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试题教案6篇

时间:2023-07-05 作者:couple 备课教案

教师们在上课之前,都是要将教案准备好的,教案在拟订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联系实际,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讲试题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讲试题教案6篇

讲试题教案篇1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最正确的是

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

c.是一个南北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两极略扁的球体

3、地球赤道周长约是

a20000千米b40000千米c60000千米d50000千米

4、“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上任一点d地球上任一点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b赤道c极圈d本初子午线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0w经线和2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0w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0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7、看右图,a点的经纬度正确的是:

a.经度20°,纬度20ºb.20ºe,20ºn

c.20ºw,20ºnd.20ºe,20ºs

8、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你认为应该建在

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

c.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

9、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a、一年b、一天c、一月d、一季

10、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变化

11、不属于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a五带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的变化d四季变化

12、当肇庆昼长夜短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a、冬季b、秋季c、春季d、夏季

13、下列节日中,我国-广场早上升旗时间最晚的是

a妇女节b儿童节c国庆节d圣诞节

14、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1:1600000b二百万分之一c0405000000

15、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1:10000000,算得两地间实地距离大约是

a.300千米b。3000千米c。30千米d.3千米

16、绘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下列哪种比例尺较合适

a。1:1000b.1/4000000

c.03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千米

17、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来确定方向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8、在下列几种地图中,与等高线无关的是

a.分层设色地形图b.经纬网地图c.地形剖面图d.等高线地形图

19、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越深,表示的地形

a海拔越低或水域越浅b海拔越高或水域越深c起伏越大d起伏越小

20、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a.8679米b.9009米c、8999米d.8689米

二、判断:(共5分)

21、经线和纬线在地球上是实际存在的

22、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23、以赤道为界,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小,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0°

24、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势越平缓,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势越陡峻

25、肇庆位于北寒带

三、对号入座:(共5分,每题1分)

26、居民点()a⊙

27、铁路()b

28、国界()c

29、沙漠()d

30、山峰()e

四、猜一猜,下列特征指示什么地理事物,在后面横线写出来:(共10分,每题2分)

31、形状是半圆,指示南北方向______

32、纬度最低,的纬线圈______

33、经度最小,东、西经度的分界线______

34、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两极地区,全天没有太阳,都是黑夜______

35、把实物按比例缩小在平面上,用来辨别方向和寻找位置的工具______

五、读图题(30分)

36、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共6分)

(1)图示时间为月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

(2)此时a点昼长为小时,b点昼长为小时。

(3)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

37.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在相应的位置写出五个温度带的名称。

(2)在方框里写出四条纬线的名称。

(3)五带中,由于有太阳直射,地面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的是;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和极夜,太阳永远都是斜射的是;有极昼和极夜的是。

38、图1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5分)

(1)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流向。

(2)村庄b在村庄a的方;村庄c分别在

村庄a、b的方和方。

39、读图2的等高线地形图填空:(7分)

(1)a点的高度是米,b点的高度是米,

a点大约在b点的方向

(2)图中整列山脉的坡较陡,坡较缓。

(3)d点比c点高出米,这是指d点对c点的

高度。

六、才华展现:(10分)

40、老人家教导:早上看东边的天象,若有浓厚乌云,则可判断当天会下雨;傍晚看西边的天象,即使有浓厚乌云,也可判断当晚不会下雨。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5分)

41、生活实践:假如你有机会和父母或朋友外出,你能在陌生的城市或广阔的郊野当一个好向导吗?比如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或借助什么物体来辨认方向呢?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把这值得骄傲的经历写下来吧。特别是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辨认方向的哦。(5分)

答案:

一、1b2d3b4c5b6a7c8b9b10b11b12d13d14c15a16a17c18b19b20c

二、21×22√23×24×25×

三、26a27c28e29b30d

四、31经线32赤道330°经线34极夜35地图

五、36⑴6月22日夏至日⑵1224⑶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

37⑴(自上而下)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⑵北极圈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热带温带寒带

38⑴东北西南⑵正东东南西南

39⑴300100正南⑵dabc⑶150相对

六、参考

40运用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规律解释

41教师可作出指引,有条件的可带出去实地练习。目的:为了让学生养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的习惯

讲试题教案篇2

?一】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

球环境的潜在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的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因环境变迁将-举国移民,这里所讲述的“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

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

讲试题教案篇3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位年龄,又叫年龄中位数,是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位,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2030年、2050年(含预测),中国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9岁、46岁、56岁,而印度分别只有27岁、32岁、40岁,美国则分别为38岁、40岁、44岁。据此完成1~2题。

1、截止到2050年,中国、印度、美国三个国家中()

a.美国老年人口比中国多b.印度人口平均年龄

c.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d.美国人口平均年龄最低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规定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不能起到的作用是()

a.降低中国中位年龄的增长速度b.缓解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就业压力

c.缓解中国老龄化的压力d.到2030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与印度相当

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3~4题。

3、上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中国人口出生峰可能是()

a.1950——1960年b.1960——1970年

c.1970——1980年d.1980——1990年

4、“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b.全面两孩政策失效

c.目前老龄段人口占各年龄段比重d.整体人口将急剧萎缩

2017年7月10日,马云杭州无人超市火热开业,实现“自动识别、即走即付”购物体验,它的背后则是集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和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iot(物联网)技术方案,完成5~6题。

5、无人超市相对传统超市的优势是()

①提高超市商品质量②降低劳动力成本③降低商品物流成本④改善用户购物体验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②④

6、无人生活超市最适宜布局在()

a.农村b.住宅区c.工业区d.商业区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回答下面7~8题。

7、以某地的四类资源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b.10000c.6000d.4500

8、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

c.b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10、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a.距离城市较远b.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d.靠近铁路

11、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12、下图所示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其布局合理的是()

读图“某特大城市的某功能区人口数量日变化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该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14、此类功能区通常位于①城市中心区②高校密集区③交通干道旁④城市边缘地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右图为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据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a.城乡差别加大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d.城市化过程

16、e-f对段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

a.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

b.城市化水平很低

c.人口出生率降低

d.市中心人口增加

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右图为“朝阳区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该功能区属于()

a.商业区b.住宅区

c.工业区d.行政区

18、“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a.地租水平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汽车拥有量的差异

d.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居民对野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许多城郊农民纷纷在自家地里种植野菜,但种植的野菜产量不高。之后,他们在自家地上建起塑料大棚,结果产量大增。现在利用塑料大棚种植野菜已成为时下城郊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完成19~20题。

19、将野菜移栽到塑料大棚,改造的自然条件是()

a.热量条件b.光照条件c.土壤条件d.水分条件

20、野菜的价格曾一度高于猪肉的价格,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a.市场距离远近b.市场需求变化c.交通运输技术的提高d.政府政策的优惠

“白色农业”又称微生物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而组建的产业化工业型新农业,包含微生物参与的食品、能源、农药、肥料等相关产业。人们在工厂车间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故形象化地称之为“白色农业”。据此完成21~22题。

21、下列农业相关活动属于“白色农业”范畴的是()

a.大棚栽种价值高的食用菌b.种植长纤维品种的棉花

c.选育淀粉含量较高的水稻d.养殖高蛋白的淡水鱼类

22、“白色农业”突出的特点是()

a.机械化水平高b.劳力投入大c.集约化程度低d.环保效益高

23、下图为读“水果罐头厂、电子装配厂、玻璃制造厂、炼铝厂四种工业区位模式图”,这四中工业依次为()

a.①炼铝厂②水果罐头厂③电子装配厂④玻璃制造厂

b.①电子装配厂②玻璃制造厂③炼铝厂④水果罐头厂

c.①玻璃制造厂②炼铝厂③水果罐头厂④电子装配厂

d.①水果罐头厂②电子装配厂③炼铝厂④玻璃制造厂

24、下图中,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业属于()

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市场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工业

25、读“江苏省某城镇规划示意图”,右图中: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印染厂④电子仪表厂,布局比较合理的一组工厂是()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第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50分)

26、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请判断出该地的主导风向。(2分)

(2)简要说明工业区的分布特征。(4分)

(3)图中a、b、c、d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2分)

(4)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积极影响?(6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野生黑枸杞是青海省荒漠戈壁地区主要的建群植物之一。青海省野生黑枸杞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具有颗粒饱满、汁浓甘甜味美、保健药用价值高等特点。

材料二: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对黑枸杞的人工栽培技术投资和实验性驯化种植,并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黑枸杞产业化生产仍存在许多问题。下图为青海省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

(1)简述青海省野生黑枸杞品质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青海省野生黑枸杞人工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6分)

(3)说出青海省黑枸杞产业化生产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条),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三条)。(10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赤水河是长江上游自然环境保持的流域,赤水河谷地盛产酿酒的好原料糯高粱。贵州茅台镇利用本地糯高粱酿酒的历史悠久,所酿茅台酒被誉为“中国国酒”。

材料二:酿酒严格按照节气端午踩曲(需长时间高温发酵),重阳投料(需大量原料与清水);原料要九次蒸煮、八次加曲;发酵后取酒。从投料到出酒,至少需五年。酒发酵过程中,糟醅充分与空气接触,是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实践证明,即使完全按照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离开了茅台镇,也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

材料三:近年来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每年产酒量高这几万吨。

(1)结合茅台酿酒过程,分析“离开茅台镇,酿不出茅台酒品质的酒来”的原因。(8分)

(2)简述近年来上千酒厂在茅台镇集聚的区位条件。(6分)

讲试题教案篇4

?二】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展示资料,设疑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

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

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②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③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

展示图片:①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②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③u型谷与v型谷。

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解说了。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非常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活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第二步:

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部分,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

(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

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示图片:历,北方牧民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比较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活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

读图分析: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

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

第五步:

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①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

②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巩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

用(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

讲试题教案篇5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答案(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人类社会早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原因是

a.出生率低b.死亡率高c.战争频发d.自然灾害多

2、原始型和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a.高死亡率b.低出生率c.高出生率d.低自然增长率

3、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北美洲

下图(图1)为三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4、b所在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型b.传统型

c.现代型d.过渡型

5、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③④图1

c.②③d.①④

右图是“不同城市间的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引起图中城市间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d.交通因素

7、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a.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c.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d.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图2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a.国家有计划的迁移b.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支援西部

c.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d.从人口稠密地区移向稀疏地区

9、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发展水平c.消费水平d.农业生产

10、与100年前相比,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数量迅速增长b.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c.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d.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11、通常情况下,城市中土地利用最为广泛的是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交通用地

12、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的是

a.株洲b.无锡c.南京d.上海

下图表示的是不同的经济活动的土地付租能力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

据图完成13~14题。

13、表示商业用地付租能力线的是

a.ab.b

c.cd.d

14、图中比较适宜发展蔬菜、花卉产业的是

a.ab.b

c.cd.d

15、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图3

c.英国d.德国

下表为“四聚落服务职能情况表”,表中“√”表示聚落具有的职务职能。据此完成16~17题。

类型甲聚落乙聚落丙聚落丁聚落

零售

日用品√√√√

中级消费品√√√

高档消费品√√

特殊定做商品√

学校小学√√√√

中学√√√

地方性大学√√

重点大学√

16、表格中等级的聚落是

a、甲b、乙c、丙d、丁

17、接上题:有关等级的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数目较多②城市数目较少③城市相距较远④城市相距较近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8、下面的各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是

a、唐、宋时期b、近现代世界工业革命期间

c、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19、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分布图”,图中部

分地区等值线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b.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

c.环境质量好坏的影响

d.与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影响

20、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图4

a、使河流径流变化增大b、城市地下水更新加快

c、城市降水减少d、城市风力增大

21、近年来,我国的山东、海南等省逐渐成为了全国许多省市重要的蔬菜的供应基地。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a.气候条件优越b.交通条件的改善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优惠的政策

22、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图”,该地选择在图中a、b、c、d分别发展小麦、乳牛、水果、花卉生产。下列选择正确的是

a、小麦、乳牛、水果、花卉

b、水果、小麦、花卉、乳牛

c、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d、乳牛、水果、花卉、小麦

23、下表为“2006年江苏某地农产品产值构成表”。根据表格数据判断,影响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农产品品种粮食蔬菜花卉

农产品产值(%)155035

a、地形、气候b、土壤、水源c、市场、交通d、政策、劳动力

24、亚洲大面积种植水稻,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a.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b.地形平坦,灌溉水源丰沛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科技水平高

25、欧洲乳畜业发达,主要原因是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b.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谷物

c.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d.人口稠密,科技发达

26、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中,能根据市场灵活调节生产规模、种类的是

a.混合农业b.季风水田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乳畜业

27、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从2001年起,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华北地区居民喜食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水稻种植过程中需水量很大

d、种植水稻需使用农药,会加剧环境污染

28、下列农业地域类型中,产品主要面向市场。叙述错误的是

a、季风水田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d乳畜业

29、与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相比,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稻种植业

a、需要大量劳动力b、单位面积产量较低

c、科技水平高d、机械化水平高

30、我国政府在季风水田农业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有

①水稻生长需水量大②我国水稻种植区严重缺水③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小农经营,农民无力建设水利工程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答案。正确的用“a”表示,错误的用“b”表示。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31、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大多属于传统型。

32、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3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4、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将随着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35、人口由城市迁往农村是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

36、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37、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

38、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化

39、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共同的区位条件之一是地广人??

40、商品谷物农业只分布在发达国家

三、读图题、综合题:(共4大题,满分30分)。

41、读a、b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a国年龄组别b国

8o8606

%%

图6

(1)根据图中各年龄组人口百分比判断人口增长模式:a、;b。

(2)若a、b分别代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则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是发达国家。

(3)目前,a国儿童人口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

(4)b类型的国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

42、读“某城市地域结构示意图”(图7),完成下列各题。(6分)

(图7)

(1)该城市地域结构属于(a、同心圆;b、扇形c、多核心)模式。

(2)若图中字母代表的功能区有中心商务区、批发和轻工工业区、高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和级住宅区。则代表中心商务区的是;代表批发和轻工工业区的是;代表低级住宅区的是;处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理由。

43、下面的两幅图,完成问题。(8分)

甲图(图8)乙图

(1)甲图中的水稻分布区以气候为主。这种类型的气候主要的优点是,适合水稻生长。

(2)乙图中的字母代表商品谷物农业的是。与甲图所示农业类型比较,该农业地域类型最显著的特点是。

(3)乙图中代表大牧场放牧业的是,代表乳畜业的是。

(4)甲乙两图所示农业地域类型中,面向城市市场的是。

44.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图8)

(1)图中代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____,表示发展中国家是的____(填字母)。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水平_____。自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发展速度______发达国家。

(3)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的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称为“_________”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b4.b5.d6.c7.b8.c9.a10.b

11.b12.d13.a14.d15.c16.b17.d18.d19.b20.a

21.b22.c23.c24.a25.c26.a27.c28.a29.a30.c

二、判断题

31.a32.b33.a34.b35.b36.a37.a38.b39.a40.b

三、读图题、综合题

41.(1)传统型现代型(2)ab(3)高快(4)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42.(1)b(2)abce位于河流上游,地势高爽,靠近风景区,环境质量好。

43.(1)热带、-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ab(全对得1分)(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任意写出两点得满分2分)(3)cd乳畜业

44.(1)ab(2)晚低超过(3)逆城市化发达国家大城市地价昂贵,环境质量下降,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讲试题教案篇6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子通信的发展和影响。

2.了解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实例说明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辩证地认识网络带来的影响;

2.培养努力学习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子通信的影响和作用。

2.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变革。

难点:

信息化与数字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互联网的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和个案分析法。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过渡:在“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一课中我们对通信的有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子通信,电子通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为此这节课着重讲述通信发展的最新趋向──电子通信。

一、电子通信

利用电作为通信手段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电信起步晚于邮政,但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在信息时代,信息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而电子通信是电信领域的“排头兵”。

多媒体投影图7.24,教师提问:电子邮件和普通邮件有何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

1.传递的网络不同。电子邮件通过电信网络(数字网);普通邮件通过邮政网络(邮局)。

2.通信方式不同。电子邮件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收件人无论走到何处,只要有一台网络连接的电脑,便可打开自己的邮箱,收到由网络传来的邮件;普通邮件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收件人离开特定的场所就无法完成通信。

3.邮件传递的时间不同。电子邮件快,普通邮件慢。

继续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通信的特点,即信息化和数字化。

启发学生思维:电子通信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方面有何作用?主要有几种形式?

学生思考讨论: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交往形式、加快社会运转节奏。具体形式主要有信息高速公路和国际互联网。

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并进行讨论:

1.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2.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因是什么?

3.影响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什么,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由于在上网的高峰期内,传输的信息量大,反映出信息网络并不通畅,而计算机、通信和声像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出现和使用后,信息量大大地增加了。要改变信息传输上“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修建“信息高速公路”非常必要。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立体化的通信网,这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电信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量少、速度慢的问题,而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就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承转过渡:电子通信会带来哪些社会变革?

二、电子通信带来的社会变革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思考和讨论:电子通信带来的主要社会变革为:

1.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

2.提供各种服务,方便人们生活。

3.加强交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1.电子通信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以数字化为形式的通信方式,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等功能于一体的,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的立体化通信网。

3.国际互联网是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高一上学期地理备课教案(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记得。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

[教师精讲]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

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

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

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

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师:很正确,请看动画。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引导学生对背斜、向斜中岩层的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师:为什么背斜反而会成为谷地,向斜反而会变为山岭呢?

生:背斜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轴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反而成为了山岭。

师:很好。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米。

(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用图片投影出岩石圈六大板块的构成,使学生借助于直观形成对六大板块的认识,理解板块运动与地貌成因之间的关系)

(活动探究)

(p80活动。活动1是对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的检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活动2需要结合背斜、向斜不同部位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活动1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山岭,一个谷地,究竟哪一个是背斜,哪一个是向斜呢?请大家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掌握的判断方法回答。

生: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甲地由于轴部受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最后成了山岭。而乙地是背斜,它的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反而成了谷地。

师:很好!说明大家真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了背斜和向斜根本的判断依据。请看活动第2题,思考后回答。

(本题有难度,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到位,教师评价总结:背斜是天然的拱形构造,安全稳定。而向斜是一种储水构造,不利于施工,且隧道开挖部位受到的是张力,易破碎塌方)

师:地壳的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脉是其形成的一类,另外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

(板书)(二)断块山

(出示动画“断层的形成”)

师:根据动画,请说一说断层是怎么样形成的?“断层”和“断裂”一样吗?

生:地壳的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断裂破碎,这只是断裂。如果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这才是断层。

师:非常好!那么断层会形成哪些地貌呢?

生: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

师:对!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广泛的地貌形态,有的规模很大,如华山。

师:华山、泰山都是中国的五岳名山,你知道它们各自以什么特点著称吗?

生:华山——“险”,泰山——“雄”。

师:很好,说明大家知识面很宽。正因为华山和泰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耸立在谷地和平原的边缘,才显得那样高大雄险,庐山也是的断块山。

(活动探究)

(p81活动,地质构造是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需教师作以说明)

(地质构造:由地壳的运动而引起岩层的变形或变位)

(出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断块山由于受断层控制,所以外形一般呈断块状,较少有绵长的山脉,山地与平原的分界线较明显,往往比较陡峻、挺拔。而褶皱山往往是一系列背斜和向斜,山岭和谷地相间分布在较宽的河谷地带往往形成山区主要的居民点和农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