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3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2-12-08 作者:couple 备课教案

教案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个人能力的,你的教案准备好了吗,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大家肯定要考虑逻辑思路清晰,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倍的认识3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倍的认识3教案优秀8篇

倍的认识3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在交流中,教师引用了较多的课外知识,比如介绍锐角、钝角、平角等角的种类,介绍诸如放大镜不能放大角的趣味知识,使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学习变得愉快。

由于本设计大量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师可用来制作公开课或观摩课。

探究活动

剪角、数角游戏

游戏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角的形状,并能数出角的个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准备

投影仪、三个长方形.

学生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

游戏过程

1.教师讲故事(投影仪出示背景):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森林里兔妈妈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着游戏.兔妈妈拿出三张长方形的纸,分给她的三个孩子,然后说:“今天妈妈来考考你们,如果把长方形的一个角剪掉,还有几个角?”(投影仪出示三个长方形)灰兔弟弟抿着嘴,想了一下,跳着说:“4—1=3,还有3个角.”白兔姐姐拿起一张长方形纸,剪下一个角说:“应该是5个角.”黑兔哥哥也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折了折,然后剪起来.“妈妈,我认为还是有4个角.”黑兔哥哥说.(配合故事,在投影仪上逐步打出3个,5个,4个)三个小兔立刻争了起来,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教师布置任务:小朋友,请你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想一想,折一折,然后剪一剪,最后帮兔妈妈评一评,三个小兔中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一)”】

3.学生4人一组,先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再讨论.(师请学生将三种剪法分别贴在黑板上)

4.教师继续讲故事:看了小朋友的结论,兔妈妈笑着对它的孩子说:“孩子们不必再争了,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三个答案都是正确的.这道题的答案就是你们这三个答案.”【以上叙述可参考音频“剪角、数角游戏的录音(二)”】

下图供教师参考

拼角游戏

教师准备

若干个固定角(用两根小棍或硬纸条拼成).

学生准备

分成若干个4人小组.

游戏过程

1.分给每个小组2个角(大小不一).

2.在顶点重合的条件下,将两个角拼起来.

3.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还是角)

4.找出拼出的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5.想一想,数一数: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看谁的最多.(拼角情况参考下图)

角、直角的初步认识

倍的认识3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7页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特征。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圆的特征。

2、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圆规。

2、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实践操作。

1、折一折。

每人准备一个圆,请同学们想办法找出圆心。

2、小组活动:剪几个圆,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3、汇报:沿着任意一条直径对折,都能完全重合。

4、小结: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可以表示为d=2rr=d/2。

二、尝试练习。

1、说一说学过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正方形:4条

长方形:2条

等腰三角形:1条

等边三角形:3条

圆:无数条

2、要求学生剪出书本第7页做一做的三幅图,沿中心点a转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2、练一练第二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画出对称轴,集体交流。

4、练一练第四题。

学生实际测量,集体交流。

5、练一练第五题。

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交流。

使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以及圆的轴对称性和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引导学生整理已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旋转对称性,以及圆是一个任意旋转对称图形。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掌握圆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存在问题:对于画对称轴,学生掌握得层次不齐。需要进一步练习巩固!

倍的认识3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形,让幼儿知道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和四个角。

2.学习用小棒测量正方形的边。

活动准备:

1.跟正方形一样长的小棒人手一根

2.操作纸人手一份

3.一张画(上面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长方形)

活动过程:

——复习学过的知识,引入正方形

师:今天张老师给我们的宝贝带来了很多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宝宝都有谁?(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那张老师的手上也有一个正方形,请你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提示幼儿问他们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注意在数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小结:刚刚我们看到的正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

——知道正方形的特征

师:张老师发现我们的长方形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那你们为什么就觉得这个就是正方形呢?

师:我们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的呢?我们又要用什么办法来证明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呢?张老师这里有一根小棒,我要用这跟小棒来测量正方形的四条边。你看我的小棒刚刚跟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在来量一量我们正方形的另一条边,我们发现又是一样长。那还剩下两条边我们想想他是不是也会一样长,我们一起在来量一量。我们都量好了,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

——幼儿操作

师:那张老师也给我们的小朋友准备了2个图形,其中有一个是正方形,那我们也用小棒来测量一下。如果你测量出来是正方形的你就在他上面的圆圈里涂上颜色,不是的画就不用涂。

——讲评

师:现在请宝贝们眼睛看着张老师,你们来看看他们做的对不对?

倍的认识3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3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1、 复习:

口算:《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2、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牙刷”,大家可以说“刷牙”,你们想玩吗?

生:(大声喊道)想!

师:子女

生:女子

3、游戏:倒写

吞———吴 上---下 土-----干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4/74 3/23 1/21

师:你们能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数吗?(学生举例教师给予肯定。)

3.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生:倒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4.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如:(1)倒数?(2)怎么样求?(3)……

(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倒数的意义。(课件出示算式以及思考要求)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预设:1.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它们的乘积都是1。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3)师:究竟什么是倒数?开动你的脑筋,给它一个完整的答案吧?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点拨引导。)

师生共同归纳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板书)

2.探究求倒数的方法。

师:那么如何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呢?

(1)课件出示分数:3/5、2/7、4/7

a:学生试说。

b:教师板书:例:3/5的倒数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号)表示。(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只要将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行了。

(2)师:同学们已经会求一个分数的倒数了。那么整数有没有倒数?

生:预设:有!或者没有。

师:怎么想的?

生:因为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作是分母为一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倒数求法,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师:非常好!很有条理性,还有什么看法?

生:我认为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因为0和任数相乘都不等于1。

师:嗯!很有道理。你们怎么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师:谁想说说?

生1:我们小组认为整数有倒数,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们想补充一下,在整数里,除了0这个数还有1也很特殊。也应该排除。

生3:整数有倒数,但是得排除0和1。

师生总结:大家说的很有道理,整数实际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那么1和0有倒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释疑。

预设:

因为1×( )=1,所以1的倒数是1。

而0×( )=1呢?没有。所以0没有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很多,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填空,判断题型。(设计意图:随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4)、师:我们还学过哪些数?生:小数、带分数。

师:如何求它们的倒数?请同学们小组探究交流。

学生选择一种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小数倒数求法,先将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倒数。带分数的倒数求法,是将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脑子里有这个思维模式。)

师:综合上边我们学习的内容,我们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求倒数的方法。?

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换位置就行了。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1、说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⑴4/11 的倒数是( ) (2)35 的倒数是( )

⑶4/15的倒数是( ) (4)16/9的倒数是( )

(5)1的倒数是 ( ) (6)0.25的倒数是( )

2、填空:

(1)乘积是(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的倒数是它本身,( )没有倒数。

(3)A和B互为倒数,则A·B=( )。

3、判断:

(1) 求 2/5 的倒数: 2/5=5/2 。 ( )

(2) 9的倒数是 9/1 。 ( )

(3) 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 )

(4) 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 )

(5)a的倒数是1/a。 ( )

4、拓展题。

7/8×( )=1/2×( )=0.25×( )=5/6×6/5=1

4、游戏:五四三二一。(打一数学名词)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倒数,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会创造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布置作业。

29页练习六1、2、3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倍的认识3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总说明

认识周长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卡通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剪一剪、指一指、说一说、描一描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一元硬币的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师生分享着发展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倍的认识3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

2、教会学生用纸壳动手做长方体。

3、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四、课前准备 :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教法学法 实践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出示图。这些你看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图形?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老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4、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老师讲述: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 3)再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老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老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5、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你们有信心吗?

(2)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形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顶点有什么特点?(8个)棱有什么特点?(12条,怎样数不容易遗漏?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面有怎样的特征呢?(6个面。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怎样?)

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4)投影出示两个长方形:这是两个面积同为9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9厘米;另一个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它们可以做长方体相对的面吗?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并试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和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4)生试着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变换长方体的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

(6)小结: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7)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个长方体

(2)观察并回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教学结束: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动手做个长方体,下节课带来进行展示。

倍的认识3教案篇8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进入幼小衔接阶段,认识时钟、形成时间观念很关键。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密切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运用新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各种互动式的、好玩的游戏,让幼儿认识时钟的活动变得轻松、直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了解时针运转规律的基础上认识整点,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帮助幼儿培养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故事情境,以老狼的钟表店导入,引导幼儿认识多种款式的时钟;通过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简单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运用实物钟的微视频,初步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从而突破重点;再次用互动课件游戏,巩固整点的认识;用互动课件《时间事件对对碰》,联系幼儿在园的实际生活场景,让幼儿的情感迁移,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进一步掌握整点,从而突破难点。最后,以“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整点,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认识时钟,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

2、辨认整点,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3、在集体游戏中,体验团结协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认识时钟》。

2、幼儿人手一个实物时钟、地面时钟1个、老狼头饰。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你们都带来一个什么东西?(时钟)高老师也带来一个钟表。

你们会看钟表吗?今天我们一起学看时钟,好吗?

二、认识时钟,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钟表?

2、观看互动环节1《各种各样的钟表》,引导幼儿观察。

师:前几天我在老狼家看到了很多钟表,小朋友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钟表吧!

师:这是什么钟表?(台钟、手表、闹钟、坐钟)

师小结:钟分为很多种,有挂在墙上的,我们叫它挂钟;有放在桌子上的,我们叫它台钟;有戴在手上的,我们叫它手表。

3、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

教师:看了这么多钟表,你们有发现钟面上有什么?(指针、数字)

a.师:比一比看这两根指针。这两根指针有什么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

师小结:长长的、细的这根长针叫分针;短短的、粗的这根短针叫时针。

b.师:钟面上还有数字呢,有多少个数字?是从1—12的数字。

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谁在最上面呢?从右边开始是1.2.3……这样的顺序叫顺时针方向,时针和分针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的。

4、提问:时钟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时钟可以告诉我们时间,提醒我们起床、吃饭、睡觉等。钟表的作用可真不小。

三、认识整点,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1、出示课件,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你们会看时钟吗?老师这有一个时钟,你来告诉我几点了?(1点)你是怎么知道的?钟面上的分针指在哪一个数字?(12)时针指在哪一个数字?(1)

师:现在时钟开始要走了,我们来看看时间又有什么变化?1.2.3.……又到12了,分针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前进了一个数字。几点?(2点)时钟又开始走了,几点?(3点)

师小结:当长针(分针)走完一圈指向数字12,短针(时针)就走一个数字,就是一小时,也就是整点。

2、观看互动环节2《几点啦》,巩固认识整点。

师:老狼家有一面时钟,我们去看看几点了?分针走一圈,时针前进几个数字?几点了?(5点)

四、认识钟面的整点时间,能将时间和事件进行配对。

1、观看互动环节3《时间事件对对碰》,引导幼儿观察并操作。

师:自从老狼开了一家钟表店,他就对别人说,他是整个镇子上最守时的人。请你说一说画面上的老狼正在做什么?几点钟做的?选出显示正确时间的时钟吧!

师:在幼儿园里,我们做每件事也会看时间,瞧,这张照片上是谁?她在做什么?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师:小朋友玩过“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吗?今天我们要来玩一个新玩法,请注意听规则哦!地面上有一面时钟,钟面上少了什么?对了,少了指针,今天老狼要请小朋友来当指针。

玩法:老师当老狼,幼儿10人一组,每人选择一个时针或分针标志,围绕着地面时钟顺时针方向转,边念“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说:几点钟。时针和分针分别跑向数字几和12排列站好,如果时针和分针站错了,将被老狼抓走。游戏若干遍,熟悉游戏规后,幼儿交换指针标志,反复游戏!

活动结束:今天我们学会了看时间,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了。时间离开我们就不会回来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做事不要磨磨蹭,记住了吗?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运用最直接的话题“今天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你们会看时钟吗?”孩子们马上进入活动的主题。结合豚宝宝的课件,与幼儿一起参观老狼家的时钟,孩子们很感兴趣,注意力很集中。参观各种各样的钟表后,师幼共同互动聊自己的发现,并结合自制的“时针、分针”课件梳理了孩子们的发现,直观形象地认识时钟,整个环节孩子们对数字(数字排序)、时针、分针的认识很到位,可见孩子们观察得很仔细。接下来辨认整点,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是重难点,利用自制的视频,让孩子观看,只要有动画可看,孩子们都很认真观察,对于分钟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这个概念很快就明白了,直观地掌握了这个规律。为了巩固孩子们对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运用了豚宝宝的课件“几点了”,通过操作,先是老师边操作边问、再请个别小朋友操作的形式,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且参与的积极性也高。第四个环节,认识钟面的整点时间,能将时间和事件进行配对,结合孩子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照片,把知识经验迁移,真正的学数学,用数学。最后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新的游戏玩法,增加了很多的乐趣,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而且游戏能为教学任务服务。

1、活动能让孩子们运用看、听、说、动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体现了活动的多元化,利于孩子们学习,并掌握知识。

2、活动的环节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突破了活动内容的重难点,易于孩子掌握,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信心。

3、设计的游戏有趣味性,能为教学活动目标服务。

整个活动以孩子为主体,运用了多种感官进行学习,通过自己的直观体验与仔细观察获得了时钟的特点和知识。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循序渐进地获得学习经验,从每个孩子身上反映出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