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6篇

时间:2023-04-11 作者:Anonyme 备课教案

为做好新学期的教学任务,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教案,教案在撰写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考虑与时俱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6篇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让幼儿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激发幼儿学会用比较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3、萌发幼儿对物体膨胀现象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膨胀的食物图片ppt、

实物准备:菊花、木耳、乒乓球、黄豆(干、湿)

活动设计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遇水膨胀

1、 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陪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客人(出示泡过的和没泡过的两种黄豆)

师: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小客人吗?

幼:黄豆

师:咦,这两种黄豆怎么不一样呢?

幼:有一种用水泡过了。

师:对,这是老师昨天晚上用水泡过的,你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泡过的大,没泡过的小。

幼:泡过的是软的,没泡过的是硬的。

2、 豆宝宝还带来了它的好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出示木耳

师:小朋友,木耳是什么颜色的?

幼:黑色

师:因此,有人叫它黑木耳。你们再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的?

幼:硬的

师:既然木耳又黑又硬,我们给它洗个澡怎么样?你们想想,洗澡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幼儿分组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木耳泡过后变大了

:像黄豆、木耳这样经过用水泡之后,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就叫做遇水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种遇水膨胀现象呢?

幼:菊花

出示紫菜、菊花茶、茶叶、银耳的图片让幼儿再次观察膨胀前后的变化。

二、引导幼儿认识遇热膨胀

出示玉米

师:小朋友,你们摸摸什么感觉?

幼:硬梆梆的

师: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玉米放在炒锅里经过高温不断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幼:变大了,变成爆米花了

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你想的对不对,好不好?(放视频)

师:小朋友,玉米经过高温变成什么了?(爆米花)爆米花 好吃吗?请问你们吃过爆米花吗?吃过的是什么感觉呀?

幼:甜甜的、脆脆的

师:爆米花好吃可不能贪吃,像爆米花、虾条、薯片这些都是膨化食品,吃多了对小朋友身体可没好处,所以我们平时要少吃。那像玉米这样经过高温加热变大的现象是膨胀现象吗?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遇热膨胀现象呢?

幼:面包、馒头、豆腐、油条、蛋糕等等。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

出示瘪了的乒乓球

师: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把瘪了的乒乓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想想办法

幼:用手捏捏、扎个眼儿吹吹、用热水泡泡(让幼儿逐一操作)

:像乒乓球这样受热以后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也是遇热膨胀。

延伸活动

小朋友,我们今天认识了什么现象呀?一种是像黄豆、木耳那样遇水膨胀的现象;一种是像玉米那样遇热的膨胀现象。你们回家再找找除了食品以外的膨胀现象好不好?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在日常活动交谈中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吹泡泡,看着那一个个在阳光下闪耀着五颜六色光彩的泡泡,总是特别的欢欣雀跃。“为什么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对泡泡水冒出泡泡时特别好奇、贪玩。为了满足幼儿求知欲,让幼儿能动手操作,使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乐,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尝试欲望。

活动目标

1、创设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

2、通过操作活动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发展幼儿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泡泡水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安全并科学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吹泡泡与幼儿进入活动场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二、观察、讨论活动:

1、提问:“谁做过泡泡水?”?(引出制作泡泡水的话题)

2、提问:你是怎样做泡泡水?泡泡水里面放有什么材料呢?

3、请幼儿上来上来尝试制作泡泡水,并吹一吹。

三、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1、认识制作材料:胶水、洗洁精、洗手液、水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 2 2 4

3、认识比例:1:2: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应的数字下面:1:2:2: 4

胶洗洗水

水手洁

液精

5、教师示范制作泡泡水:

制作泡泡水的科学方法:1份胶水、2份洗手液、2份洗洁精、4份水(一勺为一份)搅匀,教师吹泡泡给幼儿看。

师:在我们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学配方,像煮菜,盐放多了就会咸,放少就会没味道。

师:为什么老师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为洗洁精、洗手液有制泡剂,可以产生泡沫,胶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发。)

四、幼儿操作:运用科学配方制作泡泡水

五、给不同形状的工具给幼儿观察,说一说,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选择工具来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形状。(提醒幼儿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里)。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吹泡泡。

教学反思

活动组织成功与否,与活动中各环节的设计,活动语言的组织,以及对小朋友的反馈的预测等要素有关。因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好活动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尽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也不会一次就把活动组织的完美无缺。事实上,组织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实验的过程,挖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小朋友和老师都受益,使活动迈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试上《有趣的泡泡》一活动时,发现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幼儿在吹泡泡时有倒吸的现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对幼儿可能要发生的现象都要考虑进去,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告戒我们在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因此,我们要把握好一个活动,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们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实验,也许每次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愿,但就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提高,这便是最大的收获!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方形积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种圆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一圆形物体,操作滚动。

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怎么样了?还有哪些东西会滚动呢?(幼儿自由发言)

2、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实验操作。

3、教师幼儿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它们会滚动呢?

?2〉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玩中的新发现、新问题。

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启发式提问:它们滚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二)幼儿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为什么有的物体滚一下不动了,有的能滚很远。有的可以到处滚,

有的`却朝一个方向滚。为什么有的滚得很直,有的会拐弯。

(三)幼儿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操作。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什么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

3、教师操作两种不同的形状的物体,验证幼儿猜想。

4、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的形状有关系,茶叶筒可以滚直是因为两头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滚不直是因为两头粗细不一样。

(四)幼儿滚动自己身体

小朋友,我们的身体也会滚动,大家一起试一试。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够到位,太过于形式,幼儿没有探索到什么就收了,没有让幼儿真正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对探索产生更大的兴趣。

小百科:滚动,汉语词汇,释义为转动体沿转动方向的运动称作滚动。也指的是物理中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有角的物体不可以滚动。

二、教学目标

1、幼儿了解物体的形体,知道哪些物体可以滚动;

2、通过操作幼儿感受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3、激发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可以滚动物体的特征

难点:认识物体的形体,并可以流利地说出它的形体和特征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操作练习法.引导发现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体育场今天有一场滚动比赛,我们来看一下有哪些参赛选手呢?(皮球、魔方、文具盒、报纸、八宝粥桶)

2、学习新知识:

(1)引导幼儿了解球体和圆柱体为什么会滚动?

(2)幼儿了解正方体、长方体、长方形为什么不可以滚动?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幼儿操作并作出判断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物体,幼儿来动手试一试它可不可以滚动,可以滚动的打√,不可以滚动的打×。

(4)、归纳总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有角,圆圆的,所以会滚动。

3、布置作业:家中寻宝

我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可以滚动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