情。想到周瑜34岁建立奇功,自己已近中旬“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两者何其不同。写自己多情,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老大徒伤,于是慨叹人生,借酒浇愁。酹,将酒洒地,表示祭奠。因月在江中,故用。此句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消极情绪和苍凉之感。但此句却难掩作者达观之情。

——下片写人,先写周瑜,后写自己;周瑜让人景仰,自己壮志难酬。

总看全词,上片重在写景,将江山之美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景色奇绝,气象万千,荡人心怀,尽显豪壮之情调。下片则重在写人,在对周瑜的塑造上,诗人借周瑜的雄姿英发,赫赫战功,彰显了一种英雄豪气。写自己消极苍凉不掩撒酒江月的豪气。这一切都营造出壮阔雄浑的意境。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让人感受着词的巨大魅力。

五、艺术特点

1、情调豪放

写景抒情,人物塑造。

2、烘托映衬

烘托映衬,是用乙托甲,使甲更为突出的手法。作品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到周瑜步步缩小,而周之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这样,前边的一切都退居到陪衬之位。到这儿读者才明白,写古人古事,只是手段,以古比今,抒情言志才是目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实是苏词的代表作品,古今词坛经典,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千古绝唱,不仅汲取着思想的营养,还能感受到通篇散发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1、背诵。

2、整理有关词的知识。

3、体会作品表现的豪放风格。

赤壁怀古优秀教案篇6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

1、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

2、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3、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