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色教案的加持,教学效率就很难得到提升,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肯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音乐童年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音乐童年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围绕话题进行谈话,会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感受,理解同伴的心情。
活动准备:
自制脸谱若干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今天,给小朋友上课,真开心!”
“你们看许老师脸上是什么表情?”(幼儿回答)
2、教师出示开心的脸谱
3、出示其余表情 “这些是什么表情呢?你还认识哪些表情呢?”
二、 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
1、“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里肯定也有过这些表情,对吗?”
“你们在出现这些表情的时候肯定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藏在那里。”
2、请2—3个幼儿讲述,教师引导幼儿讲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心里的想法等。
3、幼儿分组讲述,要求幼儿5人一组,没组选一个表情,轮流讲述跟这个表情有关的事情。
4、小组或个人交流自己讲述的故事。
三、画画自己的经历
1、刚才小朋友都只介绍了一个表情出现时发生的事情。你们还想把和其它表情有关的事情也讲出来给大家听吗?
2、幼儿每人选一个表情,并将和这个表情有关的事情画下来,然后在向同伴讲述。
3、幼儿做画,教师观察。引导幼儿完整的讲述事情。
音乐童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 灰黄)
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屏显)
灰黄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这个苦难分为两个方面: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板书:生活的苦难 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音乐童年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与即将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感受成长的快乐。
2.体会诗歌中经典的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与作者告别童年的依恋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营造的诗歌意境。
三、教学准备:
读钱万成诗集《温馨的世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留住童年》
2.简介作者,读了钱万成《温馨世界》谈谈感受。
二、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春天“会不老,而且能被珍藏?
(2)为什么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心情
4.感悟
“迷路的只是眼睛,清醒的总是脚板”
“如果前面示一片海,那就做一条乘风破浪的船”
5.指导背诵,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留住童年?
6.讨论交流
7.质疑
三、拓展延伸
运用联想和想象,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首小诗
(1)我想飞
(2)秋之落叶
(3)美
音乐童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比较品析,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2、体会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品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感受童年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前放《童年》)
同学们,听着轻松愉快《童年》的歌曲,看到你们一张张童真的脸,老师很是羡慕你们现在的无忧无虑。有一位诗人想挽住这如水的光阴,想留住这如花的童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钱万成的《留住童年》。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散读。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7页,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读两遍,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抽读,评价。
3、齐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感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留恋
三、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留恋童年的情感
1、你是从哪句诗读出了留恋之情?
摘下:留住
珍藏:珍重地收藏
2、从这句诗中,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但是我怎么看不出是对童年的留恋呢?你们是从这句诗的哪些词看出来诗人留恋的是童年?
预设:
树叶:童年中有意义的事,只要采撷一片,就能反映童年的美好。
不老的春天、常绿、永远永远:童年的美好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损,童年是一辈子值得珍藏的财富。
诗:人生的诗篇。
追问:
你觉得树叶指的是童年,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理解?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3、同学们已经读出来,诗人把童年比作“树叶”和“不老的春天”,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
抽读,朗读指导:语速慢,重读“不老的春天”。
4、我们如果要表达对童年的的留恋之情,我们可能会这样说:童年非常美好,我要永远把它留存在记忆中。人生会充满活力,直到永久永久。老师的表达和诗人表达哪个更美?为什么?
明确:
1)老师的话很直白,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语言更加优美。
追问: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xx比作xx,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留恋。
2)诗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说不到就算了)
小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魅力啊!
抽读,谁来读一读这一节诗?
评价: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诗人的留恋之情?有没有让人感受到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朗读指导:语速较慢,抒情地,重读 不老的春天
5、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这一节诗,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留恋之情?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改后的句子,“这”变“那”)老师改了一个字,你发现了吗?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在情感上更亲近,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看似平淡的一个字,其实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在朗读时要加以重读突出。
抽读2个,指导朗读:重读“这”。齐读。
那么我们一起…通过朗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感。
6、我们学完了第一节诗歌,谁来说说看,我们刚才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歌的语言美?
明确:
诗句很讲究押韵,会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读来琅琅上口,还讲究炼字,这就是所谓的“诗一般的语言”啊!
小结并齐读: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第一节,感受诗歌语言美,感受诗人的留恋之情。
四、师生总结方法,小组合作品读诗歌第二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让我们四人一组进行思维的碰撞,看看哪个小组最能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我们来一起看诗歌的第二节。
预设:
1)押韵
2)失落的往事是缤纷的花瓣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
追问:是什么样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你能结合具体地诗句说一说吗?
花瓣:美好。
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风是轻轻的,花瓣缓缓落下,轻而缓,画面很美。情感是留恋的。语速稍慢,抒情地。
缤纷:花瓣纷纷落下的形态,就像下文“风中飘来风中飘去”,不单指颜色,多而杂。
3)弥漫
你有没有觉得哪个词用得很精妙,富有诗情画意?
和香气匹配,同时也表明对生命的影响深远。
感受到什么情感?
感受到对生命永恒的意义。
明确(学生说):
将“失落的往事”比喻为“缤纷的花瓣”,一来说明事情多,二来说明事情美。成长伴随着收获和失落,伴随着甜蜜和苦涩。长大后,童年的回忆只有温馨和甜蜜,会灿烂一笑,即使是失落的,也是如此。
任岁月流转、世事变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2、我们一起读一读诗歌的第一、第二节,再次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独立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体会语言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1、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地欣赏诗歌第三、第四节,品一品诗歌的语言美。
预设:
1)押韵
2)比喻
“山”比作“困难”
“海”比作“困难”
“迷路的…,清醒的…”拟人 眼前暂时的困难终将被克服
“船”比作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将童年的无忧无虑化为勇敢和乐观,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3)在炼字方面有没有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原文和删减后的,对比朗读)你体会到了情感上的什么变化吗?
明确:
“也”看似平淡,却能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一种豪迈的气概。
除了“也”这个字,诗中还有哪些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确:
“只是”:对未来的迷茫是暂时的。
“总是”:困难最终总能克服。
“就”:豪迈的气概,面对困难要充满勇敢和乐观。
追问:
这仅仅是对童年的留恋吗?可以把题目改成“留住童年”吗?
明确:
诗人要留住的是勇气和果敢,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2、请(男女生对比读)读一读诗的第三、第四节,让我们感受诗人对未来人生之路的勇气和果敢。
评价,指导朗读:激昂一些,齐读。
3、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完整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感受诗人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钱万成的《留住童年》。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体会了诗歌的语言美,感受了诗人的情感。留住童年,留恋童年,我们珍藏了“一个不老的春天”;留住童年,更要留住童年的勇气和果敢,让我们乘上了一条“乘风破浪的船”,驶向了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1、请你在诗中找一句最优美的语言赏析并积累。
2、向家人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音乐童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听《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及“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聆听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
表演歌曲《摇啊摇》
第一课时
一、律动《两只小象》
感受三拍子
二、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教材分析: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
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及远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旋律常作跳进,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儿童们的天真神态跃然于歌声之中。副歌为两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哈哈”的旋律音调使笑声既生动真实而又不失其音乐性,在欢笑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进达到高音区形成了歌曲的高点,表现了孩子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1.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歌曲《我们多么幸福》的理解,要求学生看课本上的歌词。
2.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3.复听时,可以要求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4.请同学们谈谈对歌曲的感受,教师可适时提示:
(1)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像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
(2)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3)生活在21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以加强德育教育。
5、再次聆听“当你听到歌曲兴高采烈时用动作表示。”
三、表演《摇啊摇》
教材分析:歌曲《摇啊摇》
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第一乐句前两小节旋律相同,音调的起伏富有荡漾的小船或睡在摇篮中小宝宝的情境。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而把喜悦的心情释放出来。第二乐句在前句和后句中曲调和节奏运用了宽与紧缩的变化,展现了宝宝和外婆之间的亲热情景。歌曲的末句采用了换尾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旋律趋于平静,表现了宝宝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三拍子。
2.老师范唱,学生律动体验六拍子
3.边看书上的插图,边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情景。
4.听琴默唱
5.讲解三拍子和六拍子相同与不同。
6.轻声读歌词(接龙)
7.轻声接龙唱
8.指名演唱
9.处理歌唱
10.4小节一句跟琴模唱曲调,要求唱得连贯流畅,像小船在河中匀速前进。
11.完整唱好这支童谣。边唱边用动作表现(即兴表演)。
四、课后小结:
学生能流畅的把歌曲演唱,体验六拍子的规律。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生歌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
五、指教老师:黄蕾
音乐童年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歌曲:《童年的摇篮曲》(第一声部)
歌曲:《童年的摇篮曲》(第二声部)(机动)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童年的摇篮曲》,感受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体会童年校园多姿多彩美好的生活,建立憧憬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2、在学习歌曲过程中认识低音sol、la在五线谱的音位,学会歌曲《童年的摇篮曲》演唱(第一声部)。
3、在感知体验、聆听、模仿、游戏、自学、听唱结合、师生合作等音乐活动中学会歌曲《童年的摇篮曲》的演唱(第一声部)。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童年的摇篮曲》(第一声部),感受歌曲情绪、体验歌曲意境。
教学难点
能唱准歌曲附点节奏、一字多音、认识低音sol、la在五线谱的音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歌曲学习:
?童年的摇篮曲》
(一)、导入部分
1、初听歌曲范唱(提问:歌曲情绪?拍号)
2、介绍歌曲背景与歌名
3、学习引子部分(第一乐句)
(1)视唱歌曲旋律
(2)用lu哼鸣演唱旋律
(3)引导学生表达歌曲引子部分的情绪(怀念)
(二)、学习旋律
1、教师出示歌谱并示范演唱五线谱(提问:几个乐句?)
2、学习第三乐句
3、师生合作演唱歌谱(五线谱)
4、完整用lu哼唱旋律
(三)、歌词学习
1、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初步学唱第一声部歌词
3、教师指导学生纠正易错环节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处理(^***乐句)
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尝试处理歌曲
6、根据师生共同设计的情感处理,有感情的完整演唱
(四)、低声部学习(机动)
1、出示合唱部分旋律
2、学唱低声部旋律
3、演唱低声部的歌词
4、合作演唱合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