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的教案5篇

时间:2023-03-31 作者:Kris 备课教案

为制定一份优秀的教案,教师们一定都绞尽脑汁了吧,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注意联系实际,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伤仲永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伤仲永的教案5篇

伤仲永的教案篇1

教学建议

一、深刻的立意

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方仲永的天资做了不适当的渲染,把他写成一个“生而知之”、不习而能写、不学而能诗的“突发”的天才,不尽合乎实际。文中虽然有这一不足之处,但本文意在以方仲永的故事为典型的反面事例,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这一立意无疑是十分深刻的。

二、材料安排上的特点

本文详写叙事部分,略写议论部分。在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时期的情形。这样安排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无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为什么哀伤、哀怜?因为仲永有天才而“受于人者不至”。但这不能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这全部责任都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有两点用意:第一,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第二,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理下才能衰退的根子,因为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逐渐衰退(“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至丧失殆尽(“泯然众人”),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用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用不着多说了。

三、先扬后抑、突出主旨的写法

本文的叙事部分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本文采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四、见闻录的叙事方式

半功倍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闻”三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按时间顺序把这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至泯灭。叙事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叙事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真切之感。

五、简练精当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十分简练,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全篇行文严谨,力求简洁,其中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开篇一句交待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结尾段以“余闻之也久”开端,以下均承此省略“余”字,如此等等。这篇短文笔墨极省,以至精简到难以再删一字。对本文的这一特点,可以逐字逐句体察、品味。

六、引导学生自读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尽量独立完成练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略做点拨,适当答疑。虽然本课没有背诵要求,但仍要重视朗读。课文一定要读熟,最好能背下来。

教学设计示例

一、初读课文

学生初读,勾划出生字词。正音。

二、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补充练习:

①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提问:

① 这篇文章写了一回什么事?

② 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开头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情况?

③ 课文介绍了他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哪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是怎样的?前后是一种怎样的变化?

2.点拨重点词语

① 生五年、十二三矣、又七年――时间表示法

② 隶、未尝、意、立就、文理、稍稍、乞、邑人、称等

3.练习: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 父异焉

② 邑人奇之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父利其然也

总结:意动用法,活用后可理解为“以…为…”“认为…”“把…当作…”

4.点拨重点语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放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四、讨论:

方仲永为什么从“指物作诗立就”而变成了“泯然众人矣”?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五、研读最后一段

1.根据文章内容理解以下词语的含义:

受之天/不受之天/受之于人/不受之人

材人/众人

2.作者认为方仲永的悲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与上面的哪些句子相呼应?

3.作者认为从方仲永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七、讨论

你对方仲永这件事怎么看,你认为造成方仲永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其父“不使学”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伤仲永的教案篇2

?伤仲永》文言文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赏析】

王冕与方仲永恰好是相反的例子,但都说明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王冕家贫不能读书,但是他勤奋刻苦,排除一切不利因素,最终成为“通儒”。作者叙事简洁,正反描写结合,突出其刻苦,恰到好处。

?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辄( ) 冕( ) 琅琅( ) 通儒( )

佛像( ) 狞恶( ) 恬若不见(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舍( )________ 佛( )________ 恶(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3、结合文意,选择解释加粗词语正确的选项。

⑴ 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地,私下 c、声音细小

⑵ 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已经

⑶ 辄默记( )

a、总是,常常 b、却,表转折 c、立即

⑷ 儿痴如此( )

a、无知 b、入迷 c、呆傻

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5、下列句中加粗字与“以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6、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zhé miǎn láng rú fó níng tión

2、shè 宿舍 shě 舍弃 fó 佛像 fú 仿佛 wù 厌恶 ě 恶心 è 凶恶

3、⑴ b ⑵ a ⑶ a ⑷ b

4、c。(例句中的“曷”是通假字,通“何”。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不是通假字。具体来说,a项“只”通“止”,b项“坐”通“座”,d项“蕃”通“繁”。)

5、c。

6、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启示我们也要刻苦读书,发奋好学。

伤仲永的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 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 师读。

⑶ 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 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 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 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 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伤仲永的教案篇4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的教案篇5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 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 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