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

时间:2023-04-05 作者:Kris 备课教案

教案是老师为了更有力把握知识点预先起草的书面表达,制定教案对于很多教育工作者来说都不是难事,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5篇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导入:

1、师出示雷锋照片及主席书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介绍雷锋事迹。

2、交流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

3、师:那么同学们,你对雷锋叔叔有什么印象? 指名讲

4、今天这节课,咱们共同学习第6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师板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章写了关于雷锋叔叔的哪些事?并画出本课的生字。生自由读

2、学习生字词。

出示:

路过这里泥泞脚窝年迈荆棘

曾经花瓣晶莹四处寻觅需要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出示单个生字

师:老师把熟字去掉,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

4、用所认生字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认为给够把课文读流利的同学可以读给其他同学或老师听。指名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

师:请你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怎样用,比一比谁的记法最巧。

分组交流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

(1)出示迈、迷、迹:读读这些字,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异同?

a笔顺:先写走之内的部分,再写走之。

b走之的左下的撇捺交叉处要相连,不是交叉。

(2)出示雷、需:

a第一笔横要短;

b秃宝盖要宽,横钩不能写成横折钩;

c四点分布要均匀。

冒:上边曰要宽些,下边目要窄些。

4学生临摹。

5、全班展示,交流评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课文读三次。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借助地图,说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领土组成特点(跨东西半球、亚欧两洲)和首都(莫斯科)。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归纳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和各地区气候差异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三)运用统计资料,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明该国开发西伯利亚的情况。

(四)收集资料,说明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共分6个小标题。“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广大”、“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丰富的资源”、“改革中的经济”、“西伯利亚的开发”,分别介绍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特点、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区域开发方面的情况。

本节教材第一个标题为国家概况的介绍;第二、三、四个标题内容分别叙述和说明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的三个重要方面:“平原广大”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为理解俄罗斯农产品和主要农业区分布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资源”为理解俄罗斯的经济特点和开发西伯利亚作了说明;第五、六个标题内容阐述俄罗斯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中了解俄罗斯的工业、农业城市、港口分布特点及亚洲西伯利亚的开发情况。本节教材的编排结构是:

本节教材图表系统提供3幅地图:①图3-22,说明俄罗斯周围海洋,亚洲与欧洲部分比较,地形区分布及特点,河流与城市。②图3-24,说明俄罗斯地势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东高西低、平原广大”是其地形主要特征。③图3-26,说明俄罗斯主要矿种及产地,特别是石油、黄金、煤、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图淡化了矿产地的识记,强调矿产种类及其与工业基地分布的关系。

2幅景观图:一为反映宗教和建筑特色的大教堂,一为贝加尔湖及湖畔的亚寒带针叶林景观。

2张统计表:①上扬斯克和莫斯科气候资料分别表明俄罗斯东部西伯利亚受北极地区寒冷气流影响,是北半球的寒极之一,降水较少;而西部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气候较温凉,降水较均匀,是温和的大陆性气候。②俄罗斯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差异对比则要求学生通过对比掌握其差异性,也暗示了开发西伯利亚的必要性。补充阅读材料提供了俄罗斯民族方面的概况,为学生收集此方面的资料作了示例。

本节教材还说明了俄罗斯几个方面的世界之最:①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②俄罗斯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大的国家;③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世界上淡水量最多的湖泊;4.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经济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俄罗斯地形图

教学提纲(板书)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位置:跨亚、欧两大洲和东、西半球

2、面积:1708万平方千米

二、平原广大

地势东高西低,平原占 70%

三、温凉的气候

大陆性气候明显,东、西部差异大

四、丰富的资源

1.淡水资源(贝加尔湖)

2.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

3.矿产资源(石油、黄金、有色金属)

五、改革中的经济

1.工业

工业区:欧洲部分、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

工业中心: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

2.农业

农业区分布于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

3.城市和港口

首都莫斯科

六、西伯利亚的开发

[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

引导学生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从中引出俄罗斯

一、面积最大的国家

1、提问: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面积究竟有多大?

2、展示“俄罗斯地形图”,指出亚、欧两洲的洲界线,得出结论:俄罗斯地跨亚、欧两洲,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

3、引导学生回忆东、西半球分界线(160°e),并和学生一起找出东经160,得出俄罗斯的另一位置特征:地跨东西半球。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熟悉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特征

4、读图3-22,完成活动1、2题及p77活动2

5、一学生朗读p77材料,了解俄罗斯的民族、语言、宗教

二、平原广大

1.读图3-22,完成活动第3题

2.找出上述四大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⑤乌拉尔山、乌拉尔河,⑥叶尼塞河,⑦勒拿河。

3.叶尼塞河以西均为平原,以东为高原山地,平原面积占俄罗斯领土的70%。归纳得出地形特点:平原广大。

4.读图3-24,引导学生归纳俄罗斯的地势特征,很容易看出其地势特点:东高西低。

5、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伏尔加河的位置,注意其流向,注入海洋,在欧洲的地位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33俄罗斯气候分布图,思考:俄罗斯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哪种?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引出气候类型的学习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俄罗斯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有什么特征?

3、小结:由于俄罗斯疆域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所以气候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同时也使东西部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异。

4、引导学生分析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资料,归纳二地的气候特征差异,并设问: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上扬斯克的降水比莫斯科的少?气温比莫斯科的低?

(过渡)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那么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

四、丰富的资源

1、学生看书思考:俄罗斯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

2、设问:俄罗斯为什么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呢?教师可从气候特点、地形分布及历史开发等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出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图。

3、出示“俄罗斯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主要矿种及矿产地,而后说明俄罗斯石油、黄金产量的世界排名及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过渡)俄罗斯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资源条件。

四、改革中的经济

工业方面

1.通过图3-26和各种资源储量、开采量等资料,学生推断俄罗斯的主要工业部门应该是哪些?而后结合教材p79验证

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53“俄罗斯工业分布图”,指出俄罗斯的三大工业区并强调俄罗斯的工业主要集在欧洲部分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各工业区的工业中心城市并在地图上填注。并设问:这三大工业区能形成主要的工业区的共同因素是什么?(附近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而后进一步从资源条件分析俄罗斯各工业区的工业部门

农业方面

1、回忆俄罗斯气候特征和纬度位置特征,思考: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利吗?你认为制约俄罗斯农业分布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气温因素,俄罗斯的农业一般分布在纬度相对较低、气候较为温和的地区

3、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俄罗斯主要农业区东欧平原、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并对照图例说出俄罗斯的农产品种类,并进一步强调:俄罗斯的农作物一般都是喜温凉的农作物,这与当地的气候特征是相适应的。

城市与港口方面

根据地图找出首都莫斯科的位置,由教师小结其城市职能。根据地图,让学生围绕俄罗斯疆界找出其进出海洋的港口城市,再由教师加以具体说明东部、北部、西部的主要海港。

(过渡)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俄罗斯的人口和经济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而面积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却开发不够

西伯利亚的开发

①小结已学习俄罗斯的知识,填表对比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②对此表格知识加以对比研究,让学生认识到俄罗斯经济的地区分布与其自然、人文因素分布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地关系在空间上存在矛盾。③具体指导西伯利亚的开发项目,如: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炭基地和新西伯利亚高科技园区等。

本节重点图表指导:

①图3-22:指导学生在图上了解俄罗斯地理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领土组成(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首都莫斯科;俄罗斯是欧洲国家的主要原因:欧洲部分集中全国四分之三的人口,历史上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主要工业和首都也位于欧洲部分;俄罗斯的四大地形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主要河流及分布:欧洲部分的伏尔加河和顿河、亚洲部分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俄罗斯的主要城市及分布。

②图3-24:指导学生在剖面图上相应位置标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或者由学生依据图3—22画出沿60°n线的剖面图,然后观察、分析其“东高西低、平原广大”的地势地形特点,再归纳这一特点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③图3-26:先指导学生找图例,了解俄罗斯有哪些矿产;再根据教材讲述其矿产储量和开采量,也可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对俄罗斯矿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铁路线、河流、城市对矿产地进行相对定位,并为其工业分布作铺垫。

④“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地区差异”表: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用复习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根据所填内容对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进行评价。下述答案仅供参考:

亚洲部分 欧洲部分

地形特征 高原、山地为主 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特征 寒冷干燥 温凉湿润,降水略多

主要工业基地 乌拉尔、新西伯利亚 莫斯科,圣彼德堡

主要港口 海参崴 圣彼德堡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并能理解运用。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4.体会问句的不同用法,并能找出反问、设问句子。

【重点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2.教具

⑴生词写在小黑板上

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部分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

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

持之以恒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有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读课后第二题中词语,并用横线标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二、抓“滴水穿石”课题,了解现象得出启示。

1.师:我们来看“滴水穿石”,它也可以叫做“水滴石穿”,从字面上来说就是——(生说)师追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石头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渺小,怎么能穿透石块呢?)师:其实,在自然界里,真真实实有着“滴水穿石”的现象,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2.师:看,这就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一景,它被称为太极洞内的—大——奇观。奇就奇在——它是被水滴滴出来的。师:要滴穿坚硬的石块,该要有多大的力量啊。可是,水滴的力量有多大?(微不足道)

3.师: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书箭头)却滴穿了坚硬无比的石块,那是什么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节,找找句子,圈圈关键的词语。(生读句子“原来在石块的上方……一大奇观。”出示句子)我们来归纳一下,水滴滴穿石块必须具备的条件:

(1)水滴要“接连不断”地滴落。

(2)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3)时间长: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师:甚至——)

4.师:谁来读。

5.师:这里还有两个成语,也是说水滴长时间的滴落在同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把词语放进课文里,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感想?

6.请同学们看,课文中这段话前面有这样一个问句。它的答案在哪里?(这样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回答的问句,我们就叫它——设问)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起好奇,更加强调了小洞形成的原因。)我们一起来读。

7.从“滴水穿石”的现象上,你想到了什么?这也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找找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最后一节: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启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要懂一个道理,不仅要入眼.入耳,还要入心。刚才同学们从现象中获得感悟得到启示,这叫“入眼”,把感悟启示说出来读出来,这叫“入耳”,那么是不是入心了呢?所以,我们还要深入地去体会体会课文的第2、3、4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8.读第二节。师点击后一句。这个问句的答案在哪里?(就在句子里,它可以用称述的话来说就是——(课件)这样的问句就叫——反问。

师:一样的意思,比一比,你说的和书上的'这句,哪个好?

9.师:像水滴那样,就是怎样呢?(师拿词卡“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是不是这样呢?作者给我们列举了三个伟人的故事,分别是——请同学们静心地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找一找,在这三位伟人的身上,哪些地方闪现着滴水穿石的什么精神?

挑一个你最有感受的故事,同桌小声地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10.“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

(1)从小立志——目标专一。(师:板书“立志”。点击,李时珍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于是,二十七年,他就认定这个目标,坚持不懈。这真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啊)

(2)翻山越岭。(师读着这个词,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编写《本草纲目》的艰苦历程中,遇到得困难还有更多,但是,李时珍都——克服过来。走遍了.访名医.尝草药,期间仅仅是艰辛吗?还有危险。可是,为了能够编写出一部准确详尽的医药学书,李时珍放弃了吗?退缩了吗?)

(3)二十几年——确切的说是二十七年。(师:从着手编写到定稿完成,李时珍也由一个30多岁的青年,成了60多岁的老人啊。)但,这二十七年,李时珍始终专注地做着一件事情——编写《本草纲目》(教师板书:《本草纲目》本草是医药专著的名称,纲目是分类的等级。纲下面是目。让我们来看看这本《本草纲目》。(出示ppt)

(4)谁来读李时珍的故事。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李时珍身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那股劲。(评价:读得真好,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力量。坚韧。)

11.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呢?

(1)迷恋——(师:板书。迷恋——是极度爱好,不能割舍。)遇到困难也好,甚至是遭遇危险也无法割舍。你知道怎样的故事?师:你觉得爱迪生这种对电学实验研究的迷恋,和滴水穿石精神中的什么一样啊?(目标专一)从课文中哪个词,也能说明爱迪生迷恋的程度。(花了一生的时间)

(2)毕生——一生。

(3)孜孜不倦——勤勉而不知疲倦。你们知道爱迪生一天要工作多久吗?(20多个小时,有一次竟然36个小时未曾休息啊。)

(4)你还读到了什么?竟——不容易。不可想象。千项发明啊。(师:有人算过,爱迪生平均每15天有一项发明。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他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谁来读,注意读好我们找到的这些词语。

12.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老人的故事呢?哪里和滴水穿石有着共同之处?

(1)自勉。(师:板书自勉。看老师写勉,心里数笔画。9画。自勉就是——自己勉励自己。自勉什么?“不教一日闲过”

(2)坚持不懈(贴词卡)

(3)炉火纯青——意思是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他的写意花鸟画。注意到了吗,最后一幅是他多大年纪时的作品?93岁。老师告诉大家,九十多岁之后,齐白石老先生还创作了6百多幅珍贵的作品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白石老人的故事。

13.出示“你看,古今中外……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谁来读这个句子)

师:读了前面三则故事,你认为这里的“滴穿”和“顽石”分别指什么?

14.你还能举些你了解的也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物故事吗?

(评价: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感受也很丰富,不过,我们还要学会像课文中列举三位伟人的事例那样,语言既简练,又准确生动,具有说服力。课后,请同学们在省略号里做文章,填写一两个故事。)

15.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出示第五节。

师:同学们看,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正好是一对——反义词。中间,用了“而不”来连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课文中还有一处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比较?

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师:你从中得出了什么的结论,有什么想法?(生用自己的话说)

让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填空)

三、总结。

课前,有很多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理想,现在,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试着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无论现在看起来有多么遥远,相信只要用“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定会一步一步接近我们美好的理想。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上练习。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目标专??

爱迪生

实现理想

齐白石

持之以恒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4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

(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城南旧事(节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

(二)词语解释

(三)林海音介绍

(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简析课文:

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

宋妈的故事,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

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

(二)讲析课文

(三)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

1.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

2.引导学生全面地欣赏电影,不要只是单一地欣赏情节。

鸟的教案设计优秀教案篇5

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