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肯定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桂林山水教案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1
一、概述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课。学时为两课时。
本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先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然后,把桂林山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积
⑵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多媒体课件,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本课的学习者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了解,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简单的写作手法,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对阅读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3、学生开始学习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层次清晰,讲授时主要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资源,借助大量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欣赏美景,品读课文,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文中之意的目的,从而完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电教室
资源准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处很著名的自然景观,你知道在哪里吗?(出示中国地图课件)广西“桂林”,是啊!桂林的自然风光很美,你们想去看看吗?“想”好!那就一起来欣赏桂林的自然风光吧!(出示课件)
2、刚才看了图片,谁来说一说桂林最美的是什么?是“山和水”。是啊!桂林的山水是很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陈淼写的《桂林山水》,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时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文后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水的印象。
1、自读。
2、交流
随机板书:
甲天下
水
山
画中游
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三)、图文并茂,赏析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对“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理解。
(2)、小结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刚才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知道了文章主要是围绕山和水来写的。那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
a按要求自由读第2自然段。(要求:a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b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c找出体现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句子。)
b汇报学习情况。
●说一说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相机板书:静清绿
●(出示小黑板)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让学生体会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的表达方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感叹概括)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哪是一块翡翠。(具体描写)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出示课件)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几个“啊”的读音。(真静啊(ā)!真清啊(ā)!真绿啊(yà)!)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4)、引导学生观察“漓江的……漓江的……漓江的……”这个句式的特点和认识排比的修辞手法。指导分号的用法和书写。
(5)、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是采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及赞美之情。”
(6)、分组读:一组读感叹句概括的,另一组读具体描述的。
(7)、:体会特点,感悟写法,感情朗读,想象仿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方案3篇
2、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结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3)、学生自学,教师个别指导。
3、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出示课件)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请看第4自然段是怎样写的。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的重点词、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为什么用“单引号”
(3)、再读第四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四)、总结写法,感悟作者情感。
1、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随同作者欣赏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我们就像是进入了画卷,进入了仙境。)
2、说说你对课题中“甲天下”的理解。
3、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桂林山水。)
(五)、拓展延伸。
自由读课后“阅读材料”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六)、总结全文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似”“卷”能正确读写“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段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2、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请同学说)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你们谁到过桂林?你们觉得桂林怎样?没去过桂林的同学们借助课文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范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1、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的内容。
2、学生自学。
3、交流: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4、小结: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
四、讲读课文第一节。
1、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甲天下;引导学生理解“甲”的意思。
2、出示图画,让学生观察图象并说说。
3、生交流。
4、引导学生辨析理解“观赏”和“欣赏”。
五、讲读课文第二节
1、师提出要求:先看图,再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漓江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来并画上_____。2、学生自学。3、全班交流。4、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5、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字、词、句训练。
①师:谁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②师:如果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③师: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再让学生念课文中的这句话,师指导读。
④师:光感叹能把漓江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别人吗?(不能)那课文是怎么写的?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齐读。
⑤启发想象,体会“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情景。
6、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出示三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吧,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漓江的水又很绿,像无瑕的翡翠。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结合回答,教给学生排比句的知识。
7、指导学生体会衬托的写法。①师: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②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③再让学生读“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
8、小结。
六、作业: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把这个句子说成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讲读第三节。
1、师:提出要求:同学们先看看图,再读课文,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画出,不懂的要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
3、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通过图画、简笔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态万千、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4、让学生再读课文,要求用上一堂课学习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课文。
5、全班交流,师启发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6、齐读课文第三节。
7、师小结:这节写桂林的山奇、秀、险,说明桂林的山……(生说)
三、讲读: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交流: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3、结合学生回答:指导理解“画卷”“舟行碧波,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4、再齐读课文。
四、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再指名朗读全文。
五、总结性训练。
1、假如我们现在来到桂林,看到这儿山清水秀,我们说一句什么话?
2、这时你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
3、你能说几个形容祖国山河美的词语吗?你能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吗?改成感叹句会吗?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六、作业:
1、找出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用排比的句式来描绘家乡的一处风景。
板书:总述:桂林山水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组词和听写,并能正确读写“无瑕、兀立、嶙峋、波澜壮阔、峰峦雄伟、连绵不断”等词语。
2.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掌握引用、对比、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2.能够模仿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之美,学会用写景手法描写景色。
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语言特点,掌握排比、比喻等写景手法。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
(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3.引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
(3)桂林的山
(4)桂林的山水
4.攻克生字词:
请学生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分段研读: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奇、险、??
对比、比喻、排比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房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6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5
一、导入
课文,学习首节。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去桂林游览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近桂林的山,走近桂林的水,相信游完后,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二、初步感知桂林的山水。
先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演示:“配乐欣赏”。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加深对山水特点的理解。
一)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1、介绍漓江: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静、清、绿)]
学生齐读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2、静。
1)请同学们来看插图:看,漓江的水是那么静,水面上几乎没有一丝波纹,简直就像是......,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一下漓江水的静?
演示:“桂林的水”。(点击略缩图可放大)让同学们体会漓江不的静。(漓江的水多静啊,像不像一面镜子?山的影子是那么清晰地投在水中。)
2)朗读指导:漓江的水多静啊,你能把有关句子读一读吗?朗读指导。(注意“真静啊”,作者发自内心的由衷的赞叹)
3)在多次指名读后齐背。
3、清。
1)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书上只有概括的.文字介绍,同学们肯定觉得不够形象!想知道漓江的水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吗?
2)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在课件中把鼠标放在两幅图片的中间,会出现详细的说明文字。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3)看了图片,同学们对漓江水的“清”有了很直观的感受,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具体的数字吧?
演示“对比图”: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漓江的水整整比黄河的水清了1000倍,漓江真可谓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景色如画。
4)朗读指导:漓江的水清不清?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来表现呢?
5)齐背。
4、绿。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半边渡”(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中,还有其它的图片,教师可根据需要展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5、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这是几个句子?一个还是三个?
简要说明本自然节首尾两句,齐读全段。
6、本节小结,演示:连续欣赏。(在课件“桂林的水”部分点击画面中间的动画。)
四、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奇、秀、险)]
2、奇。
1)齐读“奇”一句。
演示“桂林的山”:“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欣赏这些图片时,把鼠标放在图片的中间部分,会有说明文字出现,如不想让学生看到,请不要把鼠标放在中间)
语言补充: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孙悟空吃仙桃等等。(需要有关这些山的文字说明,请到我的专辑中下载)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2)指导朗读。
2、结合七幅图片,让学生理解山之“秀、险”。
3、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五、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再次演示:“配乐欣赏”:看看你有没有在“画中游”的感觉。
六、《桂林山水歌》
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下面老师要为你们介绍一首诗《桂林山水歌》,这是诗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
演示:“桂林山水歌”,结合学生特点运用灵活的手段,让学生通过读感受诗中桂林山水的美。
七、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你游过桂林吗?你游过什么地方?(让学生畅所欲言,赞美祖国美丽的山河)
桂林美景83千米,一幅多么宏伟的连绵的画卷啊,可这83千米,在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它又是那么微不足道,我的祖国美丽的山河又岂止在于桂林山水,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美丽山河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国是多美丽,我们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而感到自豪。
3、欣赏“带”字:最后老师请你们来欣赏桂林最精彩,最奇特的一道风景线。
演示:“鉴山楼石刻”
让学生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充分讨论,找学生代表来回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学生回答,总结结束全课。
桂林山水教案模板篇6
一、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基础知识: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3.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句。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述法、“教——扶——放”相结合等方法。
2.学法:“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方式和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
五、教学辅助手段电脑课件
学习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者的感受和我们一样不一样呢?他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什么句式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边读边想象,在你脑海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十二分钟
体会对比描写的特点。
问:第一句话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水?重点写哪个地方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水呢?(读第一句话)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与大海和西湖水的比较,强调漓江水的独特美)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问:漓江水的独特美体现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第二句话)总结:作者抓住漓江水的特点,具体描写静清绿。学生回答(静、清、绿)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习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方法,以及学习排比句。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同学们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用原句比较:
1.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2.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回答:
1.不具体,使人对漓江水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感觉不到漓江水的具体美。
2.感情不强烈,原句运用感叹句,语气强烈,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3.读起来感觉乱,不如原句的排比句读起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再次突出了漓江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静)
六、教学步骤与教学活动设计(见下表)
教学步骤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导入新课用谈话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放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你们去旅游过吗?都去过什么地方?你们去过桂林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桂林山水的。 学生回答问题。二分钟
学习第一自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概括能力。齐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谁、在哪里、做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什么意思?学生回答问题。二分钟
体会文章内容,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所起到的总领全文的作用。本段一共两个句子,写作者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山水,既是受桂林山水的吸引,又是想验证“甲天下”,因此,“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在全文起着总领的作用。那桂林的山水到底有没有“甲天下”这样美?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吧。(放录像)看完录像请学生谈桂林山水给自己的最深的感受。 学生看录像,然后说自己的感受。(美丽、秀美)四分钟
学习第三自然段 培养学生的的自学能力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比较和第二段写法有什么相同,归纳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学生回答问题。十二分钟
通过读,引导学生学语言,体会感情。我们再来回味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放幻灯片)边看录像边读课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体会文中的感情。学生看幻灯读句子。
学习第四自然段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问:“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分别指什么样的山和水?为什么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在这一段中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一句话。 学生回答问题。四分钟
理解重点句含义。出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齐读。
1.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保存话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进一步深化感情,总结学法。这篇文章不仅描写了桂林山水的奇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同时又使我们从中学会了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描述的写作方法,大家可以以此为例,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景物写成作文。学生做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