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教案7篇

时间:2022-10-08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教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凭借准备好教案,能够更好地根据实际状态对课堂进度作计划调整,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赤壁之战》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赤壁之战》教案7篇

《赤壁之战》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赤壁之战》教案篇2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1段——鲁肃献策

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2、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

地点——赤壁;

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

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

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北隔江相对)

3、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

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4、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5、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6、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1、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2、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3、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4、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

鲁肃说孙权

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

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

与亮定邦交

齐心抗曹

备用肃计

二、讲读第2段——诸葛回访

1、第一段重点写鲁肃,这二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三、讲读第3段——降战之争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四、第四段——周瑜论战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五、第5段——孙权决断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赤壁之战》教案篇3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教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 智 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 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赤壁之战》教案篇6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黄盖写信骗曹操,曹操大喜等待黄盖来降。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斩了曹操派来诈降的将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往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 [④“大笑”一词表明什么?]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àn),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黄盖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tǎnɡ)有诈谋,何以当之?” [⑤这句话写出了程昱怎样的性格特点?]操省悟, 便问:“谁去止之?”文聘(pìn)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 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ūn)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 [⑨黄盖为什么在距曹营二里处点燃小船?]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句导读:黄盖近距离点火,使曹操措手不及,悔之已晚。这几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火攻的壮观场面,说明了火攻的威力。]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黄盖借助东风,实施火攻。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 [⑩“跳”“冒烟突火”这两个词的作用是什么?]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iànɡ)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句导读:从“叫苦连声”中可以看出曹操无比懊悔的心情。] 张辽拈(niān)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段导读:第3自然段讲火烧曹营,黄盖为阻止曹操逃走,受箭伤落入水中。

却说当夜张辽一箭射黄盖下水,救得曹操登岸,寻着马匹走时,军已大乱。黄盖军中将领韩当冒烟突火来攻水寨,忽听得士卒(zú)报道:“后稍舵上一人,高叫将军名字。”韩当细听,但闻高叫“义公救我!”韩当一听知是黄盖,急忙叫人救起。见黄盖负箭着伤,咬出箭杆,箭头陷在肉内。韩当急为脱去湿衣,用刀剜。

《赤壁之战》教案篇7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丿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80万

周瑜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3万人,而“北魏”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小学四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仗的顺序。

探究活动

1.搜集和阅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评出讲得好的同学。

2.办一个展览,把同学们搜集到的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资料等展出,交流一下阅读体会。

3.对书中的人物进行简单的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