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的教案7篇

时间:2022-11-03 作者:Youaremine 备课教案

教案在编写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强调联系实际,在上课前,我们老师一定要将有关的教案制定完善,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圆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圆的教案7篇

关于圆的教案篇1

教材内容:

例1及“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让学生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⒉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⒊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π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几何画板”《米老鼠和唐老鸭赛跑》演示:休息日,米老鼠和唐老鸭在草地上跑步,米老鼠沿正方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圆形路线跑。

⒉揭示课题

⑴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⑵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引导探索,展开新课。

??引出圆周长的概念

教师出示教具:铁丝圆环、圆片,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提问:这条曲线就是圆的什么?

??测量圆的周长

⒈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铁环的周长。

然后各组分工同桌合作,量出圆片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同样,先请学生配合老师演示,然后分工合作。测出圆片的周长。

⒉、用“几何画板”《小球的轨迹》演示形成一个圆

提问: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⒊、小结:看来,用滚动、绕线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⑴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你猜猜看,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⑵学生拿出自备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a.哪个圆的周长长?b.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⒉、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⑴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⑵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⑶出示“几何画板”《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演示。

⑷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吗?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直径都是3倍多一些呢?教师演示“几何画板”《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c1、c2、c3分别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⒊、认识圆周率

⑴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其实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字母π表示。板书:圆周率

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谁是固定的倍数?完成板书:圆周长÷直径=?

⑵介绍π的读写法

⑶指导阅读,了解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⑴提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该怎样求它的周长?板书:c=πd

请同学们从表格中挑一个直径计算周长,然后跟测量结果比比看,是不是差不多?

⑵提问:告诉你一个圆的半径,合计算它的周长吗?怎样计算?板书c=2πr。

提问:“几何画板”上的小球轨迹形成的圆你会求周长吗?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⒈、完成教科书92页第1题的(1)、(3)题。

⒉、判断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圆周率。

⒊、例1和“做一做”任选一题。

⒋、看书质疑

四、新知小结

小结:要求圆的周长,一般需要它的直径或半径。知道圆的直径,怎样求周长?知道圆的半径,怎样来计算周长?

五、新知运用,迁移拓展

??基础练习

⒈求下列各圆的周长(几何画板)

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米,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⒊我们再来判断米老鼠、唐老鸭谁跑的路程多?为什么?

??提高练习

在我们永和小学的校园外,有一棵很大的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

六、反馈回授,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关于圆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具学具:

1.学生准备直径为4厘米、2厘米、3厘米圆片各一个,线,直尺.

2.电脑软件及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谁能说说什么是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

回答:不能.

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互动

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半径或直径)再看电脑演示(半径不同周长不同)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或半径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同学们测量手中圆片的周长(用线或滚动测量),再和直径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四、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五、统计测量结果.

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六、电脑演示

(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3.14.

七、看书后回答问题:

1.是谁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6位小数?

2.什么叫圆周率?

3.知道了圆周率,还需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周长?

4.如果用字母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表示圆周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

现在你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谁能很快说出你手中圆片的周长约是多少?(取3.14)

八、出示例1:

一种矿山用的大卡车车轮直径是1.95米,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多少米?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车轮滚动一周的距离实际指的是什么?

解:d=1.95 单位:米

c=d

=3.141.95

=6.123

6.12(米)

答:车轮滚动一周约前进6.12米.

九、课堂练习:

1.投影: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出示,错误的出示)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所得的商. ( )

(2)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越大. ( )

(3)圆的半径是3厘米,周长是9.42厘米. ( )

3.小明和爷爷分别沿小圆(abcdea)和大圆两条路线散步

关于圆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关于圆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让学生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⒉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⒊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对圆周率π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⒈、"几何画板"《米老鼠和唐老鸭赛跑》演示:休息日,米老鼠和唐老鸭在草地上跑步,米老鼠沿正方形路线跑,唐老鸭沿着圆形路线跑。

⒉、揭示课题

⑴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⑵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人人参与,探究新知

(一)教具演示,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教师出示教具:铁丝圆环、圆片,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提问:这条曲线就是圆的什么?

(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活动一:测量圆的周长

⒈、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则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圆铁环的周长。

然后各组分工同桌合作,量出圆片的周长。

②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同样,先请学生配合老师演示,然后分工合作。测出圆片的周长。

⒉、用"几何画板"《小球的轨迹》演示形成一个圆。

提问:小球的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⒊、小结:看来,用滚动、绕线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

活动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⑴启发思考

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那么,你猜猜看,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⑵利用不同长度的小球形成的三个圆,让学生观察思考考:.哪一个圆的周长长?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⒉、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⑴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⑵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

(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⑶出示"几何画板"《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演示。

⑷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吗?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是不是所有的圆周长与直径都是3倍多一些呢?教师演示"几何画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⒊、认识圆周率

⑴揭示圆周率的概念。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其实是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圆周率一般用字母π表示。板书:圆周率

现在,谁能说说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谁是固定的倍数?完成板书:圆周长÷直径=?

⑵介绍π的读写法

⑶指导阅读,了解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三)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⑴提问:已知一个圆的直径,该怎样求它的周长?板书:c=πd

请同学们从表格中挑一个直径计算周长,然后跟测量结果比比看,是不是差不多?

⑵提问:告诉你一个圆的半径,合计算它的周长吗?怎样计算?板书c=2πr。

提问:"几何画板"上的小球轨迹形成的圆你会求周长吗?

学生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解答例1和做一做并说出这两题用哪个公式比较好?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解答例1和做一做

2、说出这两题用哪个公式比较好?

四、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⒈基础性练习:

(1)求下列各圆的周长(几何画板)

r=3厘米 d=4厘米

(2)、我们现在有办法求唐老鸭跑的路程吗?

⒉、判断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 )

②大圆的圆周率小于小圆圆周率。( )

3、提高练习

在我们校园内有一棵很大的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到这棵大树截面的直径?

五、总结评价,体验成功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是怎么学到的?

关于圆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教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0-11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周率意义的理解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教学设想:

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着眼,提出了参与、探究、搜集、处理、获取、分析、解决、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关键词。这些在本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参与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当参与成了学生主动的行为时,参与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因此要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进来就成了基础的基础。这里,老师能善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使他们产生新的不平衡,从而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来。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该如何测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产生最初的不平衡,当学生通过化曲为直的两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打破学生刚刚建立的平衡,进一步吸引学生探究更加简便的求圆周长的方法。

接着,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什么,怎样参与的问题了。在引导学生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学生从猜测、分组测量计算到根据新获取的数据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知识新成的道。在小组活动前,老师鼓励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活动中教师参与其间,关注学生合作的情况。实验后的广泛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来得到的结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兴趣点上激疑、质疑,无疑能鼓舞学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关于圆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第62-64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实践探索,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试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由曲变直”的转化思想。

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七窍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和圆周率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直径分别为5、6、7、8、9、10厘米的圆纸片、绳子、表格。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认识圆的周长。

师:李奶奶决定让小明和小刚进行一次跑步比赛。方案是这样的:让小明沿着一个边长为d米的正方形跑道跑,让小刚沿着一个直径为d米的圆形跑道跑(假设他俩跑的速度一样);方案一公布,小明就说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个方案公平吗?要想判断这个方案是否公平,必须要知道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什么?(周长)

师:对,要知道他们所经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就必须要算出各自跑道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圆的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故事的引入给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做了一个情境铺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知。

引导探究,展开新课

1.情境导入,借助教具直观感知,认识圆的周长。

(1)出示教材62页情境图,想一想,要想计算分别需要多长的铁皮,实际上是求什么?(圆的周长)

(2)你知道圆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指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

(3)围成圆周长的是一条什么线?

明确圆的周长的概念:围成圆的封闭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1)滚动法。

拿出一元硬币,提问: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一个圆的周长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学生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滚动法: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教师强调:用滚动法进行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要做好标记;

②不能滑动,要滚动;

③要滚动一周,不能多,也不能少。

小结:对于较短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我们可以用滚动法测出圆的周长。

(2)绕绳法。

课件出示:一个圆形水池,提问:要测量这个水池的周长用滚动法可以吗?那你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学生提出可以用绕绳法测量)

绕绳法:用一根绳子绕圆形水池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绳子的长度,即可得出圆形水池的周长。提醒学生用绕绳法测量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一定要将绳子拉直再测量;

②绳子是无弹性的。

(3)是不是所有的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呢?

教师甩动一端系着线的小球问:你们看到了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圆的周长能用上面提出的方法测量吗?

经过对比,感受滚动法和绕绳法两种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3.操作实验,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1)观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想:可能与它的直径或半径有关。

课件演示:圆的周长随着直径或者半径的变化而变化。

(2)动手操作,找出规律。

四人一组,合理地分配任务,分别量出圆片的直径和周长,并用计算器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逐项填入表中。例如:

周长c(cm)直径d(cm)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3.14213.14

9.533.17

12.643.15

15.853.16

31.4103.14

(3)观察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和计算结果。

①你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点?(比值都是三点几)

②你认为每个圆的周长和直径是什么关系?(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下面我们共同来验证一下之前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课件出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却是一个定值)

(5)认识圆周率。

①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有谁知道它叫什么?(圆周率)

②圆周率的概念是什么?(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

③关于圆周率,你们还知道什么?(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

④感受文明,激发情感。

结合教材63页的资料介绍《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的说法,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

(6)总结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①根据刚才的探索,你能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的半径×2×圆周率)

②如果把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你们能总结出求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吗?(c=πd或c=2πr)

③小结: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7)进一步明确复习题答案。

结合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说一说小明和小刚谁先跑完?小明跑完一圈的路程是4d,小刚跑完一圈的路程是πd,4比π大,所以小刚先跑完。

4.学以致用。

课件出示例1,这辆自行车轮子的半径大约是33cm,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多远?(结果保留整米数。)小明家离学校1km,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

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让学生板演。

c=2πr

2×3.14×33=207.24(cm)≈2(m)

1km=1000m

1000÷2=500(圈)

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m。小明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做例1,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点拨引导,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教材64页1题。

2.判断。

(1)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2)圆的周长等于圆周率与直径的乘积。

(3)当半径为3cm时,圆的周长为18.84cm。

(4)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3.爸爸用卷尺量得圆桌面的周长是4.71m,这个圆桌的直径是多少?

4.完成教材66页7、8题。

课堂总结,评价拓展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教材66页9、10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取3.14。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的半径×2×圆周率。

关于圆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知道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能够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头儿子家的圆桌开裂,爸爸想用铁皮将圆桌固定起来的情境,请同学帮忙计算需要多长的铁皮。

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不难想到计算需要的铁皮实际是计算圆一圈的长度。

教师明确,圆一圈的长度即为圆的周长。

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二)探索新知

1.探索发现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圆形教具,测量圆形教具的周长。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及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圆的特征,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大小有关,圆的大小与圆的半径、直径有关。

教师明确直径是半径的2倍,可看其中一项即可。

2.探索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8分钟时间,利用手中不同大小的圆形教具,测量其周长及直径,并做好数据记录。观察测量结果,计算数据间的特殊关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分享测量结果,教师板书。

学生分享计算结果,其中和、差、积无规律,商值在3.1左右。教师鼓励学生再多测量几组数据,并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学生汇报通过多次测量计算比值总在3.1左右。

教师讲解:实际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命名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向学生展示其写法和读法。

给出圆周率的特点:

(1)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2)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其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3)现在为了方便只要取小数点后两位即可。

(三)应用新知

问题:大头儿子家圆桌直径为1米,求需要买多长的'铁丝?3.1米够吗?

教师强调:根据公式需要3.14米,不可四舍五入到3.1米,通过进一法,要买3.2米的铁丝。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回家找一个圆形,借助直尺测量,计算出周长。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