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3-01-23 作者:Anonyme 备课教案

通过定期写教案,老师们的教学能力都会有所提升,想要自己的课堂能够有序进行,我们就要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草》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草》教案优质8篇

古诗《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本课生字“牧、童、骑、闭”,学习部首“马字旁”。

2、学会吟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趣味,熟读成诵。

3、借助看图说话,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借助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看图说话。

教学过程:

一 看图说话,揭示课题。

(一)出示第一幅图,看图说话,学习生字。(图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张大嘴巴唱歌。)

1、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练习说话,随机学习“骑”。

2、初步了解牧童,学习生字“牧”和“童”。

(1)简介“牧童”,出示“mù tóng”拼读音节。

(2)说说记字好方法(“牧、童”)。

(3)老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看清字的笔顺笔画,正确书写。

3、用上“牧童”这个词说话。

(二)出示第三幅图,看图说话。(图二:牧童站在树下,抬头看知了。)

1、看图,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练习说话。

(三)揭示诗名,了解诗作者。

过渡:刚才,小朋友用一句话把你们看到的画面说清楚了,有位诗人把他所看见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出示:所见 , 齐读诗名。

2、出示:yuán méi ,指名拼读。

3、出示:清 袁枚 让学生了解袁枚是清朝的一位诗人。

二 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一)初读古诗,随机正音。

1、自由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2、 正音:(振(zhèn)、林樾(yuè)、意(yì)欲(yù)、鸣(míng))

振??林樾(“樾”就是树阴的意思)??振林樾??(什么振林樾?)歌声振林樾。

意欲??(意欲干什么?)意欲捕鸣蝉??随机正音“捕、鸣”。

3、再读古诗(自由读 指名读)

(二)再读古诗,正确停顿。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习(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齐读。

三 图文对照,说清图意,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

1、看图,找出与画面相对应的诗句。

2、仔细观察图一,看清图意,练习说话。

(1)(出示图一)引读诗句。

(2)听听歌声,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赞美这歌声。

(3)(出示)骑 唱歌 歌声…… 借助提示,说清图意。

(4)同桌练说

3、仔细观察图三,看清图意,练习说话,学习生字“闭”。

(1)(出示图三)看图思考:牧童站在树下,他究竟想干什么?

(2)根据学生回答,引读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学习生字“闭”。

(4)理解“闭口”,引导想象牧童的心理活动,感受牧童的聪明与可爱。

(5)(出示) 一声不响 站 想 , 借助提示,说清图意。

4、根据诗的内容,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1)联系图一和图三的内容,启发想象

(2)出示图二 听到 看到 ,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3)学生自由练说

5、出示(图1??3),按一定的顺序把句子说清楚。

(1)同伴合作讲故事。

(出示)图1:骑 唱歌 歌声

图2:听到 看到

图3:一声不响 站 想

(2)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3位同学配合说话。

6、男女生比赛读。

四、 背背唱唱。

过渡:你看,诗人袁枚用简简单单的四行诗句把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告诉了我们,还引发了我们的想象,这古诗真是太有魅力了!

1、同桌互背,指名交流。

2、吟唱古诗

(1)听录音

(2)生跟唱

五、 布置回家作业。

师:今天,我们通过读读,说说,背背,唱唱的方式学习了古诗《所见》,回家后,大家可以把古诗背诵或者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把古诗中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古诗《草》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板书: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草》教案篇3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

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古诗《草》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见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

1.词语解释。(见多媒体课件)

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4)议论文有哪几类?

(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

(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

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总结。)

2.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

(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四、第一课时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五、课后作业

1.思考文章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要求能举例说明。

2.思考本文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并能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3.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

第二课时

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一、品读课文,体会特色

1.思考: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总结: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在学生分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其中的一两点加以展开即可。教师则在学生分析后,对答案进行整合。)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下提供的例句是文章中出现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主要例句。学生不一定都能涉及,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排比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总结: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总结: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总结: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总结: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结: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总结: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森林。

总结: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总结: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教师总结:

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感悟自信

(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张海迪的资料。)

教师导入:这里是有关当代保尔张海迪的介绍,她身残志坚,没有向命运屈服,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找的资料,对比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为了让学生勇于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故先引入了张海迪的事例。设计此环节的意图是:一方面替学生树立榜样,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再作简单的总结。)

三、总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课后练习

1.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望洋兴叹哑口无言遁辞自暴自弃众叛亲离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用“——”划出错误观点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2)用“[ ]”标出反驳过程的语句,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用“~~”划出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4)用“()”标出理论论据并说明其使用的是( )表达方式。

3.“感悟自信”为题,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话。可以运用上课使用过的事例,也可以另外找类似的题材。

古诗《草》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习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习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古诗《草》教案篇6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因此在课堂上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目的就是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努力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2、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由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听一听的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心目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更受到了古文化的熏陶。

3、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古诗《草》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关于春天的画面,领略春天的美和生机。

2、能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春晓》,体验音乐与古诗的完美结合所表达地诗情画意,并对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现代音乐作品有进一步的愿望。

3、通过演唱和欣赏两首不同速度的《春晓》,体会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内容:

学唱与听赏两首不同速度歌曲《春晓》,并进行相关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轻柔安静的声音及恰当的速度演唱歌曲《春晓》,以此来表达古诗的意境,体验音诗画相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难点:能体会到不同的速度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音诗画欣赏《春意盎然》

师: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每一串音符又是一首诗,诗人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神奇的画笔,音乐家用一串串音符带我们走入了美妙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课件播放)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唯美的情境,不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情感上的铺垫,也让课堂一开始就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对此探究下去的兴趣。

(二)朗诵诗歌

1、媒体出示古诗《春晓》。(点名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师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诵诗歌。(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诗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春天美丽的意境。

(三)欣赏学唱歌曲

1、欣赏《春晓》

过渡:在古代诗人们吟诵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到了现在,我们也可以唱一唱,这种唱法叫古诗新唱。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首根据家喻户晓的唐诗改编的歌曲——《春晓》。(课件播放《春晓》)

2、听这首古诗在歌中出现了几次,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两个乐段。

3、学唱第一乐段:

(1)听第一乐段旋律(老师钢琴弹奏)。

边听边想象:这段旋律与古诗的意境是否吻合?

学生简单地描述感受。(轻声播放《春晓》旋律)

(2)小结:平稳的节奏,质朴委婉的旋律正如诗人在向我们诉说……春日清晨那清新美丽、生动活泼的画面。

(3)边听边用“呜”哼唱。要求学生用歌声表现诗境。

(4)学生轻轻的唱出来。

设计意图:在对旋律和诗境有一定的感受的时候,再来让他们说说用歌声表现诗境不需要太多言语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演唱这一乐段时的力度、速度和情绪了。

4、学唱歌曲第二乐段

(1)欣赏歌曲第二乐段。

师:这一段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出现了二部合唱和朗诵)如果合唱部分与朗诵不融合在一起呢?会是什么效果呢?

(2)学唱合唱部分:

a、欣赏老师范唱高声部。

b、讨论与第一乐段相比,感受有什么不同。

c、老师引导学生感受这两句如春风轻轻吹拂。

d、(模仿春风)分两个声部轻声跟唱。

(3)朗诵与合唱结合表现,并讨论其效果。

(4)小结:音乐与诗相得益彰,带给我们美妙享受。

设计意图:通过在朗诵《春晓》时,运用虚词“呜”和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音乐与诗相得益彰,所带来的美妙享受。由于学习时是带着情境的,所以学生会很自然地注意到朗诵跟合唱速度的一致,声音的轻柔,犹如春风轻轻吹拂,更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意境的体会。

(5)欣赏老师范唱全曲。

(6)听后讨论最让你激动的乐句。

(7)学生试唱最后两乐句。

讨论:虽然是第一乐段最后两句的再现,与第一乐段相比情感上有什么变化?尤其全歌在高音“6”结束,强烈地抒发了什么感情?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不需要枯燥地学唱《春晓》,在他们欣赏地同时,在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春晓》时,这首歌曲已自然地铭记在心了,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首歌,因为在欣赏学唱时融入了他们的情感。

(四)歌曲表现(音乐与画):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师生共同用语言勾勒《春晓》图。

3、(课件播放)国画《春晓》欣赏(背景音乐:古琴曲《桃源春晓》)。

4、对画而歌。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中,在画中漫步,在诗中飞扬吧!

设计意图:把想象的具体化,这个环节看似与歌曲教学没有太多联系,但我认为会使这堂课含义更悠远深厚,体会歌曲的内涵会更深刻,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因为这首歌不是平时学唱的儿歌,是根据古诗改编的,我认为在这个环节渗透一点人文思想,是不会削弱我们的审美感受力,反而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文化传承的价值。

5、闭上双眼演唱。(课件:画和诗慢慢消失)

师:音乐是一首诗,音乐是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又有着诗情画意。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此刻没有诗也没有画,但是我希望你们用歌声唱出你们心中的画卷,唱出你们心中的诗篇,我就是你们的知音,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你们歌声中的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引起听者的共鸣,是唱歌的一种境界,也是再创造的过程,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气氛,在此时已达到高潮。

(五)欣赏另一首歌曲《春晓》,请学生说说两首不同的《春晓》在速度有什么不同?

(六)总结(音诗画):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春天的风里歌唱,思绪在春天的歌里飞翔,画为有形诗,诗为无形画,音乐是用诗画串成的美妙旋律,意境悠远,韵味无穷。“春来吟唱声,欢乐知多少”,让我们在歌中陶醉,诗中审美,画中品美吧,你们就是这音诗画的知音!

古诗《草》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朗诵古诗。

教学难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五角星。

2、总结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3、作业

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