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案5篇

时间:2023-04-09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相信你写教案的能力一定十分强,凭借筹办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进行规律调整,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哲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哲学教案5篇

哲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给人智慧、使聪明的学问;可以使人们正确看待宇宙和人生。

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哲学,热爱哲学,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哲学的智慧、作用进而喜欢哲学

难点:理解哲学智慧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理解哲学功能

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情景式

四、教学安排:课前准备、课堂教学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思考问题:

1、夜晚,几分钟,排除所有杂念,静下心来,仰望星空,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遐想?你好奇吗?

2、对你身边熟悉的东西进行反思和追问,比如一朵花

3、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4、刘翔受伤严重,他应该退役还是继续运动生涯?

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一个名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的全部物质

——约翰·史密斯在哪?约翰·史密斯是……?这个问题要找哲学家……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启发引导一: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老师点拨——为什么你往往会从你的切身体会来劝别人

那么如果让一个打鱼的人、种田的人、教书的人、卖菜的人……如果让他们来讲人生道理,他们会……

投影展示:格言警句,如:不顶千里浪哪得万千鱼……——这是谁的经验?这些经验只适用于打渔或……、吗?

结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启发引导二:只要实践就可以产生哲学智慧了吗?还需要……

投影展示:“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视频展示:《星球大小比较》——仰望星空,你好奇吗?说说你好奇的问题

老师点拨——我们好奇的是什么问题——哲学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哲学家?

情景分析:回顾我们的生活你继续惊讶与好奇了吗?

看看庄子的思考:“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乘道德而浮游

我们身边有这样爱思考的人吗?有

体验: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

结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故事引入:哲学老师给学生的一个哲学测试“这里有很多杂草,而我想知道除掉这些杂草的方法”——同学们也来试试看……

引申与泛化:文化生活色彩斑斓,阳光下有阴影,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寻机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办?

启发引导:生活中感受到哲学的作用吗?

刘翔受伤严重,他应该退役还是继续运动生涯?

有人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也有人说:不能盲目蛮干!要尊重科学!?

老师点拨:面对困境为什么有的人……;我们与霍金比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霍金的人生观……

结论——哲学给人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

哲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能力目标:

1、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分析说明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形成及人生价值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 情景探究法 比较分析法 启发诱导法 归纳总结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2、努力实现个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难点】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导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圈》

自主探究:比较分析放羊娃的圈和武汉男孩的圈并构思自己的圈,你认为这里的圈指的是什么?为何每个人的圈都不一样呢?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看来,之所以每个人所走道路不同,是受价值观的指引,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价值与价值观。

探究新课

一. 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

1.物的价值

自主探究:《超市购物》,让学生自己说出之所以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然后教师通过展示各类食物不同的属性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归纳价值的含义。

生:思考后回答

师总: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是否任何事物都有价值?哲学上讲的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是一回事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给予总结)

2.人的价值:

教师展示课件:漫画:我有价值吗?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引起学生对自己价值的思考)

师问:到底什么是人的价值呢?

生:略

教师:课件打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比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何不同呢?

生:比较后回答

师总:物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而人在满足主体需要时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而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

3.价值评价

讨论:既然人的价值由贡献和索取两方面组成,那么,应该怎样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以索取来衡量,为什么?

生; 略

师总;课件打出 你不贡献,我不贡献,谁来贡献。

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

过渡:普通人的人生有无价值呢?

展示课件:《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试分析他们这样做值不值得?是什么在指引着他们这样去做呢?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让学生谈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从而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展示课件:①《李建华与歹徒》让学生评价,然后从学生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导向作用。

② 《今日话题》趁年轻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相干的事情,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体会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结论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办法。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引导人们形成错误的认识采取错误的办法。

教师展示课件:正反两则案例 《丛飞的事迹》 《胡某的陋行》让学生分析,从而体会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起的导向作用。

结论二: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会指引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而错误的价值观将会让你的人生误入歧途。

学以致用:展示课件 结合《超女选秀下的价值观》,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呢?这节课你收货到了什么呢?

课堂小结:价值观是我们人生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人生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衷心的希望大家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幸福的走完自己的一生。

板书设计

物的价值

一.价值 含义

人的价值

评价

含义

二.价值观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导向作用

2.人生道路的选择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赢在课堂》上的这可习题。

哲学教案篇3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哲学具有什么功能?

——哲学能启迪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能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2、为什么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一般的世界观人人都有,朴素的、自发的

理论化、系统化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决定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体现和影响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研究对象不同,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 具体科学

作为基??

(导入新课)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要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思维和存在,或以物质与意识作为代替,同时告诉学生,两个关系词——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可以互换的。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看法)

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

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开了,这时候无需告诉它们正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行分析,看哪种主义是科学的)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里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他们的回答是——这能吃的吗?

总结——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关于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

总结得出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举例说明问题,吃饭的时候吃什么菜,学习计划与学习的实际等等)

结合教材p10探究进行讲解

举例:11月31日请全班同学吃雪糕,吃完后再去肯德基大吃一顿,之后再到卡拉ok唱通宵——不切实际,因为11月并没有31日。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不同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哲学的不同发展方向。)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板书设计: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哲学教案篇4

●考点突破

1.全面理解意识概念

(1)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重要概念,理解意识概念对理解、掌握物质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2)理解意识概念应把握的要点:

①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不能产生意识。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③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电脑思维”并不是人脑所进行的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

④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看,意识虽由物质决定,依赖于物质,但并不完全消极被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⑤要辩证地看待意识:既要承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又要看到其形式的主观色彩。

(3)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表明意识具有依赖性,依赖于物质的产生和发展。但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具体表现在:

意识发展变化与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误区警示

1.电脑能够模拟人脑,电脑也能思维。

解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电脑思维”只是对人脑思维功能和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它同人类思维有本质的区别。第一,“电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第二,“电脑思维”没有自觉能动性,没有创造性,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人脑思维是人自觉进行的,有独特的创造性。第三,“电脑思维”的过程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脑思维的过程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第四,“电脑思维”

没有社会性,不会去探求模拟的社会意义;人脑智慧具有社会性,注重思维的社会效果。第五,“电脑思维”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可见,“电脑思维”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人的思维,思维、意识只是人脑的机能。

2.错误的意识和宗教观念是一回事

解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错误意识是指歪曲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即错误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相符合,不相一致。而宗教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反映,它对“某种原型”的反映是不真实的,不能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什么就意味着客观世界中有什么。可见,宗教观念是错误的意识,但错误的意识不一定是宗教观念。

●真题再现

例题 (20xx上海单科,14,2分)“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于主观世界

点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意识,意识都于客观世界,故选a。

●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首先,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就说明原有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规律,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其次,从客观事物的角度来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

第三,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今天或明天就会正确认识它。

第四,从人的认识能力来看,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随着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人的认识能力今天达不到的正确认识,将来会有一天能够达到。

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有差别的,主要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原因是:

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方面的原因是:立场不同(利益的立足点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

方法论要求: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仅仅承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还不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全面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既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承认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含义: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注意:从这一概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第二,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东西去直接改变,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的东西;第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在于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两种不同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③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我们既要反对否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要充分重视精神的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不搞精神万能论。

④意识的反作用再大也仅仅是反作用而非决定作用,因为它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的错误倾向:

根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要正确认识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

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量齐观,不能平行并列。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3.“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以上分析表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误区警示

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的

解析: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但物质可以独立存在。所以,可以说意识离不开物质,但不能说物质离不开意识,说物质和意识不可分是错误的。

●真题再现

例题1 (20xx全国Ⅱ)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①可以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点评:本题应选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是这种反作用中的积极的一面的反映,故①正确。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指意识的变化与客观实际的变化的不同步,也指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故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不符合材料。

例题2 (20xx全国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xx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点评:本题应选a。正确的决策即正确的意识,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意识指挥人们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的,故①正确。正确的意识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②正确。正确的决策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不是取决于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决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对规律正确认识和利用的结果,但不是创造规律,创造规律的说法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因此,③④错误。

哲学教案篇5

教学重点

(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

(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整体感知

1、本课地位

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逻辑结构

本课分为三节,共六个框题。

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 "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划清一个界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处理好一个关系 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这是在第一节回答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申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课时安排

本课共6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

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2、课外作业

本课拟开展两次课外活动。一次可与物理、化学或生物教师配合,利用实验活动或讲座加深学生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次可走访附近大型工程或企业,调查他们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业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