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教案才能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每一位学生,最简单的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就是写份适合自己的教案,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基本对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基本对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 “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是怎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吗?
(2)学生独立操作验证。
方法1、涂、折、画的方法
方法2、计算的方法。
方法3:商不变的性质。
(3)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基本对杀教案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
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复习题,师:第一题你这样做根据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题呢?
3.导入课题: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研究。(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
(1)学生填表(2)提问: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师:你觉得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0除外你怎样理解得?
2.教学例4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我们以前学过最简分数,想一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是互质数,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2:18 (2) (3)1.8: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
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
(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0.09
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
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
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填完整
2.做练习十三第5-8题。
3.补充练习
选择
1.1千米∶20千米=( )
(1)1∶20 (2)1000∶20 (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
(1)20∶21 (2)21∶20 (3)7∶10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基本对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较好的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二、新授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画了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表示三块展板,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再分别去其中的1份、2份和4份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画的图)。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涂色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
生2:我们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取了三根同样长的纸条,通过对折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分别涂色表示(展示学生的折纸情况)。通过折纸我们组也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验证)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现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认真讨论)
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 自主练习 巩固提高
课本第80页1、2、3、题。
其中,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涂色和比较,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直观感受。
第2题二生爬黑板板演,第3、4 题学生自做。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
一生小结,他生补充,教师评判。
基本对杀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5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能在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温故迁移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3.想一想:分数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4.猜一猜: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中是否具有类似的规律?
二、设疑激趣,探究新知
(一)故事激趣,引出分数。
说出自己从故事中听到的分数。
(二)小组合作,直观感知。
1.折一折: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分别用对折的方法平均分成2份、4份、8份。
2.画一画:画出折痕所在的直线。
3.涂一涂:
(1)给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2)给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
(3)给平均分成8份的正方形纸的其中的4份涂上颜色。
4.比一比:比较3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的大小。
5.议一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分数的大小却相等。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3.启发点拨。
通过从左往右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那么,从右往左看呢?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结: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5.启发思考:这里的“相同的数”可以是任何数吗?(补充板书:0除外),你能举例说明吗?
(三)独立尝试,运用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例2。
2.反馈交流,订正点拨。
3.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达标检测,内化提升(见《达标测试题》)
四、总结收获,评价激励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哪些表现比较满意?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1: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例2:
基本对杀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例1、例2、
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这节课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
2、出示例1图。
你能看图写出哪些分数?你是怎样想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这四个分数,为什么分母不同呢?前两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
(2)你其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三个分数相等的?
(3)演示验证。
2、教学例2。
(1)取出正方形纸,先对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它的1/2。学生操作活动。
(2)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1/2相等的其它分数吗?学生操作活动。交流汇报。对折后,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有多少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板书)
(3)得到的这些分数与1/2相等吗?能不能再写一些与1/2相等的数?
(4)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观察、思考,试着完成填空。在小组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6)为什么要“0”除外呢?
(7)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学生尝试完成。
(8)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你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在小组中说一说。
3、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涂色表示已知分数,再在右图中涂出相等部分。说说怎么想的?
(2)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想法。5到15乘了几?1怎么办?先看哪个数?(分子9)9到1除以几?分母18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表示多少份?涂色表示。涂色部分还表示几分之几?
2、完成第2题。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四、课题总结
今天有了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时候可能会用到它?
基本对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识记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的概念。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明确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能力方面:通过对价值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对使用价值的和价值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觉悟方面:增强商品质量意识,认识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对人民群众的危害性。
教学重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教学难点:
商品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
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按照由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规律,设疑引思,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商品,什么是商品经济。我先来复习一下。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很牢固的。那同学们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讲的那个小故事吗?甲部落的首领偶然的和乙部落首领相遇,偶然的他们两个就用一头牛和300斤大米进行了交换,这个时候商品产生了。那我们的故事还没讲完。我想问大家两个问题:一个他们为什么要交换呢?二是他们为什么能够交换呢?好,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一下商品的基本属性。
[讲授新课]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师]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不是供商品的所有者使用的,而是要通过交换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一件劳动产品要想实现交换,它首先就必须得有用,得能够满足别人的某种需要。没有用处的东西,是不能够用于交换的。所以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一个基本属性,对于这个属性我要强调几点:
第一、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板书〉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去交换商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商品对自己是否有用。没有用的东西,是不会有人去交换的。所以商品要想实现交换就必须得有用——即有使用价值。
第二、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比如说:煤能够满足人们取暖、做饭的需要,而蔬菜可以满足人们吃饭的需要┈┈煤、蔬菜是不同的商品,那么他们满足的也是人们不同的需求,即它们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
第三、同一种商品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手机,这样一种商品,具有很多的功能,接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上网、娱乐、摄相、甚至有的手机还可以看电视。同样是一种商品,它就可以满足人们许多不同的需求,即手机这一种商品就有很多不同的使用价值。
到此,我们就应该能够回答我们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了:商品为什么需要交换呢?
[生]因为甲部落的牛和乙部落的大米都有使用价值,但是牛和大米的使用价值不同,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所以甲乙需要交换。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回答喝彩。
牛和大米满足的是两个不同部落的人的不同的需求,原由是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造成的。为什么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呢?这是由这两种商品自身的物质构成和其化学成分决定的,而这些都属于物质自身的自然的属性。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师]下面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商品有使用价值,那其他的劳动产品,其他的物品有没有使用价值?请举例说。
[生]有,比如说阳光、空气,比如说自产自消的粮食。这些都不是商品,但他们也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也都有使用价值。
[师]对,这也就是说,使用价值的属性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但必须要有。即使用价值是商品必有非特有的属性。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甲的牛为什么要和乙的大米相交换了。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1头牛能够和300斤大米相交换呢?如果我们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次交换,就是1头牛=300斤大米。它们相等肯定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到底那些“共同的东西”使它们相等了呢?
[生]好象很难找出它们相同的东西,从两件商品的量上看,数量不等、重量不等、体积也不等。
[师]是不是它们的使用价值相同呢?显然不是,如果使用价值相同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交换了。到底是什么相等呢?
咱们来细细的分析一下:
我们知道这两件都是商品,这是相同点。是商品就一定是劳动产品,一定会耗费人类的劳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考虑他们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不同的量,那这两件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共同的属性——劳动产品。那么它们被生产出来时所耗费的人类的劳动就是可以比较,是相等的。但是,我们知道劳动和劳动是不一样的,养牛和生产大米的劳动,从具体的劳动形式上看是不能比较的。如果我们再抽去具体的劳动形式就只剩下“劳动”了,这种劳动不是具体的某种劳动,而是没有差别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也就是说,不管是养牛还是生产大米,虽然具体的劳动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生产的过程中都要耗费一定的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在这一点上它们的劳动是没有差别的。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刚才我们所讲的回答一下我们的第二个问题呢?
[生]1头牛能够和300斤大米相交换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人类所耗费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相等的。
[师]对,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相等。之所以它们能够相交换,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东西”。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说:我生产了一支圆珠笔,你们生产了一台电脑,我想用我的圆珠笔换你们生产的电脑,你们愿意和我交换吗?
[生]不愿意。
[师]为什么啊?
[生]不划算。
[师]是啊,为什么感觉不划算呢?不正是因为,生产圆珠笔和生产电脑所耗费的劳动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劳动就是那个无差别的劳动,即它们的价值不相等。
[师]我们可以看出商品交换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这个商品的基本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师]是不是所有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呢?比如说,自家园子里种的自己吃的蔬菜,它们有价值吗?
[生]有,有食用价值。
[师]可是“食用价值”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要注意区分平时我们所说的“价值”和经济学上所说的“价值”之间的区别。
尽管自己种的蔬菜有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有人类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这些产品没有用于交换。自己消费的时候也就不会考虑其中到底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当它用于交换的时候,才去考虑它的价值的大小。可见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是商品的本质的属性。
即:是商品就一定有价值,有价值也一定是商品。
[师]商品的价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一下我手中的圆珠笔,哪位同学能够看出它的价值有多大呢?它里边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呢?它的价值从商品自身我们是看不出来的。那么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比如:1头牛和300斤大米相交换是由于价值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1头牛=300斤大米。等式两端的商品在交换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等号右边的商品是等号左边的商品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它们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这就是我们下边要讲的另一个问题: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成正比例的关系。
[师]经过上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的属性,也叫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概括的说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①作为商品,它的价值是离不开使用价值的,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实现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用于交换,不能用于交换就不是商品,不是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②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一件东西如果没有价值就肯定不是商品,即使它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对立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够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生产者想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消费者如果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要支付商品的价值。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即商品的二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学完这一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判断商品的方法。本课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做一些练习,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更好理解和巩固。
[课堂巩固]
判断:
1.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正确)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有价值(错)
3.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错)
4.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正确)
[板书设计]
使用价值:含义
(自然的属性,必有非特有的属性)
对立
商品的基本属性 关系
统??
价值 含义
(本质、社会属性)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作者:宁伟
工作单位:河北安新中学
联系电话:03125321433
13703283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