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时间:2023-01-27 作者:tddiction 备课教案

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考虑讲授内容要点,写教案是为了让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四.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①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②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③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五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一切宽阔宏伟之景,一切悲凉之意,给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树万言都是难以说尽的,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绘画是选择之美 文学的无声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无言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

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

教后记

可取之处 本文教学在注重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也注重对“无言之美”深刻内蕴的探索,以诗歌为导入,又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观点内蕴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篇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足之处 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据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宜增加相应的辅读资料,加强学生对其他艺术“无言之美”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2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二、结构内容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三、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年高德劭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上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一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土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色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四、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五、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六、写作特色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本文篇幅虽短,却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双方交锋两个回合。秦王盛气凌人,威逼唐睢,唐睢镇定自若,据理力辩,回绝了秦狂妄无理的要求。秦王理屈词穷,恼羞成怒,竟以“天子之怒”、武力杀伐相恫吓,企图使唐睢屈服于自己的淫威之下。然而,在生死存亡的考验下,更显出正义的力量、英雄的本色。唐睢引述古代侠士义举,指出“布衣之士”发怒的威力,暗示自己将以身效法,并“挺剑而起”,表现了为国献身、义无反顾的决心。秦王在这大义大勇之下,“色挠”而“跪谢”。这些行动、语言、胆识气概的层层对比,使古代爱国义士的形象和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秦王专横的性格将唐雎不畏强权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主要篇幅写人物对话,全篇除了五六句是直陈描写句外,其余均为人物的对话。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秦王的话充满“天子”的压人威势,如文章开头第二句“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之安陵,以大易小,这是显而然是欺诈:“其许寡人”一语,突出地表现秦王无可商量的横蛮态度。第二段中,秦王责备安陵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种问罪口吻,在欺诈的同时,加之以威胁。唐雎回答:“否,非若是也”。语气坚决,否定了秦王的“逆”和“轻”的说法。第三段中秦王和唐雎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秦王的仗势骄横、色厉内荏和唐雎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在精彩的对话中,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开头和结尾简略地交代故事的缘由和结果,中间两段详尽细致地写唐雎与秦王的斗争,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七、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战国策》善于写辩论说辞,尤其是人物对话直接生动,个性化极浓。《》写秦王从以大国自居、妄图欺侮弱小的安陵的野心到向唐雎长跪道歉、恭而折服的丑态;写唐雎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不畏强秦,胆识过人的勇智,均是通过直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野心狡诈,“安陵君不听寡人,……,轻寡人与?”狡诈恫吓,软硬兼施,“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好话说尽,丑态毕露。这是写秦王。写唐雎呢,从第二段开始,用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其特点是据理力争,坚决果断,义正词严。第三段的回答则是针锋相对,咄咄逼人,激昂慷慨,陈述句与反诘句、排比句和比喻句交叉运用,气势突兀,雄心尽示。全文就是在这样主体对话并助以行动的描写中,用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反衬出唐雎的大无畏精神。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文章的笔法上最具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揣摩。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设想。

1、以“说”为主学习课文。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主要教学过程通读——说读——评读。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师先提问,生答后再小结。)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说内容。

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加惠(给予恩惠。)

(2)怫然(盛怒的样子。)

(3)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4)抢地(撞地。抢,碰、撞。)

(5)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6)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7)谢(道歉。)

(8)谕(明白,懂得。)

4、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学生散读,老师巡视。)

5、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生稍作准备后回答。)

(三)说读——说译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2、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学生就跟着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

3、学生仿效老师的方式分组译读课文。

4、教师从二、三段中找出几个难句请学生口头翻译。如: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5、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四)评读——说意味。

1、学生演读课文。

(1)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2)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3)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4)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3)“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3、教师评点。(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4、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说明: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应着重了解人物性格,注意人物性格的反衬作用。所以,本方案的教学角度拟为:说读——以说为主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具体操作步骤是通读——说读——评读。

设想能让学生在读、说中了解人物性格,锻炼学生的复述、翻译、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设想能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饰演中,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唐雎的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设想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具体语句的分析,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

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

(2)词义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

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 “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理思路

(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

(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小组交流,教师提问、明确:

这段独白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祇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 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至“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量,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3.教师小结: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一庙之正殿……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郑袖、靳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急于毒死屈原。请简要分析郑詹尹的形象。

明确: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二)第二部分:

谈到《屈原》的创作,作者曾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赋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义,请你做一下归纳、整理,体会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这篇独白的创作主旨是什么? 学习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1)

事 物 风雷电 洞庭湖、长江、东海 无形的长剑 “土偶木梗”的群像 特 殊 含 义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 人民群众 坚定的信念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种写法叫“象征”。

教师补充讲解“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借助讴歌伟大的自然威力,抒发了对摧毁黑暗的渴望及对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的热烈赞颂。

三、合作研讨——评人物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朗读及对文意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提问、明确:

屈原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屈原的形象作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浑悲壮。

四、赏读语句——品语??

1.《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同桌之间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师引导、明确: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赏析: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赏析: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开,劈开,劈开!”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3)“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2.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3.理解和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精彩工整的叙述语言,用词的讲究,骈散结合的句式等。

3.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历史的天空》,营造气氛。

2.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英雄辈出,各领风骚,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他们一定也如燃烧的火把点亮过你心灵的明灯。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并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谈谈理由。

3、学生交流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并说明理由。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并学会利用资料。语言表述清晰流畅,言之有理即可。

4.老师小结,导入新课。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这样一类英雄,他们大都出身卑微,但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充满了凛然的正气,我们今天就要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他就是——唐雎。(板书)

二、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1.同学们学了不少文言文,也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请介绍一下你常用的学习方法。

2.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是温故知新,交流总结,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同学们可能会说到的方法有:

(1)反复朗读,加强语感。

(2)借助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3)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4)积累经典名句,引发个性思考。

(5)正确断句,理清文章脉络。

3.老师小结,引出文言文“五读”法。

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说明很多同学在做有心人,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五读俱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中质疑,读出意味,读后思辨。

4.运用“五读”法,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唐雎 怫然 徒跣 抢地 韩傀 缟素 色挠

另外还要注意一些通假字:“错”通“措”;“直”通“只”;“仓”通“苍”。

(2)读出节奏。小组进行朗读交流,互助,正确断句,读出节奏,使朗读顺畅通达。

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读中质疑。

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大意,可从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小组进行讨论,还有疑难可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文章字词方面的:

如多义字: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的意思,第二个“使”是出使的意思)。如古今异义字: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等等。

★文章内容方面的:

背景方面:战国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安陵是魏国的附属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骗局进行吞并,因此就有了这场两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内容方面:故事性强,可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清文章脉络。

可能产生的疑问有:

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骗取安陵君的土地。

秦王当时势力强大,为什么不直接攻打安陵呢?

秦王认为安陵是一个小国,不需要兴师动众地进行攻打,只要吓唬吓唬就会屈服投降的。

安陵君与唐雎拒绝秦王的态度一样吗?

一样,只是在语气上有所不同,安陵君语气委婉,表现不卑不亢;唐雎语气坚决,正气凛然。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什么?唐雎的“布衣之怒”为什么能战胜它?

秦王的“天子之怒”指的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天子之怒表现了秦王的残暴和以势压人的气焰。唐雎的“布衣之怒”指的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因为它依靠的是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和不畏强权,针锋相对,视死如归的精神。

唐雎引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人的事迹有何目的?

说明“布衣之怒”的力量,以达到针锋相对的作用。

秦王先对安陵君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对唐雎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吗?

这正好说明秦王的虚伪狡诈,先说的话表明他的假仁假意,后说的话则表现了他的欺软怕硬。

三、老师小结,再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在反复朗读中把握内容

在上节课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最后“两读”深入理解课文。

1.读出意味。

要读出意味,就要读出人物,读出感情,读出语言的精妙。

(1)读出人物。

本文人物刻画特别生动传神,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讨论,看看唐雎和秦王分别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理由。

同学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然后交流发言,相互补充。

唐雎:机智勇敢,慷慨赴命,正气凛然,不畏强权,视死如归,面对威逼利诱应对自如,面对假仁假义义正辞严。(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秦王:野心勃勃,道貌岸然,假仁假义,仗势欺人,阴险狡诈,凶狠残暴,欺软怕硬。(可结合课文第2、3段中的语句体会)

(2)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比较准确,那么应在朗读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人物的情感。

请同学来试着表演唐雎和秦王的对话一段,其他同学评价讨论,共同把握人物形象。

讨论中要注意的语气和情感,如: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与”字可拖长,要读出威胁的语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要读出轻蔑的语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提高音量,读出秦王的霸气和威胁的语气)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之怒”应强调,表现唐雎的毫不畏惧和针锋相对)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应突出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先生坐!何至于此!(语速不能太快,要读出秦王的胆怯和心虚)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一步体会语句的语气和人物情感。

(3)读出语言的精妙。

人物性格鲜明传神,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

★以记言为主,突出了人物的语气,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例略)

★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如“挺剑而起”、“秦王色挠”等。

★通过对比的方法刻画人物。如唐雎“挺剑而起”的视死如归和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安陵君与唐雎的对比等。

★语言的文采飞扬,骈散结合,气势磅礴,扣人心弦,值得学习与借鉴。

2.读后思辨。

(1)本文塑造的唐雎这个形象表现出的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之一,其实像这样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的“士”还有很多,能举出现几个吗?

同学们讨论发言,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积累和延伸能力。如蔺相如,荆轲,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同学们还可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他们的故事。

(2)唐雎敢于为国家挺身而出和面对强权毫不畏惧的精神在我们当代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请结合生活体验来谈谈。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体验来感受中华美德的现实意义,鼓励同学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仍然要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更充分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现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典范的故事。还可读一些如《战国策》、《史记》中的经典篇目,更多地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妙。

二、在理解体会后背诵课文

有了以上的理解体会,相信同学们对文章内容和结构层次有了更好的把握,这么精彩的文章如果能把它背下来一定不是难事,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在同学们大声的背诵中结束课堂。

板书:

唐雎不辱使命

(故事开端)秦王不悦(生气了)——唐雎使秦之因(受命)

(故事发展)秦王施压(冒火了)——唐雎坚定回绝(力争)

(故事高潮)天子之怒(愤怒了)——唐雎布衣之怒(拼命)

(故事结局)秦王色挠(道歉了)——唐雎不辱使命(不辱)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文章以记言为主,言辞颇有深意,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虽然有些文字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尖锐,人物个性鲜明,再加上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的积累,所以教学设计时,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现在看来这个方法还是比较得当的,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趣味盎然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师的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自认为对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还是比较值得一提的。

首先,我由历史谈起,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读——译”均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关于文章分析由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提出问题,加以整理,然后班级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虽然我们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于好心,但是我们不理解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分别是如何反驳的?表现出了二人有什么不同?

3、秦王在文中分别有什么行动和语言?表现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唐雎既然想刺杀秦王,为什么不直接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却绕圈子说了三个刺客的事?学生在感悟、赏析词句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

再有,本节课在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故事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人物设计神态、动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对话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学生在感悟唐雎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以及与秦王同归于尽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学生又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分配欠合理化,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练笔: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更要加强课堂程序、时间分配等方面的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