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篇

时间:2022-10-15 作者:Trick 备课教案

教案在起草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在写教案时,我们要透彻分析,全面了解教学目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8篇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

24÷2

30÷3

60÷6

48÷4

84÷4

80÷2

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1、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3、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这题如何考虑?

240÷3=。

4、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内容:

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行自己正。

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达到计算熟练,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

二、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

60×20= 24×10= 23×20= 40×90=

60÷3= 150÷5= 800÷4= 9000÷3=

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 (回答语句要说完整)(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2、估算练习。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2÷3 83÷9 430÷7

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回答语句要完整。

(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如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

3、笔算练习。

22×14 11×25 45×34 86×13

91÷7 8÷6 609÷35 62÷4

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

除法计算中: (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

三、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

计算:856÷7 2309÷3 2832÷4

四、课堂活动

1、计算2346÷5并验算

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

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国旗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习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板书设计: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实践感知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并初步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会用除法估算和

口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倍的意义,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用一位数除的口算、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地进行除法估算;正确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前两节课我们分别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和估算,这节课我们专门来进行有关练习,来进一步巩固除法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还要用口算或估算

的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看谁最有收获。

二、组织练习

1.专项练习

(1)口算

第一组:

30÷3400÷29000÷3

60÷2800÷45000÷5

学生先口算,再从各列中任选一个算式说说口算方法。

第二组:

16÷2=30÷5=21÷7=

160÷2=300÷5=210÷7=

1600÷2=3000÷5=2100÷7=

第三组

6÷2=8÷4=9÷3=

72÷9=36÷6=32÷8=

先口算,再观察每列中三道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比一比第一、第二列,说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估算

第一组:

71÷8181÷2359÷6

440÷9138÷7323÷4

先独立估算,有困难的可以找老师帮忙,或把难题直接写到黑板上。集体交流,如果出现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第二组: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297÷4378÷5435÷7469÷8194÷6

学生练习后交流。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17页第4题。

学生读题后问:本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用哪种计算?(口算、估算)

指名板演,集体校对。

(2)教科书第18页第6题。

学生独立填写空格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中,求一倍数的要用除法去计算。

(3)第18页第7题。

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会计算56÷4和64÷4吗?我们后面将学习他们。

(4)挑战题:a第18页第8题。

b找规律填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有什么收获?你现在是怎样看待除法口算、除法估算的?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9页。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7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9、11页。

教学目标:

1、在辨认8个方向基础上,学会看简单平面的线路图。并能用恰当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在双休日都喜欢和家长去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去呢?

生:乘公交车。

师:每路公交车都有一定的行车路线,我们在乘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看车是不是经过我们要去的地方。

生:看车开的方向是不是和我们要去的方向一致。

生:看我们要坐几站才下车……

师:大家提的这些都很有必要了解清楚。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泛洋嘉年华游玩,可以乘坐几路车?首先要学习如何认识路线。(出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引入:师出示路线图。

北 会展中心(嘉年华)

椰风寨

厦大

厦大西村

黄厝

厦大医院 胡里山 曾厝安小学 白石炮台

认识29路车的行车路线。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生:胡里山站在学校的西面……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29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厦大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行车路线。

3、出示泛洋嘉年华的导游图。

4、师:我们乘坐29路车来到泛洋嘉年华,这里的游乐项目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游乐项目?

5、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问:奇遇木马在奇趣谜宫的什么方向?

动感电影在惊天动地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

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6、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入口出发去玩惊天动地、奇趣谜宫、海盗船、奇遇木马,再从出口回家,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

b)指名介绍路线图。

c)集体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己阅读课本第9页,对书上提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内同学评一评。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新的知识,说一说今天最感兴趣的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