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参考6篇

时间:2023-01-25 作者:Surplus 备课教案

上课前准备好一份详细的教案是会让老师上课的时候有更大的安全感的,一份出色的教案不仅能让同学们爱上课堂,还能帮助提升自我的教学素质,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参考6篇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知,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

2、能正确说出"一个"和"许多"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萝卜卡片若干、兔子耳朵头饰若干(数量均和幼儿的数量相等)、两个小筐子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小白兔,乐呵呵。到山上,拔萝卜。一只小兔拔一个,放在一起是许多。"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它要和我们一起来上课,有请可爱的小白兔,→幻灯片小白兔

(二)游戏拔萝卜体验"1"和许多的关系每个人都带上兔耳朵头饰扮演小兔子→(黑板上贴了许多的萝卜卡片)老师问:"小朋友们看看山上有多少萝卜啊?"(引导他们说出有许多)那现在我们一起上山拔萝卜吧→每人拔一个,而且要边拔边说"我拔了一个萝卜"→拔完了,老师问:"现在山上还有萝卜吗?"(幼儿答)→"你的手里现在有几个萝卜?"(幼儿答)→"刚才山上有许多的萝卜怎么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呢?"(幼儿答)→引导并讲出"许多"的萝卜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萝卜萝卜看起来好好吃哦,而且萝卜很有营养小朋友多吃萝卜呢会少生病哦,你们想不想吃呢?(幼儿答)→可是刚拔的萝卜凉凉的又不干净我们吃了会肚子疼的,不如我们让厨师给我们做成好吃的菜吧→收萝卜→"我放了一个萝卜"→老师问:"你的手里还有萝卜吗?"(幼儿答)→"筐子里现在有多少萝卜?"(幼儿答)→"刚才筐子里一个也没有现在怎么有许多的萝卜呢?→"引导并讲出"一个一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就成了许多萝卜"总结:"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的1,一个一个的"1"和在一起就成了"许多"延伸: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1和"许多",我们一起来找找吧→使用幻灯片看图并引导幼儿正确说出1和"许多"

活动反思: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1、毫米、分米的认识

2、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3

目标:

1.能说出球体的名称,知道球体的外形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筐子,筐内有乒乓球、圆片纸、铅笔、操作材料各一。

3.教师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内角落放有球体形状的物体。

过程: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4.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5.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小结: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6.找找哪些东西是球体的?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说说为什么要做成球体形状?

8.活动结束。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事物的数量的快乐。

2、能区分1和许多,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3、学习用语言对数量进行表述。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雪花积木若干,糖果若干,小鸡图片若干,小熊图片若干。

2、小鸡的家背景图,小熊的家背景图。

3、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正确区分1和许多。

2、难点: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二、认识1和许多。

1、初步认识1和许多。(课件展示)提问:

(1)这是哪里?有什么?

(2)有几只鸡妈妈?有几只小鸡?(用课件进行强调。)

2、巩固认识1和许多。(课件展示:一片池塘和各种动物。)提问:

(1)这是哪里?有什么?

(2)有几只鸭妈妈?有几只小鸡?(课件动画强调。)

(3)想一想池塘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个和许多来表示?

3、游戏:找找1和许多。(课件游戏)课件展示1和许多的事物,幼儿说出其数量。

三、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

1、课件展示。(树上有许多苹果,树下有许多猴子。)

(1)看一看,图中有什么?

(2)说一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用一和许多来表示?

2、课件展示:小猴逐个摘桃。

提问:(1)树上原来有多少桃子?

(2)每只小猴摘了几个桃子?

(3)树上还有桃子吗?

小结:许多桃子分成了1个1个的桃子。

3、课件展示:草地上有许多花,各种小动物逐一摘花。

提问:(1)草地上原来有多少朵花?

(2)xx摘了几朵花?

(3)草地上还有花吗?

引导幼儿表述:许多花分成了1朵1朵的花。

4、课件展示:各小动物逐一将自己的一朵花放入花篮。

提问:(1)xx(动物)摘了几朵花?

(2)现在,花篮里有多少花?

引导幼儿表述:1朵1朵的花合成了许多花。

四、操作活动:巩固对1和许多的认识。

1、糖果。

(1)老师拿出一筐雪花片,让幼儿说出筐里有许多雪花片。

(2)把一筐雪花片撒在地上,说明要求:请幼儿每人迅速的逐个拿取雪花片。

提问:你拿了几个雪花片?

引导幼儿表述:许多雪花片分成了1个1个的雪花片。

2、糖果。(方法同上。)

3、图片玩具小鸡。

(1)在自己的椅子背后找到1个小鸡。

提问:你的椅子背后有几只小鸡?

(2)把小鸡送回家。

提问:现在有几只小鸡?

引导幼儿表述:1只1只的小鸡合成了许多小鸡。

4、小熊。(方法同上)五、结束。

随音乐走出活动室。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数学认识1~5的认识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 ,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 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 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