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2的加法教案8篇

时间:2022-09-30 作者:Cold-blooded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预先撰写的书面表达,为了写出优秀的教案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2的加法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2的加法教案8篇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6、7的分解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6、7的加法运算。

2.学习6、7的加法,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大的)

2.学具:数字卡片1-7、"+""=";购物券2张,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各1个。(小的)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进行互动。如:教师先拿出3本书,问幼儿有几本书?又拿出4本书,问幼儿总共几本?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拿出教具购物券、橡皮、铅笔、铅笔刀、胶棒、笔记本、文具盒,请幼儿拿出相应的学具。

3.教师让幼儿认识购物券上的价格,先看看每个商品的价格,然后问幼儿:"6元购物券能买到哪两样东西?"请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将幼儿两两分为一组,一人拿6元分别买到了什么?另一人拿着物品,然后进行创设购物。最后让每组幼儿回答自己用6元钱分别买到了什么,教师总结。

4.同样的方法让幼儿用7元钱的购物券买东西,游戏规则同上。

5.听辨反应: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次数来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黑板上,然后,幼儿摆上加号和等号,请其他幼儿说出答案并用数字卡片摆出相应的得数。依次请幼儿轮流来游戏。

6.幼儿完成《课堂活动册》"神秘花园":教师引导幼儿先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列算式,并进行加法运算。

活动延伸:

在班内的区域《阳光超市》,利用学具购物券和标价商品,教师让幼儿想想,7元购物券可以买3样或4样商品,可以买哪些,有几种方法。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得数是6、7的加法,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加强指导与训练。

“试一试”通过由两部分物体合成的一幅图,引导学生学习计算相应得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相应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数,从而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课内容是教学《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但实际我觉得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口算固然是低年级数学中的重头戏,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由于学生在幼儿园与平时的生活中,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因此,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近。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重点难点

6的加法算式 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一、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二、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三、总结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游戏开始,调动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这节课的活动气氛也很好,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反思:这节课在幼儿进行分组操作时,我没能全面的关注每一位幼儿的操作,下次教学时在这上面我会多关注反应较慢,及时给予他们指导。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学习知识,充沛体验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分析推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笼统思维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6的第三、四组加减,掌握算式:1+5=62+4=63+3=64+2=65+1=6活动准备;物质:教具:课件幻灯片两张,写有6的第三、四组加减算式,小奖品若干。

学具:每人一个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礼物,增进感情,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真高兴,特意为你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专门用来奖励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的奖品。小朋友不要担心,只要你们大胆动脑筋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够拿到大奖,你们有信心吗?

二、展开:

1.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复习6的第一、二组加减。

师:"你们听,老师朗诵儿歌了"新年到,放鞭炮,你一炮,我一炮,快快乐乐放鞭炮。"哎!鞭炮在哪里呢?快找找呀?找到了打开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原来是加减算式,怎么放鞭炮呢?假如小朋友能够洪亮完整的念出算式和得数,就会听到"嘭啪!响炮"的声音,假如念错了,就会听到"嘶哑炮"。谁第一个来?请幼儿拿着自身的算式到前面来读,读完后站在幼儿面前。依次请其他幼儿前来参与游戏。

引导观察问:"这些都是与几有关的算式?"小结:对,刚才游戏中的算式是6的一局部加减算式,今天老师来教小朋友用一种新方法学习8的另一局部加减算式,你们赞成吗?好,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知道8的加减算式是怎样得来的吗?

2.引导幼儿观看课件二:探索发现组成式与加减算式的关系,明确加减算式中的交换率和逆运算。

师:请看这里,61+5=6、5+1=6156-1=5、6-5=1这是小朋友学过的6的一组成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6能分成1和5,1和5和起来是6。引导幼儿说出:"1和5是局部数,6是总数",两个局部数合起来是总数,合起来就是"加"的意思,因为1和5合起来是6,所以,我们得出了算式:1+5=6;再根据加号两遍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我们又推出了5+1=6,这就是加法算式的由来;那么,那么减法算式是怎么得来呢?在组成式中,

6是一个比较大总数,1和5是小的局部数,总数去掉一个局部属等于另一个局部数,去掉就是"减"的意思,所以,我们得出减法算式6-1=5,这就是减法算式的由来。在减法算式中有这样一个规律:等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算式仍然成立。用数的组成式来学习加减算式,这就是王老师今天要交给你们的巧方法。问:"一个组成式能推出几个算式呢?"几个加法?几个减法?

小结:一个组成式能推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你们明白了吗?现在我就来考考你们。

3.播放课件三,幼儿进行自我操作探索,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师:你们看,624引导观察组成式,使幼儿明确总数和局部数。根据这个组成式,能推出几个加减算式呢?请小朋友快快用你的笔写出来吧,比一比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预备开始:

幼儿利用新的组成式推理算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注意个别辅导,照顾个体差别。提醒速度快的幼儿可以互相交流,小声读出自身的所摆得算式。4.集中幼儿,归纳总结。

问:"谁来念自身的算式?""为什么2+4=6呢?"小结:因为2和45合起来是6所以,2+4=6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得出4+2=6。6是总数,总数6去掉局部数2,就等于另一个局部数4,所以6-2=4,6-4=2。以同样的方法学习3+3=66-3=3。在归纳时,注意引导观察,"这次,你推出了几个算式?为什么只有两个算式呢?"因为在这个组成式中,两个局部数是一样的,交换位置后结果还是相同的。注意随时为幼儿的胜利颁奖。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应用交换规律进行7的加法运算,并尝试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2、感受与同伴共同交流、解决问题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学7的组成分解

2、ppt课件,记录卡、铅笔和橡皮擦人手一份,看图找算式图片6份、7以内的加法算式题若干,写有7以内算式的骰子2个,自制棋盘等小组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碰球”的游戏,复习7的组成分解。

(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

2、以“智救懒羊羊”情境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交换的办法进行7的加法运算。

(1)引导幼儿“发现气球中的密秘以找到去狼堡的路”,学习看图列出第一组算式,并发现加法算式中的交换规律。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气球有什么不同?

黄的几个?红的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这些数字代表什么?(1+6=7)

③小结:1个黄气球和6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是7个气球。

④提问:气球怎么了?(教师展示课件中1个气球和6个气球位置的交换。)

谁在前面?(红)有几个?谁在后面(黄)有几个?一共有几个气球呢?

⑤验证:你列的是什么?(6+1=7)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⑥小结:在加法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后,总数不变。

(这个环节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列出7的加法的第一组算式,并发现两个算式中“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的规律。)

(2)以同样的形式引导幼儿“穿过花丛”,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二组算式。

①提问:图中有什么?小花有什么不同?

紫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一共有几朵花呢?

②验证:你列的是什么?还可以怎么列式?(2+5=7、5+2=7)

●看着图片上颜色不同的花朵列出算式,算对了花丛就能移开。

(这一环节引导幼儿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算式,并理解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3)引导幼儿“穿过树林”,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

●看着图片上高矮不同的小树列出算式,算对了就能到达狼堡。

(这一环节教师并未通过任何的问题直接让幼儿自己观察图片内容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整个学习环节,通过创设“闯过三个关卡便可到达狼堡救羊”的情境,从“列出算式发现交换规律”——“尝试使用交换的办法列出第二组算式”——“ 迁移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列出第三组算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学习掌握7的加法。

3、“获取密码卡进入狼堡”,与老师、同伴交流验证操作结果,尝试大胆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当幼儿能主动地与老师或同伴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对方便可在该幼儿的操作卡上作一个标记,这样这张操作卡就是进入狼堡的密码卡了。)

(这个环节通过创设与老师、同伴交流以“获取密码卡”才能进入狼堡救羊的情境要求,以帮助幼儿梳理7的三组加法算式及鼓励幼儿尝试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4、“狼堡内救羊”分组操作,内化迁移数学经验。

(1)找懒羊羊(看图口头自编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幼儿根据图画上的人物、蜜蜂、鱼的不同特征从一些算式中找出正确的算式并写上得数。正确的算式翻一面可拼出懒羊羊图案获得验证。

(2)涂色找出灰太狼:幼儿6人一组,每人拿一张图片,算出得数,把得数是7的部分涂上颜色;将六张图片拼合起来将出现完整灰太狼形象。

(3)狼堡大逃亡:两个幼儿玩棋子,骰子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在棋盘上走几步,看谁先走到终点逃出狼堡。

小组操作(1)

小组操作(2)

小组操作(3)

(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

5、“懒羊羊获救”庆祝会,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创设孩子们熟知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智救懒羊羊”故事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配以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7的加法,并发现使用交换规律。

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实际情况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主要把活动分成四大块进行组织。“碰球”游戏导入——情境中感知学习7的加法——交流验证——分组操作,内化迁移。引入部分我以“与时光飞车玩碰球游戏,就能带着小朋友们到神秘的地方游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复习了7的组成。接下来的第二块是活动的重难点部分了,幼儿要理解什么是加法的意义、学会看图列算式,并理解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而总数不变。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引导幼儿观察列式,并通过动手操作、表格记录等形式让他们获得更直接的知识积累。让幼儿带着任务去观察,既培养了观察兴趣,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又增进他们对 “加法”含义的理解。再接着引导幼儿与同伴、听课老师表达交流自己从三组算式中发现的交换规律,并以获得肯定作为进入狼堡大门的密码游戏验证操作结果。最后在“狼堡内救羊”的小组操作中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内化迁移。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兴趣很高,思路始终跟随着老师,所有幼儿都能正确列出7的加法算式。在这次活动后我发现了:

优点:

1、创设的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常规有了明显的进步。

2、活动中各环节层次清楚,能层层递进。

3、在让幼儿动手操作前能及时的讲清楚要求,使幼儿能按要求操作。

4、本次活动幼儿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足:

1、活动中因过于急于让幼儿表述并运用交换规律,引导幼儿发现规律的`问题提得不够多,在幼儿还没来得及表达出来教师就小结了。

2、在第三个交流验证环节,教师的引导语可以更加清晰,结合挂图和手势。

3、课件中有些页面,画面有些复杂,如花、树不够突显。

通过这次的活动对于今后在组织数学活动时我有以下几点感悟:首先,教师必须观察孩子的生活需求,走进孩子的生活,了解并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引导孩子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其次,教师要有全面、科学的数学的新的价值观,使幼儿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探索研究生活化、情境化的幼儿数学活动的模式,是贯彻《纲要》精神的有效途径;再则,教师必须要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使他们加深对相关概念意义的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数学理论、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在充分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有效地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理解、运用数学。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理解交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

3、积极探索数学活动,乐于讲述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具:城堡图一副(分为三层,每一层分别有表示7的加法的三副图,用纸覆盖)、水果单一张。

2、学具:城堡图人手一份、水果单人手一张。

活动重点:看图学习7的加法

活动难点:能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讲述,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复习7的组成

师:城堡王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国家玩,你们愿意吗?那让我们快点乘上7次列车(出示数字7)出发吧。

师: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你的火车x点开?

幼:嘿嘿,我的火车x(1)点开,我的火车x(6)点开。

二、情境感知——登城堡:看图学习7的加法

1、师:看,城堡王国已经到了,国王说了,他在城堡里藏了许多的问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那我们就先去这座最大的城堡去看看好吗?

2、师:我们先登上城堡的一楼,原来这层楼上有三幅图,谁愿意来讲讲呀?

国王想考我们的是看了这三幅图谁能列出一道算式?回答出来后就可以上二楼、三楼。

3、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每人都去一个城堡回答问题吧,速度慢的呢,可以只在一楼回答,速度快的可以去二楼三楼。别忘了把你的答案写的清楚一点。

4、总结:

师:你刚刚碰到了什么问题?(用三句话表达三幅图)你是怎么回答的?(幼儿列的算式)老师记录,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个小秘密,看谁能先找出来?“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演示教具,教师与幼儿的活动,进行口头加法练习,理解8的加法的意义。

2、培养幼儿计算的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

3、理解8的加法的互换、互不规律。

【教学重点】让幼儿加强练习8的加法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雪花片、作业纸、贴图。

2、8以内的数字头饰、音乐游戏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老师戴8的数字头饰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带来了数字娃娃8跟我们一起学习,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以对歌的形式来复习8的分成,先按互补关系,再按互换关系。

师:小朋友我问你8可以分成1和几?

幼:刘老师告诉你8可以分成1和7……

师:小朋友我问你8有几种分合法?

幼:刘老师告诉你8有7种分合法。

(二)学习8的加法

1、老师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引导幼儿按花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边观察边列出加法算式:

图上有1朵黄花7朵红花一共有几朵花?1+7=8

图上有2朵小花,6朵大花,一共有几朵花?2+6=8

图上有3朵圆形的花,5朵椭圆形的花,一共有几朵花?3+5=8

图上有4朵兰花,4朵紫花,一共有几朵花?4+4=8

2、实物练习

分给幼儿每人8个雪花片,让幼儿边数雪花片,边填写上作业纸上相应的数字。

3、老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对表现好的幼儿奖励贴图,差的幼儿加强指导。

4、游戏:找朋友

老师分发给每个幼儿一个数字头饰,音乐想起来,小朋友们去找和自己合起来是8的数字成为好朋友。游戏可交换头饰进行。

5、引导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及教室里有什么物品合起来是数字8,回家后也可练习运算,如:糖、苹果、饼干、玩具等等。

三、结束部分:

老师讲评上课情况,对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差的幼儿进行指导鼓励,结束本节课。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根据图中物体的不同点来列出算式,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懂得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学习6的加法运算,初步懂得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

熟练计算6的加法,巩固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活动准备:

课件、苹果树、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美丽的春天,花婆婆要到我们大二班来做客,我们一起来做个碰球游戏欢迎她。

二、学习6的加法运算。

你们看,谁来了?(花婆婆),花婆婆要考考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看看那个小朋友表现最棒,大家有没有信心?

1、出示幼儿用书第十二页图,幼儿根据树的不同列出算式。

幼儿列式:1+5=6你是根据什么来列的?各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还可以怎样列式?(5+1=6)每个数字又分别表示什么?

(1)刚才我们根据树的高低不同来列式的,根据树的其它不同点还可以列出哪些算式呢?(2+4=6),你是根据什么不同来列式的?(种类)数字2、4、6各表示什么?根据种类的不同还可以列出什么算式?(4+2=6)

(2)可以列出其它的算式吗?(3+3=6)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3)除了这5道6的加法算式题,还有没有得数也是6的加法算式题?(6+0=6,0+6=6)

(4)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把6的加法算式题念一遍。

(5)比一比:1+5=6和5+1=6、2+4=6和4+2=6、0+6=6和6+0=6这三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加法交换律)

2、花婆婆要给小朋友送礼物了!看看这是什么呀?(苹果树)苹果树上有的苹果已经成熟了,有的还没成熟。现在我们要把成熟苹果的摘下来,但是只有得数是6的苹果成熟了,得数不是6的还没成熟,不能摘。(教师请个别幼儿摘苹果,并说出算式和得数。摘对了其他小朋友就说:对对对,1+5=6你的苹果成熟了,如果算对了,这个苹果就送给你;反之,就说:错错错,你的苹果没成熟,这个苹果就不能送给你)。

3、看看花婆婆又带谁来和我们一起玩了?(小兔)糟了小兔有麻烦了,大灰狼张着血红的嘴来吃小白兔了,还好,小兔子身上有3个数字,只要把这三个数字编成一道6的加法算式题,小兔子就会隐身术了,请小朋友快来救救小兔子。

三、总结

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帮小兔学会了隐身术,大灰狼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花婆婆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能干,她说还想和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一起学本领,你们愿意吗?(幼儿用准备的数字卡片自己摆出6的加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大班2的加法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图和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列出算式。

2、复习5的组成,并知道4 1、3 2及前后位置互换都等于5。

3、进一步认识理解“”、“=”号的含义。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副,动物卡片若干。

2、教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1—5数字,加、减、等号各一个。

3、学具:数量不等的物体图片(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组成

幼儿人手一份卡片,教师引导一起共同复习5的组成。

(二)学习5的加法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师出示背景图,以小动物一起玩游戏的情节进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游戏,后来跑来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动物?(5只)

2、师生一起共同游戏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会跟着老师一起来玩游戏。妈妈昨天买回4个苹果,爸爸又带回1个苹果,那么家里一共就有5个苹果了。”幼儿一边听老师讲述,一边摆卡片。

3、启发幼儿用一道算式来表示这个游戏中所讲的事情,并说出算式及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4_1=5 4表示什么?(4表示妈妈买回的4个苹果)

1表示什么?(1表示爸爸带回的1个苹果)

表示什么?(妈妈和爸爸的苹果合起来)

(2)启发幼儿再用一道算是表示这个游戏。

1_4=5(集体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较两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

4_1=5和1_4=5,位置换过来了,但是得数是一样的。

(三)幼儿操作,并做记录。

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评价:

请幼儿相互把算式读一读,体验游戏成功的喜悦。再数一数,黑板上一共记录了几道算式。

活动反思:

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而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组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个气球,右手拿着1个气球)。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气球?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 1=4。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 ”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 ”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算式“3 1=4”中“3”、“1”、“4”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 1=4”意义精简为“3和1合起来是4”。

三、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同层次的练习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学生的能力。

看图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能够自己看着图说出算式的意思。

摆一摆、填一填。学生看着梨图,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空。将摆、写结合,将动作和语言相连接,同时,又是对数形的结合。

直接写出得数,比较“2 1=3”和“1 2=3”之间的`规律:加号前后交换位置的得数不变,再通过找到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给学生空间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学生很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图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解答。

送信连一连。将连线题和有序的排一排结合在一起,将得数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这部分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上黑板排序、说一说,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数学思想。

四、总结突出算理。

本节课的总结关键就突出“ ”的含义——合起来。在课的最后再回到导入的铺垫,用分与合的知识解决加法计算。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调;在送信环节,学生一开始出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在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学生能够根据分与合的联系出现两组算式,让学生认识事物的对比过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教师自主将这一环节延后出现;在教学中还要充分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表达加法的符号为加号“+”。进行加法时以加号将各项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