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日教案8篇

时间:2023-03-27 作者:Lonesome 备课教案

经过多年的工作经历,教师制定教案的能力一定都有所加强,作为教师,我们在上课之前都是要提前写好教案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日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日教案8篇

科学日教案篇1

设计意图: 在一次分享活动中看过动画片《名侦探柯南》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经常会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扮演警察和小偷的角色游戏,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针对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材料的探索与尝试,采取指纹,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体验观察发现的快乐。

3、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托盘(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水彩笔、颜料,生粉、玻璃、黑粉,纸杯子若干、布块)、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出指纹 入场:(事先让幼儿的手指涂上一层粉末或颜料)今天我会和你们玩个有趣的游戏,首先请你们先帮我把东西摆好(例如玩具、椅子,让幼儿在搬的过程中留下指纹。)

1、(播放警铃)这是怎么回事?出了什么事?我们一看。(带领小朋友坐好。)

2、播放课件(侦探柯南)

(二)观察指纹:

1、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原来我们的指纹有这么大的作用,还能帮警察叔叔破案,我们碰过的东西会留下我们的指纹,小朋友,想一想,刚刚我们在搬东西的时候有没有留下我们的指纹呢?我这里有一些工具(放大镜)你可以用这些工具你观察你刚刚搬过的东西,看看上面有没有指纹?

2、教师:

你们都很聪明,都发现了很多地方都有指纹,因为刚刚我们的手上都颜料和粉末,所以我们都能清楚看到拿过的东西有指纹,但是你手上如果是干净的,那能不能看到我们的指纹?

(引出小实验:一张白纸,在上面按个手印,再撒些黑粉,均匀抖动,就会出现指纹)现在请小朋友去看看,用什么办法能在手是不涂东西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指纹。介绍材料(材料:橡皮泥、白纸、黑粉,透明胶)

3、介绍指纹:我们的指纹真的很神奇,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这些指纹和小朋友都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出示图片)

斗纹:为圆形,没有向外扩张的地方,一圈圈的圆圈。

箕纹(涡型纹)——特征:为圆形,有向外扩张的地方,它的中心像一个小旋涡(或是小蜗牛)。

弓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这是一种少见的类型。

(三)、采取指纹

1、师:我们认识了三种指纹了,现在请小朋友来看看自己的指纹都是属于那种类型的,(出示记录表)我这里有份记录表,等一下你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别忘了印上你自己的指纹,就像写上你的名字一样。

2、提问:

(1)“你的手指头上有哪种指纹?”

(2)“有多少个相同类型的指纹”

请幼儿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3、操作过程:

拓印指纹

教师鼓励他们利用这些常见的物品,尝试采用多种方法拓印指纹,指导孩子们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告诉我。)

4、教师:

你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采取指纹的?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1)、手指上的颜料要均匀,不能用太多的印泥,也不能反复按,否则就会因颜料水太多而糊成一团。

(2)、力度要大但不能移动。

(3)、(再次操作)你还可以看看你和你的好朋友的指纹一样吗?

5、教师:

我们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四)、延伸活动:指纹画

你们真是聪明的小侦探,我送个小礼物给你们吧(出示指纹画)这些画漂亮吗?它们都是我们的指纹变出来的,可有趣了,你们想学吗?那现在我们就去把我们的指纹变成各种漂亮的画吧。(活动结束)

科学日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自己实验知道水压与水深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3、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透明大塑料瓶,盆,水,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桶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水)水有些什么用途呢?(简单的让孩子说—下)小朋友说得都不错。但是丁老师告诉你们阿,水还会变魔术呢!

演示水压的小实验:(用保鲜袋套住手)小朋友们,现在这个袋子里有些什么?(老师的手)(提示幼儿说空气)诶,水要来给我们变个魔术,它要一下子就把这个袋子里的空气变走。(演示)为什么空气没有了?(介绍压力:因为水中有压力的关系)

2、活动开始

(1)师:猜猜看,在水里压力是一样大的吗?(告诉幼儿在水里压力是不一样大的,请幼儿上前感受一下)水压与水的深浅有关。那么水越深压力越大还是水越浅压力越大呢?

师:你觉得你的手在水桶上面受到的力大还是在下面受到的力大?下面就请你们自己去实验一下。瓶子上有三个孔,往瓶里倒水,请你们观察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远?哪个孔里的水射的最近?请你们用线条的长短来表示水喷射的远近。

(2)幼儿分组做实验。四人一组,共五组。一人记录、两人倒水、一人观察。

(3)请幼儿做回中间,先说一说自己小组的发现,共同实验验证一下。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的压力与水的深度有关,水越深,压力越大,水越浅,压力越小。

3、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是小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回到家后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再做做这个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这个科学小知识!

教学反思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特别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他们非常的喜欢玩水,不管是有工具还是没有工具孩子的都是非常的喜欢。活动所能起到的效果那我也惊讶,它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班的孩子们。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时候说教是起到的成效是极低的,像图片这种视觉感官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极大的冲击,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水压与水深的关系》含反思

科学日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形状、高矮等不同的桌腿其承重力不同。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体验探究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若干,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胶棒、记录纸、记录笔若干。

2、照相机一架、电脑一台。

活动过程:

一、 “变魔术”引起幼儿兴趣: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东西变成的?还能用什么方法将纸变成其它的东西?

2、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用两张纸来做一个只有一条腿的桌子,比一比看谁的桌子放的积木多,并用记录笔将所放的积木块数量记在记录纸上。

二、幼儿探索:

幼儿尝试用两张纸做成不同的桌子,往桌面上放积木块,并做记录。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拍照。

三、交流分享:

1、教师将照好的照片用对比的方法在电脑上再现。

2、每展示一组桌子后提问:①这两张桌子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哪个积木放的多?②两张一样的桌子、为什么一个积木放的多?一个积木放的少?

3、教师小结:桌腿粗、桌腿矮、积木放的多,积木交叉摆,摆放的块数多。

4、鼓励幼儿做出承重力更大的桌子。

四、发挥创造:

1、幼儿再次探索,根据原有和刚刚获得的经验,做一个能放更多积木块、更稳定、更结实的桌子。

2、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观察推测:

1、教师将桌子做好,请幼儿猜一猜能放多少块积木。

2、教师将一筐积木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桌子能否承住。

3、提问:为什么我的桌子能放这么多的积木?

4、教师小结:桌腿越矮、越粗、放的积木就越多。

5、请幼儿帮助老师收拾材料,并放入活动区。

六、延伸活动:

鼓励幼儿继续到活动区探索桌子的承重力。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性很高,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特点。在活动中注重孩子对经验所得的表达与梳理,合作意识的培养。幼儿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把操作所得到的经验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但是在游戏放积木环节,材料的设置上考虑不够成熟,所选的积木太轻,导致在了解承受能力时,幼儿不能直接,形象地进行观察操作。

科学日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在探索中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

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科学日教案篇5

活动设计背景

寒冷冬季,教室玻璃窗上时常会出现一些水雾,幼儿用嘴吹一下 ,那些水雾变得更明显,用手指摸会清楚的出现一些印记。于是早上入园孩子们总围到窗子边很好奇地对着玻璃吹气,接着用小手画画,玩得非常开心。我想:孩子们对这现象很感兴趣,设计一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他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于是,我设计了这堂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知道水的三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2、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及三态的变化条件

活动准备

冰、水、酒精灯、烧杯、酒精炉架、夹子、火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根据幼儿平时发现的生活现象,即是:玻璃窗上在冬季的早晨是雾蒙蒙的,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可以画画。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是什么季节才会有这种现象?

2、基本环节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问题的情况小结:我们吹出的热气遇到玻璃上的冷空气,就会凝结在玻璃上,形成一层水汽。然后出示实验需要的器材,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猜猜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教师用实验验证,引导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用夹子取一块冰放在烧杯中,请幼儿仔细观察,然后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把装了冰的烧杯用酒精炉架固定,请幼儿观察冰慢慢变成水,然后蒸发的过程。

3、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烧杯里面的冰慢慢变成水,然后水慢慢蒸发,烧杯里面有水蒸气冒出来,用一个烧杯收集起来,水蒸气又变成了水,然后把水放到冰箱里面,又变成了冰地这个循环的过程

教学反思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由于这个现象是幼儿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的,幼儿比较熟悉,在教师的讲解和实验过程中,幼儿对这个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的三态可以转换有了一定的了解,互动也比较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醒积极思考。但是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由于酒精灯,烧杯,火柴,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比较危险,幼儿不能动手自己操作,需要有家长或者老师的陪同或者帮忙,所以缺乏自己对该活动的实际的操作,实际感受,也许幼儿的世界中,对水的三态变化还不是完全懂,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请家长参加,帮助幼儿完成,相信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理解,能够使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探索,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仔细观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想象,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并接受,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百科:水,化学式为h?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无毒,可饮用。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无机化合、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日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懂得多吃蔬菜身体好的道理,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引导幼儿了解几种常见的蔬菜,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食用部位与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蔬菜、蔬菜博览会的图片、蔬菜制品、蔬菜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每年的4月20日国际蔬菜博览会开幕,菜博会上有许多千奇百怪的蔬菜和蔬菜组成的美丽景色,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菜博会的展厅、超市和生态餐厅去逛一逛。我们先到展厅来看看。

2.引导幼儿欣赏菜博会的精美图片。

师:这是什么?我们坐下来慢慢观赏吧。

3.边观察图片边提出问题:

(1)这是什么?它长在哪里?为什么架起来?(节省空间)这是什么瓜?它有二三百斤重呢!嫁接出来的不同的南瓜。是高科技的产品。这是什么?有什么颜色的?你能用一个好听的词来表示吗?这么漂亮的辣椒,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彩椒。萝卜长在哪里?上面那是什么?我们吃的是它的什么部分?这是谁?它象什么?我们吃的就是它的花。这么漂亮?像什么?能吃吗?它也是菜的一种,我们叫它金针菜。土豆长在哪里?土豆上面还有什么?我们吃的是它的茎。你看到什么了?农民伯伯手里拿着什么?那是藕!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刚从泥里拿出来呢!我们吃的是它的根茎。茎有很多种,有像西红柿、黄瓜那样的茎,也有象藕、土豆这样的根茎、块茎。你认识它吗?

(2)师:孩子们,展厅里的景色还有很多呢,我们今天就先观赏到这里,想一想除了这些蔬菜,你还知道什么蔬菜?你是怎么吃的?

师:小朋友知道这么多的蔬菜呢,不过,菜博会的蔬菜超市里有更多五花八门的蔬菜呢!让我们一起到超市去看一看吧!

4.幼儿自由观察探索蔬菜

发现西红柿,引导孩子了解植物的组成部分,知道吃的是西红柿的果实,让孩子想一想还有什么蔬菜也是吃果实的?是不是有这些呢?我们进去看看,到底哪些蔬菜是吃果实的?不是吃果实的蔬菜我们又是吃的它的什么部分呢?

(1)自由观察:看一看你认识什么蔬菜?请个别幼儿讲一讲蔬菜叫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的?我们吃的是它的什么部分?可以怎么吃?

(2)集中观察:孩子们,这是什么?你知道我们吃的是它的什么部分吗?吃了它有什么好处吗?西红柿——含有维生素,对皮肤有好处,可以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年轻。萝卜——含有矿物质,帮助我们消化食物。菠菜——保护我们的眼睛,让小朋友的眼睛又大又明亮,看的更清楚。土豆——含有淀粉、维生素。不仅可以当蔬菜还可以当粮食吃。

(3)孩子们,看看这些菜的颜色一样吗?不同的颜色还养护我们身体里的不同器官呢!绿色对肝脏好,可以减肥,还对失眠的人有好处。你能帮我找一找绿色的蔬菜吗?(菠菜、生菜、白菜、荠菜、芹菜、香菜、绿萝卜、绿辣椒、黄瓜、瓠子、甘蓝、西兰花……)。红色对心脏好,能增强抵抗力、防感冒。最近很多宝宝感冒了,请你找一找预防感冒的红色蔬菜!(西红柿、红辣椒)。黄色对胃好,对骨头好,还能延缓衰老(金针菜、胡萝卜、南瓜、韭黄、姜黄……)。白色对肺好(花菜、蘑菇、藕、冬瓜)。紫色对肾脏有好处(洋葱、茄子、紫菜……)。

(4)小结:孩子们,这些菜的形状、颜色、营养成分一样吗?

科学日教案篇7

活动意图:

孩子们特别爱玩水的游戏,把折的小船放到水中玩时,经常会有小船很快被水沾湿不能漂浮在水面上。为了让幼儿真正了解为什么有的小船能长时间漂在水面,而有的小船则迅速沉入水里,我开展了此次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由于纸吸水快慢不同而导致小船下沉速度不同的科学现象,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质地的纸船在水中下沉速度的不同。

2、学习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3、有分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宣纸、报纸、纸折的小船若于只、水盆每组一个、托盘每组一个、记录笔每名幼儿一支、集体记录表格、小组记录表格。

2、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纸,并知道纸能够吸水。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够认真观察纸吸水时的细微变化,并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难点:

幼儿间合作观察及记录。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思考。

(1)由“三只小船的吸水性”问题情境,引发幼儿对“不同纸质吸水速度”现象的猜想。

教师:请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

幼儿:小船。

教师: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三只小船都是用什么纸叠的?

幼儿:报纸、图画纸、宣纸。

教师:我们身边常见的纸都会吸水,那这三只用纸折成的小船它们会吸水吗?

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教师:小船吸水后会发生变化吗?怎样变化?

幼儿:烂了,下沉了,散了……

教师:那它们变化的速度一样吗?(大部分幼儿猜测不一样)

教师:那你们认为谁会第一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二个发生变化,谁会第三个发生变化?

幼儿又纷纷猜测……

教师:如何才能证明谁的观点正确呢?

幼儿:用实验来验证,查资料……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会儿就请小朋友,自己做实验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小组记录表,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怎样记录小船沉在水里的顺序?

幼儿:第一个沉画一个对勾,第二个沉画两个对勾,第三个沉画三个对勾。

(3)小组讨论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2、交代实验规则,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每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把三只小船同时放入水里,两个人一起进行观察,一个人当记录员,当发现小船有变化时,记录员要及时把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分工合作,引导他们共同观察小船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原因。

(1)引导幼儿观察小船变化。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用宣纸叠的小船湿了。

教师:你怎样看出来它湿了?

幼儿:它一放到水里就湿了。它变颜色了。它有一条线,从这条线一点点湿的。

教师:它为什么会湿?

幼儿:因为它吸水了。

(2)启发幼儿思考小船材料不同是下沉速度不一样的原因。

教师:它们是同时吸水的吗?

幼儿: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幼儿:宣纸变色了,画画纸和报纸没变。

幼儿:你看,宣纸变软了,都沉下去了,画画纸和报纸还是硬的(幼儿从水里捞出湿透了的宣纸船)

教师:为什么宣纸都变软了,其他两种小船还是硬的呢?

幼儿:因为宣纸吸水多而且快,报纸和画画纸吸水慢。

4、实验结果分享。

出示各小组记录表,每组请一名幼儿说一说自己组实验的结果,手纸的吸水快慢不同导致各种纸折成的小船下沉快慢不同”这一关键点引导幼儿进行较深入的探究,教师思路清晰,提出的问题很有层次性和深入性,并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进行。

前期的猜想能够充分调动起幼儿验证的兴趣和积极性,幼儿表现得自然、积极、愉悦,体现出本班良好的教育常规。

材料都是教师预先准备的,封闭的材料限制了幼儿的探索机会,应当让幼儿搜集各种纸自己来叠小船,然后让幼儿互相比较验证;其次,猜想部分应当及时挖掘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再说一说猜想的理由。避免幼儿盲目猜测。

活动反思:

教师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活动的层次性强。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恰如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恰到好处;教师的指导过程也好似一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流人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一种自然、轻松、适宜的状态中获得了“科学”的滋润和应有的发展。使幼儿能够学以致用,将所获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从而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日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幼儿能有目的地选择材料验证假设。

2、引导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不断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3、能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雪碧瓶、牙膏盒、调羹、纸、剪刀、大吸管、碗、筷子、塑料袋等分别放于箩中;乒乓球若干放于箩中、空箩子若干个。

2、记录材料:

(1)幼儿记录纸、记录笔;

(2)集体记录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师生重温上次活动中猜测的办法。

二、幼儿根据自己猜测的办法选择所需材料进行验证。

指导要点:

(1)能运用已有的经验选择各种材料不断地尝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能有计划、有目的地验证假设。

(3)观察幼儿是否能及时记录验证后的结果。

(4)关注幼儿遇到困难时的表现,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

三、幼儿交流、探讨验证的结果。

1、幼儿集体交流验证的情况。

2、集体统计。

指导要点:

(1)能根据自己的猜想讲述验证的过程。

(2)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

四、活动延伸:

共同解决不成功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