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3-01-03 作者:Surplus 备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预先拟订的应用文种,作为教师平时都应该先将教案制定好才行,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8~69页的例1、2。“抽屉原理”是一类较为抽象和艰涩的数学问题,对全体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此,教材选择了一些常见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内容,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二)核心能力

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理解“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经历鸽巢原理的形成活动,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重点

了解简单的鸽巢问题,理解“总有”和“至少”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运用“鸽巢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一位同学任意抽5张,不要让我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但是老师却知道,其中至少有两张牌是同种花色的,再找一个学生再次证明。

师:看来我两次都猜对了。谢谢你们。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2.问题探究

(1)呈现问题,引出探究

出示例1:小明说“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定有

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支,也可能是多于2支。

就是不能少于2支。

(2)体验探究,建立模型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那么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可以怎样放?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我们用小棒和纸杯分别表示铅笔和笔筒)请大家摆摆看,看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学生思考,摆放。

①枚举法

师:大部分同学都摆完了,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摆的。能不能边摆边给大家说。

预设1:可以在第一个笔筒里放4支铅笔,其它两个空着。

师:这种放法可以记作:(4,0,0),这4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笔筒里吗?

(不一定,也可能放在其它笔筒里。)

师:对,也可以记作(0,4,0)或者(0,0,4),但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总有一个笔筒里放进4支铅笔。还可以怎么放?

预设2:第一个笔筒里放3支铅笔,第二个笔筒里放1支,第三个笔筒空着。

师:这种放法可以记作(3,1,0)

师:这3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笔筒里吗?

(不一定)

师:但是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放进3支铅笔。

预设3:还可以在第一个笔筒里放2支,第二个笔筒里也放2支,第三个笔筒空着,记作(2,2,0)。

师:这2支铅笔一定要放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笔筒里吗?还可以怎么记?

预设:也可能放在第三个笔筒里,可以记作(2,0,2)、(0,2,2)。

预设4:还可以(2,1,1)

或者(1,1,2)、(1,2,1)

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

(没有了)

师: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笔筒里要么装有4支铅笔,要么装有3支,要么装有2支,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没有)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装得最多的笔筒里至少装2支。)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笔筒一定是第一个笔筒吗?

(不一定,哪个笔筒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活动,用画图和数的分解来表示上述问题的结果,更直观。再通过对“总有”“至少”的意思的单独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

②假设法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笔筒里至少放进了几支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笔筒里尽可能的少放?

预设:先把铅笔平均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笔筒里。

师:“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预设:先在每个笔筒里放一支铅笔,还剩一支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笔筒里。

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小结: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几支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笔筒中放1支,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笔筒里都放一支,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笔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平均分”的方法,将解题经验上升为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方法、理清思路。】

(3)提升思维,建立模型

①加深感悟

师:如果把5支笔放进4个笔筒里呢?大家讨论讨论。

预设:5支铅笔放在4个笔筒里,先平均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把7支笔放进6个笔筒里呢?还用摆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把10支笔放进9个笔筒里呢?把100支笔放进99个笔筒里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铅笔的支数比笔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难道这个规律只有在铅笔的支数比笔筒数多1的情况下才成立吗?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

练一练:

师:我们来看这道题“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师:说说你的想法。

师:由此看来,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的数量多,就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是最简单的鸽巢原理。【板书课题】

介绍狄利克雷:

师:鸽巢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利克雷原理,也叫抽屉原理。

②建立模型

出示例2:一位同学学完了“鸽巢原理”后说: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他说得对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

7÷3=2本……1本(2+1=3)

师:如果有10本书会怎么样能?会用算式表示吗?写下来。

出示:

把10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10÷3=3本……1本(3+1=4)

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那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讨论,汇报:

8÷3=2……22+1=3

8÷3=2……22+2=4

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师:认真观察,你认为“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或“鸽笼里至少有几只鸽子”可能与什么有关?

预设:我认为根“商”有关,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引导学生再观察几个算式)啊!果然是只要用“商+1”就可以了。

引导总结:我们把要分的物体数量看做a,抽屉的个数看做n,如果满足【a÷n=b……c(c≠0)】,那么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b+1)本书。这就是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鸽巢原理可以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把谁看做“抽屉”。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操作和假设法,将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思路,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目标1、2】

3.巩固练习

(1)学习了“鸽巢原理”,我们再回到课前的“扑克牌”游戏,你现在能解释一下吗?(出示课件)学生思考,讨论。

(2)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题。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鸽巢原理,也叫抽屉原理,解决抽屉原理问题关键就是找准物体和抽屉,在一些复杂的题中,还需要我们去制造抽屉。

(三)课时作业

1.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几名同学同一个月出生?

答案:2名。

解析:把1—12月看作是12个抽屉,13÷12=1…11+1=2【考查目标1、2】

2.希望小学篮球兴趣小组的同学中,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最少从中挑选几名学生,就一定能找到两个学生年龄相同。

答案:8名。

解析:从6岁到12岁一共有7个年龄段,即6岁、7岁、8岁、9岁、10岁、11岁、12岁。用7+1=8(名)【考查目标1、2】

第二课时鸽巢原理

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师芳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70页例3。本例是“鸽巢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鸽巢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就把“摸球问题”转化为“抽屉问题”。

(二)核心能力

在理解鸽巢原理的基础上,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鸽巢问题,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2.经历运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观察猜想,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抽屉原理”。

(五)学习难点

找出“抽屉”有几个,再应用“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鸽巢原理》名师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怎么样?看,这是一副扑克牌,去掉两张王牌,还剩下52张,请同学们任意挑出5张。(让5名学生抽牌)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手里的牌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

师:神奇吧!你们想不想表演一个呢?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是刚才这副牌,请你抽牌,至少抽多少张牌才能保证至少有2张牌的点数相同呢?

在学生抽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利用“鸽巢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鸽巢原理)

2.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①猜想

出示例3: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预设:2个、3个、5个…

②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用画一画、写一写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并把验证的过程进行整理。

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课件出示空白表格:

学生独立思考填表,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汇报时,指名按猜测的不同情况逐一验证,说明理由,看看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课件汇总,思考:从这里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通过验证,说说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想要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3个球。

③小结

师:为什么球的个数一定要比抽屉数多?而且是多1呢?

预设:球有两种颜色,就是两个抽屉,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摸2个球都不同色,就必须多摸一个,所以球一定要比抽屉数多1。其实摸4个球、5个球或者更多球,都能保证一定有2个球同色,但问题中要求摸的球数必须“至少”,所以摸3个球就够了。

师:说得好!运用学过的知识、逆推的方法说明了“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板书:只要摸出的球比球的颜色种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或者说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至少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

(2)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抽屉原理”。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能总是猜测或动手试验,能不能把这道题与前面讲的“抽屉原理”联系起来思考呢?

思考:①摸球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

②应该把什么看成“抽屉”?有几个“抽屉”?要分别放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教师讲评:因为有红、蓝两种颜色的球,可以把两种“颜色”看成两个“抽屉”,“同色”就意味着“同一个抽屉”。这样把“摸球问题”转化成“抽屉问题”,即“只要分的物体比抽屉多1,就能保证有一个抽屉至少有2个同色球”。

从最特殊的情况想起,假设两种颜色的球各拿了1个,也就是在两个抽屉里各拿了1个球,不管从哪个抽屉里再拿1个球,都有2个球是同色的。假设至少摸a个球,即a÷2=1……b,当b=1时,a就最小。所以一次至少应拿出1×2+1=3个球,就能保证有2个球同色。

结论:要保证摸出的球有两个同色,摸出的球数至少要比抽屉数多1。

3.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70页“做一做”第2题。

4.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和体验。

(三)课时作业

1.有黑色、白色、蓝色、红色手套各10只(不分左、右手),至少要拿出多少只(拿的时候不看颜色),才能在拿出的手套中,一定有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

答案:5只。

解析:4个颜色相当于4个抽屉,保证一定有两只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分的物体个数比抽屉多1。【考查目标1、2】

2.一个鱼缸里有很多条鱼,共有5个品种。至少捞出多少条鱼,才能保证有4条鱼的品种相同?

答案:16条。

解析:5个品种相当于5个抽屉,保证有4条鱼品种相同,所放物品的个数是:5×3+1=16。【考查目标1、2】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3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因此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 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 20840 107130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

(3)65040=2600 ( )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

(4)50840,它们的积是( )

a、2320 b、20320 c、20xx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 )(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 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 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限于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中只举了少数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记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认识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的全过程,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的产生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数的产生,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一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二、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来源:学&科&网]

(打开课件)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1、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来源:z。xx。k.com]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2、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师:看来数的产生来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下面介绍一些记数符号。

出示课件:巴比伦数字:(略)中国数字:(略)罗马数字:(略)

3、自然数

问:你们知道阿拉伯数字是怎么产生的吗?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m]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反思

略。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5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中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猜想、总结归纳能力,渗透比较、类比等数学思想。

3、在操作、游戏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小数大小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大小,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幻灯片1)

1089 ○ 989 1887 ○ 1878

5680 ○ 4608 999 ○ 9999

整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利用小数的结构进行填空练习(幻灯片2)

(1)3.72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41.295的整数部分是(),十分位上是(),表示(),百分位上是(),表示(),千分位上是(),表示()。

[设计意图]整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结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迁移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东方小学的学生正在开运动会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几幅运动会图片)(幻灯片4、5、6)

同学们跳远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

师:根据他们的成绩,你能给他们排除名次吗?(幻灯片7)

小组讨论。

师:你在排名次时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2、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

全班交流。

先挑最大的,3.05的整数部分最大,所以3.05最大;再看余下的三个数,整数部分相同,2.88的十分位最大,所以2.93最大;再看余下的两个小数,2.84和2.88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但2.88的百分位上的数大,所以2.88大于2.8。(幻灯片8、9、10、11)

[设计意图]例4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引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

(2)做一做:比较2.93元和3元2.723和2.79 1.21和1.23

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分析:2.723<2.79强调: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要注意按数位顺序逐位比较。

引导学生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 “做一做”有两道题目,第一道比较带计量单位的小数,第二道脱离具体的量,直接比较两个小数。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安排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中的问题,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有了较深的理解。

(3)计数器上写数并比较大小(幻灯片12)

1.21和1.23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练习在计数器写小数,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了计数器上不但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还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4)、引导学生小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概括。

(5)做一做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幻灯片13)

3元()2.6元6.35米()6.53米4.723()4.79 0.458 ()0.54

[设计意图]

第一行借助具体的量来比较,第二行脱离具体的量直接比较两个小数,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另外第二行安排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大小比较,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并非小数位数越多小数就大,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6)小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三、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请把这些小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幻灯片15)

4.9 3.7 5.1 4.2 4.0

2、按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幻灯片16)

小军43.6千克小芳38.5千克小红37.8千克小强43.9千克

3、我买1本练习薄用了0.58元我买1套三角尺用了0.6元。三角尺和练习薄,哪个贵一些?(幻灯片17)

4、哪个洗衣机容量最大?将它们按容量从大到小排序。(幻灯片18)

2.3千克5.0千克3.3千克4.5千克5.8千克

5、每种用品到哪个商店买便宜一些?(幻灯片19)

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幻灯片20)

()

9、比一比(幻灯片21)

3.25o4.25 3.43o3.348 9.98o10.03 89.9o89.8

5.78o5.48 3.01o4

[设计意图]

变换练习形式,点燃学生练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熟练地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0、我是小法官(幻灯片22)):

(1)所有的整数都比小数大。

(2)比2.5大比2.7小的小数只有2.6

(3)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越大。

(4)3.60和3.6的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

?以判断形式出现,目的在于突出”小数位数多少并不决定小数大小“,突破难点。】

四、归纳总结(幻灯片23)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3.05>2.93 2.93>2.88 2.88>2.84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时,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小数,就说明这个小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也相同时,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小数这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教学反思

教为学而设计,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迁移、合情推理、自主探究、表达交流多种学法中得以体现。在设计教学流程上我主要设计了复习迁移-创设情境-尝试探究-应用拓展-归纳反思几个环节。

教是为了不教。上课伊始,我设计复习环节,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群殴推掉”教“的任务,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合情推理,实现知识迁移。这样的教学,目的是突出学生主人公地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动,数学思想更加丰富,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7

难点名称

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让学生综合运用折扣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使学生对不同的促销方式有更深入地认识,经历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解题过程中对学生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熟练度有较高的要求。“商场促销”虽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但学生购买促销商品的经验还不足,对各促销方式的实质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复习整理、引导分析、巩固练习,运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促销”问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反思总结体会各促销方式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7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重点理解答五折的意思)

2.指名学生回答

700×50%=350(元)

答:五折之后这条裙子350元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3.下面我们来看例题

(1)课件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小明提出了这样两个:

①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②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中,哪些是关键呢?

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

打五折它表示现价是原价的50%,那么每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快来思考一下吧!

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的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2)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列式:230×50%=115(元)

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2个100,然后从总价中减去2个50元。

列式:230-50×2=130(元)230-50×2=130(元)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打五折的方式更省钱。

(3)你还有疑问吗?

①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怎么优惠的结果不一样呢?

原来打五折就是无论标价是多少,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而满100元减50元”就只能是原价中满了100元的部分能优惠50元,能打五折,而不满100元的部分就没有折扣了。

②什么情况下两种优惠会一样呢?

如果商品的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是一样的。

(4)回顾与反思

看起来每满100元减50元不如打五折优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相差不多了。

以后我要陪妈妈购物,帮妈妈算账。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巩固练习: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按“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

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a商场:120-40=80(元)

b商场:120×60%=72(元)

80>72

答在a商场买应付80元,在b商场买应付72元,选择b商场更省钱。

四、小结

1.在购物时,可以运用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对商家的优惠方式进行分析对比,从而选出实惠、省钱的方案。

2.商家的促销方式:“打几折”,“每满100元返50元礼券”,“每满100元减50元”,“买五件送一件”都转化为百分数的知识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