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课堂教案5篇

时间:2023-04-03 作者:Indulgence 备课教案

教案在撰写的时候,老师需要注意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们提起学习的兴趣,我们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进课堂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进课堂教案5篇

进课堂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太穷谱谱成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

(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的《月光曲》。

1、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节):讲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琴声。

第三段(第4—7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段(第8—10节):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

2、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3、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进课堂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建构材料,运用拼接的技能搭建火车。

2、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辅助材料。

3、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4、引导孩子乐于接受治疗。鼓励、培养小朋友不怕打针的勇敢精神。

二、活动准备

1、提供智高乐插塑、螺丝玩具、可乐罐、卷纸芯、胶卷芯等。

2、火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以小朋友要旅行,要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引题,激发幼儿学习的

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火车的基本结构。

3、教师与幼儿一起分析搭建火车要用哪些材料,应该怎么搭?

4、引导幼儿观察这些辅助材料应该怎样使用。

3、幼儿分组活动

(1)用智高乐插塑搭火车。

(2)用可乐罐、矿泉水瓶、卷纸芯搭建火车。

4、作品展示:组织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

5、游戏评价:请幼儿大胆地对自己或同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反思: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表现要溶于整个集体,所以特别注意个人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在互动活动中,引导他们发挥个人的特长,通过游戏,我逐个了解各个幼儿的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和个性特点并及时调整以下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进课堂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大花绳,带领幼儿进行多样游戏,锻炼幼儿的走、跑、跳、平衡和协调能力。

2.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玩绳子的乐趣。

二、材料准备:

长绳一条、背景音乐,助教一名。

三、活动流程:

1.热身运动

①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进行头部、上肢、下肢等等动作,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的活动中锻炼四肢的肌肉、关节,为下面的活动作准备。

②玩游戏"空气小球"引导幼儿四散指向跑。

2.基本部分

①玩游戏:走钢丝教师及助教带领幼儿听音乐从绳子两端,向绳子中部训练平衡走并站在绳子上做各种平衡动作。

②玩游戏:踩浪花教师及助教分别拿住绳子两端,不停摆动绳子及向前跑动,请幼儿自由追逐踩浪花(播放音乐)。

③玩游戏:抓尾巴吧教师及助教把绳子举高,让幼儿练习跳并抓住绳子(播放音乐)。

④玩游戏:骑小马教师带领幼儿把绳子夸在胯下,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双脚并拢向前跳。

3.结束部分

1.看向日葵:组织全体幼儿骑小马围成圆圈坐在地毯上,做各种放松运动。

2.玩"空气小球",教师带领幼儿拉火车走走,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我设计的《好玩的大花绳》这一游戏。整个活动的器材--绳子,在我的引导下,变成锻炼幼儿走、跑、跳、平衡的道具。我始终将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做到一材多用、一材巧用,让幼儿在玩耍中,发展幼儿的各种动作,当然活动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希望老师们对我出宝贵意见,给予我指导和帮助。

进课堂教案篇4

游戏名称:

?打电话》

游戏目的:

练习对话主动表达并与成人交谈,学说完整句。

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游戏规则:老师与幼儿或幼儿与幼儿分别拿着话筒进行对话,一方问,另一方答,内容不限,回答对的小朋友奖励小红花。

游戏准备:幼儿自制的电话游戏程序与模式:

1、学习打电话(集体教育)。

(1)观察模仿教师打电话。"喂,您好!我是李老师,请您帮我找xxx接电话好吗?"xxx接电话(教师替代)。"您好!您是xxx吗?我是李老师,今天下班后您能来我家吗?":好的,欢迎您。"再见"。

(2)教师给幼儿打电话,让幼儿学习如何接电话。

"您好!我是xxx"您有什么事吗?"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一问一答的语言,练习使用简单句。

(3)幼儿二人一组练习打电话。

教师帮助幼儿学习一问一答的对话。练习主动与人交谈。主动发问,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2、游戏区内自由"打电话"。

教学反思:

游戏是最适宜于促进幼儿主体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将理念转化为行为,注重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时机及时引导,促使孩子们更深入进行游戏,让孩子在健康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发展。

进课堂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主动探索并掌握小竹梯的几种简单玩法。

2、愿意利用小竹梯锻炼身体,体验玩小竹梯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竹梯若干、轮胎若干。

开展情景:

1、认识小竹梯,自由探索小竹梯不一样的玩法。

(1)出示小竹梯,请幼儿自由玩小竹梯,探索小竹梯的不一样玩法。

(2)请幼儿说说自我发现的玩法,教师分别进行指导。

如:把小竹梯平放或者在轮胎上架高,在间隔的横杠上练习过小桥、跳格子;把小竹梯一边架高,练习爬坡。

(3)教师示范跨小竹梯、爬小竹梯、跳小竹梯等几种简单玩法的要领及注意事项,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团体练习。

玩法1:跨小竹梯(将梯子平放,幼儿走在梯子的横档上,身体坚持平衡,脚踩稳,注意安全)。

玩法2:爬小竹梯(将梯子平放,幼儿双手扶住梯子竹档,跳小竹梯(将梯子平放,幼儿双脚在梯子的空档跳过,身体坚持平衡,重心要稳)。

2、团体游戏,体验玩小竹梯的乐趣。

幼儿扮演小白兔,跳过“田野”(从平放的梯子空档跳过),走过“小桥”(从架高10~15厘米的小竹梯间隔的横杠上走过去),爬上“山坡”(从一边架高15~20厘米的小竹梯间隔的横杠上爬过),到达萝卜园里拔一个萝卜后从旁边的小路回到起点。

幼儿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勇敢地经过各种障碍,指导幼儿经过侧平举来坚持身体的平衡。

3、放松活动。

幼儿坐在小竹梯上,给两边的同伴敲敲背、揉揉肩、捏捏腿。

活动反思:

梯子是孩子们户外游戏中很熟悉的一种游戏器械,我们从孩子的本事看,大部分孩子在一层梯子的尝试中都获得了成功,但在加上轮胎的梯子上,有部分孩子们就出现脚发抖、摇晃的现象,但经过我们交流之后,总结出了稳走梯子的办法:两手伸平,想小飞机一样;一步一步慢慢走。再一次尝试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