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教案5篇

时间:2023-01-12 作者:Kris 备课教案

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想要自己的课堂更加精彩有逻辑,我们就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乘除法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乘除法教案5篇

乘除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帮助学生复习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和巩固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对各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不同题目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我们学完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从这节课起,我们将连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先回想一下我们都学了什么?

·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 被除数最高位够除。

· 被除数最高位不够除。

·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商末尾是0的除法。

那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

二、复习巩固。第1题

1、口算。将第一题做成口算卡片。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学生开火车进行。

2、算一算,比一比 第2题

学生在书上进行,有困难的可以在练习本上计算

然后比一比。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三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第一组题:末尾有0和中间有0

第二组题: 除数大的商小, 除数小的商大 )

第三组题:中间有0和中间末尾都不是0。(同上)

3、比一比、算一算。第3题

先笔算在作业本上,掌握方法。

集体订正。

比较:把答案填在书上,请你上下两题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每组的结果一样,但是上面一题是连除,下面一题是除法,连除的两个除数的积等于下面一题的除数。

用这种规律完成题目。(师出题或学生自己出题。)

4、完成统计表:第4题。

计算单价,弄清数量关系。

学生仔细审题,

每班的本书=总数÷班数

学生自己计算、填表。

集体订正

5、完成第5题。

让学生自己计算

学生自己在书上完成。

有困难的可以在本子上计算。

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观察发现:挖的天数越长,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少;反之挖的天数越短,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三、课堂小结

四、完成作业

完成书上1-5题。

乘除法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91、92页,例1、例2,试一试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

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片、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

导入

教学

新授

1、口算

2×33×48×56×45×74×35×67×25×89×3

2、抢答

(1)40是几个十?4个十是多少?

(2)800是几个百?8个百是多少?

(3)12个十是多少?12个百呢?

3、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了表内乘法,今天起,我们要开始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4、教学例1

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8捆小棒平

5、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回答。

6、教师出题,学生抢答。

7、板书课题。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均分成4份,每份是2捆。怎么列式?8÷4=2。

(3)提问:这8捆小棒,每捆10根,共80根。如果8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怎么列式呢?教师板书:80÷4=。

(4)这道算式你们会算吗?你是怎么想的?联系分小棒的情况启发引导。边引导,边板书。

80里面有几个十?

80÷4可以看成什么?(8个十除以4)

8个十除以4等于多少?

2个十是多少?

80÷4=20

↑↑

8个十÷4=2个十

指名学生复述思考过程,然后按上述思考过程口答:40÷2、90÷3口算时怎么想?得多少?

教师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赤的结果也是几个十。

3、教学例2:600÷3可以怎样算?得多少?6000÷3呢?得多少?

指名学生说出想的过程和得数。

4、归类说明: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1、学生操作,教师板书。

2、指名回答。

3、教师板书。

4、指名回答。

5、教师概括。

6、同桌互说计算方法。

7、学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新授

巩固

练习

课堂

练习

计算的结果就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完成课本第92页上边的“练一练”的题目。

1、第1题,先同桌两人互相回答题目的要求,然后全班订正。

2、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订正时,指名说出每组数有什么特点?需要把被除数看作是什么为单位的数。

3、文字题。

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再列式计算。

4、应用题。

(1)1个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根据题意,列式计算

完成做一做的第3、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1、同桌互相说,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3、学生自己读题,列式计算。

4、同桌互说。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七、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80÷4=20例2:600÷3=

↑↑

8个十÷4=2个十

八、课后:

乘除法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分数除法(三)”。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能够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出示课外活动情况图问: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逐一解答提出的问题。

3.重点引导: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该怎样解答?

4.引导观察,找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指导完成p29的试一试的1,2题。

2.你能根据方程

x×1/5=30

编一道应用题吗?

3.请你想一个问题情景,遍一道分数应用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预习

整理前面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三)

跳绳的小朋友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参加活动总人数×2/9=跳绳的人数

解:设操场有x人参加活动。

乘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这个小朋友叫小聪,这个小朋友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你们能喜欢他!

他想先考考大家,看他带来的两个问题:

1、12里面有几个6?

2、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要求学生将算式和得数写在答题纸上,点名学生回答,说说这两个小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题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2题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两个题都是用除法计算。

这两个小题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景引入,明确问题

小聪觉得大家都特别聪明,所以想买一些玩具奖励大家,但是在买玩具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聪明的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教师展示42页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有娃娃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图片里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

预设:需要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你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呢?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预设:用除法,因为是56里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

师:怎样列式呢?

56÷8(教师板书)

师:我们想哪句口诀,得数是多少,单位名称是什么?

预设:想七八五十六,所以得数是7,单位名称是个(教师板书)

大家看到这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买东西的问题,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知识,这里面,56元是我们用的总的钱数,8元是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给他的名字是单个的价钱,而我们计算得到的7是个数,叫做数量,谁能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数量

师:到了这里,这道题并没有结束,还记的老师总说做完题以后要干什么吗?

预设:检查

师:我们一般用乘法检验除法。

师,在图片中我们还有个地方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预设:小汽车的价钱还不知道。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如果24元能买6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多少钱呢?

自己思考,在答题纸上写出你的办法。

点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把24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24÷6=4(元)(教师板书)

师,在这个问题中,你能找到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和数量吗?

预设:24是总的价钱,6辆是数量,4元是单个的价钱。

师:谁来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其他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数量=单个的价钱

师:你算的对吗?怎样检验?

四、当堂训练,强化训练

小聪已经学会了,你们学会了吗?

1、学校买来12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更深一步的理解,要求有对比,会检验)

2、

(1)买6副手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3)42元买了7顶帽子,一顶帽子多少元?

(其中2、3两个小题有对比,可以用两种想法解决,一个是除法的意义,一个是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师:这道题还有一个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第4小题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一问一答。点名3到5组回答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看看你们可以回答吗?

(5)买3副手套的钱可以买几顶帽子?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解决问题,你发现了吗,都是我们列式来解决,现在我这里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实际情况说几个题吗?5×3=15和36÷9=4

五、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结束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练习九第2题和第3题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56÷8=7(个)

24÷6=4(元)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除法的意义,同时还简单的介绍了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不对学生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最后的两个小练习题也充分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不足之处还是学生实践少,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太敏感,还需要加强生活观察和实践。总的来说,全班同学对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让人满意的,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讨论中,但仍需课后的练习。

乘除法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一小节《口算除法》的第一课时《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重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除法口算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

(1)基本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

(2)内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