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教案时,我们要回顾以往的教学经历才能写好,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提早撰写的文字材料,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蒙氏教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蒙氏教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点数的操作活动。
2、初步感知数的实际意义。
3、正确点数1~5个物品,能正确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集体教学:5个玩具车、5个铃鼓、5盒蜡笔、5个玩具、5个书包。
2、分组材料:雪花片、点卡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数一数”,鼓励幼儿参与活动。
(1)分别请5名男孩、5名女孩到前面,请其他幼儿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
(2)教师小结点数的要求。
师:点数时,一定要用手指点一个、数一个,数完后数到几就是总共有多少个;要从左往右边数。
2、点数手指,感受数的重要和有趣。
(1)手指游戏:数一数左右手分别有几个手指头。
(2)幼儿之间互相数一数同伴的每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头。
3、分组操作“数5个物品”。
(1)“雪花片”操作规则:请幼儿挑选出5枚雪花片,能力强的幼儿可加上颜色要求。
如:请拿出5枚红色的雪花片。
(2)“点卡”操作规则:在1~5点卡中,挑选出5的点卡。
(3)“排队”操作规则:准备一堆物品,请幼儿选出5个指定的物品。
4、共同检验操作结果,感知数的实际意义。
(1)鼓励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2)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内数量是5个的物品。
活动延伸:
将点数物品放置于数学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练习5以内的点数。
蒙氏教学教案篇2
凡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3、帮助学生认识并学会本课生字。
4、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旧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提醒部分要十分注意的读音
别墅(shù)邮差(chāi)窜(cuān)过 似(shì)的 逮(dǎi)住 挨(ái)打 摩(ā)平
3、快速浏览课文的前四个自然段,想想它们都是凡卡信里的内容吗?
(不是,有的是凡卡的回忆,有的是作者的叙述,有的是凡卡信的内容)
4、再读课文,分别找出哪些是作者的叙述,哪些是凡卡信的内容,哪些是凡卡的回忆,并做上标记。
三、认识作者,自学生字
教师介绍作者
契诃夫(1860—1904)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做过店员,当过医生,后弃
蒙氏教学教案篇3
一、目标与要求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
0学法指导
这篇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观,非常形象准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势。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会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 潮的雷霆之势。
第二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
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喻张等修辞方法。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蒙氏教学教案篇4
一、文本解读:
?尊严》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以“诚实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要求学生潜心会文,在感受人物思想品质的同时,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尊严》是一篇故事内容简单却具有极强哲理性的文章。本文对哈默有骨气、有毅力、有自尊的形象塑造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来展现的。而对尔杰克逊大叔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长者风范却暗含在他对主人翁哈默维护自尊的请求中。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学生的理解都是在浅表层次,口号式、标签式的答案居多,还有的孩子不理解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后干活?我想,教学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先吃饭还是先干活都是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的,都是一种尊严,而哈默的固执,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人格。它是一种坚守问题,是哈默在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它体现了哈默的自尊严和责任,体现了自尊自立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他得到了杰克逊的赏识与尊重,同时,这也是他日后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理解尊严、逃难、款待、疲惫不堪、狼吞虎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3.正确理解尊严的含义。
三、重点难点:
理解“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理解“尊严”一词的意思;读熟课文,预习课后生字。
2.教师准备:
查找和“尊严”有关的资料;制作课件。
蒙氏教学教案篇5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红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泗顶镇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
这是本章的第2课题,在学习完课题1后学生对燃烧所需的条件有了大致上的了解,本节则重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规、新型能源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本节的内容比较浅但知识面广,以介绍一些常识性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对上个课题中的燃烧将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能源及相关产品和利用的介绍则为学习下一个课题《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做好了准备,因此本节在第七单元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进行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实验法、探讨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 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2、学生由老师上课前布置的一系列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容易从身边的常识出发溶入情境当中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与知识目标相对应的内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索者。
3、本节对天然气组成成分的探究是学生 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查找归类资料。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能源与资源短缺的国情,认识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思考、阅读和讨论来学习煤和石油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蒙氏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
3. 情感目标: 学生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超市大买场图、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明天是双休日,今天老师准备下班之后到超市里买一些东西,送给福利园的小朋友。那么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出示家乐福)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大家想不想去买东西啊?
?利用书本上的大买场这一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算法
1.出示主题图
点击薯片:12罐一箱,每箱42元老师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师:谁会列算式?(生答)342=?你是怎么想的?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计算方法。(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活动,不仅让学生交流算法的思路,还让学生进行了互相学习。〕
2.师:小朋友开动脑筋,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你们看小巧的计算方法和一样,只是写的过程不一样。(出示)
342= □ 340= □ 32=□ □+□=□
3.师:谁能够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个别学生复述)那么谁的方法最好?
学生交流汇报
?让学生在通过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优劣。〕
4.小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这种算法的好处是描述形式的直观,使学生更能理解乘法的算理,同时也为后面的竖式计算和口算奠定基础〕
5.模仿练习
独立完成、说说计算过程
716= 117= 233=
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328= 958= 686=
三、学习竖式
1.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交流汇报。)
?在学生理解乘法的算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看书自学,更好的理解乘法竖式的算理,伸展学生数学化的能力〕
2.小结: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绍竖式一般写法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3.模仿练习
书上17页练一练
四、总结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组内互相交流)
?通过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蒙氏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