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教案的制定,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大家务必要注意与时俱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鹰-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鹰-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重点: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难点:操作发现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准备:
纸盒、天平、积木、玻璃球、棉花等物品。
活动过程:
1、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这些物体是一样重吗?(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比较)
用手去掂分量或其他方法。
(2)、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1)、幼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猜猜这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成正比。
(1)、出示大小不同的盒子比轻重。
(2)、幼儿自由比比其他一些物体。
4、收拾整理物体。
鹰-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2
?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3、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
教学重点: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教学难点: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反馈交流
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
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翻作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二、方法指导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纸品乐陶陶
2、学生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
3、师生交流解决捌作问题:
(1)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
(2)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敢?
4、教师规定时间,学生合作准备材科。
5、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
(2)涂胶: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
(3)粘贴:将纸绳或纸团牯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示范时结合采用单线贴和团线贴法。
6、学生根据出示的草图讨论,什么地方可用纸团,什么地方可用纸绳。
7、学生为两幅作品提出评价。
(1)纸团排列松散,形象不突出。
(2)未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8、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设想。
三、自主表现
两人合用材科,各自用纸绳、纸团制作一幅粘贴画。
四、体验感受厚纸条的性能出示厚、薄两张纸条让学生用力拉扯或折制,并谈感受
教师总结厚纸条的性能特点:有弹性、易成形。
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认、读、说、写的过程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2、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发现和运用学习方法。
3、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认、读、说、写的过程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两个字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新字。
a、 出示教材中的字词,学生自由认读。
b、 读给同伴听,互相检查。
c、 书上的小女孩发现了“历”字是由两个认识的字组成的,你发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d、 出示:历、贡、肯、扇、确、愁
(1) 各小组玩拼字游戏,把:厂、力、工、贝、止、月、户、羽、石、角、秋、心等字卡发放到各组,让他们拼成新字
(2) 指名读
2、引导学生发现汉字具有一字多音的特点。
a、 读句子,看拼音填汉字。
b、 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处自己填完空以后发现了什么?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记记。
a、 出示六组短语
b、 小组同学互相读。
c、 口头练习:的天空 ()的教室
2、我会填。
a、 出示例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b、 学生自读其他句子,并填上标点符号。
c、 扩展练习。
3、我会读。
a、 学生自读诗歌。
b、 展示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些人,因为他们身体有缺陷,生活、工作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让我们看看图片,他们会遇到些什么困难?
二、看看说说
看了以后,你有些什么话想说吗?
三、想想说说
下面哪些做法对的,哪些是错的?
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听歌《爱的奉献》
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五、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不止是残疾人,还有许多有困难的人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让他们感到温暖的。同学们,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让我们化为实际行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吧!
鹰-教案篇5
活动目标:
练习跳跃,发展弹跳力。
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袋鼠头饰和硬纸卷每个幼儿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准备活动。
师:我们来运动运动吧!(教师带领幼儿跑着走圆圈,练习走圆)
二、进行活动
1、引出活动。
师:你们知道袋鼠怎么跳的呀?来,一起学一学吧!(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袋鼠跳)袋鼠们跳的真好!这么多的袋鼠,你们说他们会发生争斗吗?那他们是怎么发生争斗的呢?那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袋鼠相斗的游戏吧!听一听这个游戏是怎么样玩的吧!
2、讲解游戏规则。
参加游戏的幼儿每二人为一对,面对面站好(相隔约2米),两臂前伸,两只手的手腕自然下垂,两腿夹住纸卷(在膝盖上面)。比赛开始,两人都向前蹦跳,并用手掌推对方手,边跳边推,哪方在跳中夹着的纸卷落地了,就为失败的袋鼠。
规则及注意事项:不可用手去扶正两腿夹的纸卷;要求幼儿五指并拢用手掌推对方。
3、进行游戏。
4、评价游戏,
5、带领进行放松活动,结束活动。
鹰-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小动物寻找雨伞萌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2、能理解诗歌内容,并能较有表情地朗诵。
3、学习仿编诗歌,培养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课件。
2、小动物图片,图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放打雷、下雨的声音)提问:下雨了,我们小朋友会用什么来挡雨呢?是的,下雨的时候我们常常用雨伞来挡雨,一些在森林里玩得正高兴的小动物遇到天突然下雨了,它们也要避雨,它们会想什么办法呢?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二、 幼儿学习诗歌
1、引导幼儿了解儿歌内容(出示课件)
2、初步了解儿歌内容(出示课件)提问:
小鸟没有伞,它用周围的什么来当自己的伞呢?
小蚂蚁没有伞,它用周围的什么来当自己的伞呢?
小青蛙没有伞,它用周围的什么来当自己的伞呢?
小动物们没有伞,他们都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说的真棒,小动物们都会找比自己大的东西来挡雨。
3、教师示范朗诵诗歌
师:老师把小动物找伞这件事情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完整念一遍)
4、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图谱)师:这首诗歌的题目是什么?
哪里的什么是小鸟的伞?
哪里的什么是小蚂蚁的伞?
哪里的什么是小青蛙的伞?
(2)幼儿看图片学说儿歌。
师:我们一起来念这首诗歌吧!(2-3遍)
(3)分男孩子女孩子进行比赛。
(4)撤掉图卡念诗歌。
三、仿编诗歌
师:我们帮小鸟、小蚂蚁、小青蛙都找到了自己的伞,它们可高兴了!可是还有许多小动物没有找到伞它们也想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教师示范仿编,提出要求。
诗歌的前三句是一样的,要说明:哪里的东西是谁的伞。如:美丽的花朵,是蝴蝶的伞。
师:哇,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
(3)幼儿自编诗歌。
师:现在请我们小朋友三人一组帮我们其他小动物找雨伞。
(4)整理诗歌。
四、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帮小动物们找到了伞,它们真高兴,我们开心吗?原来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现在天晴了,小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做游戏,走吧!
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含近义词素的成语;会使用“吩咐”和“嘱咐”。
2、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习:读句子提出问题,并在课文中找有关句子。
4、了解蔺相如完譬归赵的故事,体会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故事导入:《卞和献玉》。
2、板书课题,激趣思考:“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思考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纠正读错的生字新词;指导读难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完璧归赵”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这句话,板书并读一读。)
三、结合以上句子,再读课文。
1、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呢?
(1)引导学生学习第1-3节,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导朗读,体会赵王的无奈、蔺相如的坚定。(教师适当诠释蔺相如此行的重任。从国力来看,赵国只能答应交换;要是让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赵国就会被人小视。)
2、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的?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脉络(要回宝玉、争取时间、派人潜送;参插《词句活动室2》)。
(2)抓住蔺相如说的三句话展开教学。
①找一找:蔺相如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几句话?
②说一说:为什么说这几句话?(看到秦王没有诚意,要回宝玉以争取主动;再一次试探秦王;争取时间把宝玉送回赵国。)
③读一读;秦王为什么乖乖就范?体会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话的理解,可以从秦王的反应表现入手,譬如:“信以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话作为重点来理解,可从蔺相如的动作、神情和语言入手。)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问题。
2、在小组内通过联系上下文讨论解决。
3、教师适当组织全班讨论。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用一二个词语评价蔺相如,并简单说说理由。
七、指导完成《词句活动室1》。
(1)补充完整。
(2)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词语中所填入的字词的意思。
(3)再写几个类似的词语。
八、作业:
课外阅读《渑池会》、《将相和》。
鹰-教案篇8
一、活动目标:
1、能根据声音辨别乐器,并能找到相应的摆放位置。
2、能仔细聆听声音,按规则操作。
二、活动准备:
1、铃鼓、三角铁等乐器
2、活动材料第6页
三、活动过程:
(一)什么乐器在唱歌?
1、教师一次介绍乐器的名称并演奏,幼儿根据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指认“xx(乐器名)在哪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听乐器发出的声音,辨别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请个别幼儿蒙上眼睛,听听什么乐器在哪个位置唱歌。
(二)乐器在哪里?
1、出示格子底板,将铃鼓、三角铁、圆舞板、双向筒、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格子里。
2、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或幼儿)一次演奏五种乐器。幼儿睁开眼睛,根据听觉辩论“十字格”中相应的乐器。
(三)乐器位置在哪里?
1、翻到幼儿操作材料第6页
2、请幼儿先用手指做连线动作,确定之后再把乐器和十字格中相应位置的“▲“连上线。
3、巡回观察,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指导。
(四)活动延伸:
可以将乐器投放到区域角进一步加以巩固,使幼儿知道乐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