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相信教师此时一定都在制定教案了,凭借准备好教案,能够更好地依照实际状态对课堂进度进行规律分析,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吴然的《歌溪》,有删减。课文主要写了村里的小溪爱唱歌,它像调皮活泼的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显示出小溪强大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歌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活泼,用词生动贴切,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是熏陶感、训练语言的好材料。
二、设计理念
在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不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小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书写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歌溪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领略歌溪的生命力,体会作者对小溪、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条会唱歌的小溪,小溪的歌声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会给村里人带来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条活泼、可爱、美丽的小溪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认真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听录音朗读,对照生字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新词。
3、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相正音。
三、生字探究,识记生字
(一)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由拼读识字。
1、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认读生字。
(2)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重点指导:
“源、莹”是整体读音节,“yuán”不要读成“yán”。“滑、雕”是三拼音节,要注意读准,尤其是“huá”不要误读“fá”。“虽”声母是“s”,不是翘舌音“sh”、
“番、翻”是同音字,字形上也有相同的地方,可比较学习。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2、识字生字,指导书写。
(1)师提问,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①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原+氵=源骨+氵=滑汤+火=烫台+艹=苔等。
②熟字换偏旁的方法:如“难”的偏旁“又”换偏旁“周”变新字“雕”。
③折字法。
④拼凑法。
(2)指导字形及书写要求。
(3)老师范写“爬”。
“爬”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第四笔是“竖捺”。不能写得太平,“巴”书写的位置要注意往上一点。
(4)学生练习写字。
(二)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或工具书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
流淌:流动。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四、指导朗读。
1、放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
2、学生试着模仿朗读。
3、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师生评议,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感情。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左右结构:源滑杜雕翻咳
上下结构:苔莹番烫虽
半包围结构:爬
课时作业
一、我是拼音能手。
guānghuáqīngtáijīngyíngkésòu
()()()()
fānqiéfānshēnpáqùfúdiāo
()()()()
二、我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烫()咳()爬()雕()
汤()刻()抓()准()
三、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我们争先恐后地游到对面,爬到一片被太阳晒得发烫的大石板上,翻扑着身子,让太阳晒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2、出示多媒体课件。(依据课文内容制作)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吴然又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这条活泼、可爱、美丽的小溪的。
二、品读赏析
住在小溪旁的村民们都把这条小溪叫做“歌溪”,这是为什么呢?请分组讨论,找出相关语句品味朗读。
1、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提到哪个自然段,就引导学生理解、朗读那个自然段,全文朗读语调要轻松、活泼,富有朝气。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女生齐读。
(2)村里的人为什么把溪流称作“歌溪”?
因为这条溪流爱唱歌,所以村里的人叫它“歌溪”。
4、学习第2自然段。
歌溪有点野,像调皮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课件“源头的水是清亮的,闪着光,从长满苔藓的山崖上跳下来,溅起一蓬蓬亮晶晶的水花。这时候,歌溪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它的歌声有点儿野。”
(1)读句子。
(2)引导学生抓住“跳、溅”等关键词语,领悟拟人句、比喻句,感悟作者用词准确。
(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师指导。
5、学习第3自然段。
歌溪的活泼从哪里得到体现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已的体会。
(1)抓住流速体会:读句子,让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歌溪欢快、活泼的样子。
(2)课件出示句子。让同学们体会。
“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鲜绿的丝线,又像姐姐的长发。”
这一句把青苔比作丝线,是颜色上存在相同之处,都有“绿”的特点。把它比作姐姐的长发是从“长、亮”两个特点来描写青苔的。
谁能用“像……又像……”口头说话。
(3)指导朗读。(要带着欢快的语调来读)
6、学习第4自然段。
(1)喜欢这个自然段的同学齐读。
(2)讨论交流。
文中的歌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静静的地流着”,“歌声也变得非常美妙”
等语句感受歌溪的静态美。
(3)这一自然段还着重写了什么?
溪边树林里的各种鸟叫声。
(4)想像一下百鸟歌唱的欢快场景。
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鸟?(金翅鸟、杜鹃鸟、画眉鸟、大山雀、白头翁)
演一演:模仿一下鸟叫。
(5)你还知道哪些鸟?请模仿叫声。
(6)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7、学习第5—6自然段。
(1)夏季,歌溪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所,为歌溪增添了欢腾,更加生机盎然,歌溪带给我们哪些欢乐呢?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8、学习第7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歌溪,对家乡,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巩固深化。
1、小组比一比分段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你想对歌溪说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中描述外,想象一下,歌溪还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快乐呢?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为保护歌溪写一句广告词。
板书设计
2、爱唱歌的小溪
调皮歌声有点野
小溪活泼歌声充满欢乐
文静歌声非常美妙
夏天涨水给予我们欢乐
课时作业
一、读词语,照样子写几个。
突突
绿莹莹
二、我会写比喻句。
1、石板上披盖着长长的青苔,像
2、平静的湖面像
3、
三、我是小警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1、渐渐地,歌溪变得文清起来了。
2、因为我们被水呛得咳嗽,所以还在撒欢地打水仗。
四、请设计一句保护小溪的广告用语。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2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3
【课前透视】
本课由《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篇寓言组成。课文分别勾勒出了古代两个可笑的人物形象。一个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个是对意外的收获心存侥幸,不认真做事,结果一事无成。这两则寓言都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裁。教学中应抓住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抓住理解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住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或课文插图、课文内容的录音或录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
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
2、解题引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发学生的交流讨论。自然引出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寓言的常识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话平台
学习《揠苗助长》
一、初读
1、读题思考:
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由题引入,变文字为画面,激发学生的热情,了解故事的内容,为学文奠定基础。
3、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
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游戏巩固识字:
采用“字词大转盘”“摘果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强调自读自学,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掌握。通过交流丰富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
二、朗读
1、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朗读体会:
你为什么这样读?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教师相机启发、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如:
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
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 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抓住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联系农夫的表现,进行鲜明的对比。从强烈的反差中,理解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讨论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升华对寓意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概括性,在对寓意的理解中,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促进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
四、拓展
1、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给这个农夫起个名字,你认为他应该叫什么?说出自己的理由。
2、 你还知道什么寓言?讲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从寓言中你有哪些收获?
开阔学生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问题设置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融合学生个性化的见解,丰富了语文积累,促进了学生想像能力、思维水平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
“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抓住生字特征,加强范写指导,自主写字评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利用生字词语卡片,组织学生回顾。
2、启发交流:
从《揠苗助长》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收获?教师相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关注基础知识,实现自然引入。
二、初读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⑴ 利用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交流识字记字方法,教师肯定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并适当点拨重点字在记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⑵ 分段指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3、启发思考:
通过读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以学生自读汇报为主,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研读
1、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读文和自己的理解,学习这则寓言你想提出些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梳理学生回答,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他是怎么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这个人做得对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结合着学生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基础和课文内容短小,语言平实的特点,充分放手。引导学生根据读文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指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2、结组学习:
引导学生围绕着梳理出的问题研读课文。教师巡视,适当提示,比如:要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情等。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读书汇报,适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蕴含道理的感悟和体验。如:
抓住“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又肥又大的野兔。”引导学生体会“白”字,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捡了便宜心满意足的语气;捡了野兔后,他想些什么?指导朗读该句,读出种田人那种期盼的心情;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的语气等。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交流:
这个人做得对吗?
合作读书,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提高了学习效益。互动的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研读氛围,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加深了对寓意的感悟。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拓展
1、讨论:
读了这篇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
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的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
3、思考:
种田人正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经过看见了,你会怎么样来劝说他?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认知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新的思维发展点,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守、丢、此、桩、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揠苗助长:揠:拔。比喻不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灵活变通。也比喻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或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巴望:盼望。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也作“精疲力尽”。
?相关链接
1、寓言:文学体载的一种,是含有讽谕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少数是哲学家与作家个人的创作,多数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
?阅读在线
鹤和狼
狼吃东西特别馋。在一个宴会上,他吃得太急,把一根骨头鲠在嗓子里,差一点送了命。很幸运,这时刚好一只鹤从那里经过。狼便向她做手势,请她过来帮帮忙。
女大夫立刻开始做手术。她以高超的技术为他取出了骨头,然后,要求付给她一定的酬报。
“你的报酬?”狼说,“我的好大嫂,你是在开玩笑吧!我让你从我的喉咙里缩回脖子,难道这还不够厚道么?快滚吧,你这没良心的东西,千万别再落到我的爪下!”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识字
(一)、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有哪些呢?(学生说)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观察谈话:出示《揠苗助长》插图,启发谈话: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通过这两则寓言,我们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引出课题)《揠苗助长》
3、解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过寓言故事吗?(学生交流)。教师介绍: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章体裁,它往往借一个虚构的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二则”就是二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画出生字词。
2、讲讲大致内容。
(一个种田的人想出了一个让禾苗长得快的办法,他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最后,他的禾苗全枯死了。)
二、合作交流
1、出示生字。
2、自由拼读。
3、组成小组自行解决读音问题。
4、拼读音注意点:
寓、焦、喘
5、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三、品读领悟
1、读题思考:读了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相机教学“揠”字的读音和意思,“长”在这里读“zhang"。
2、出示课件或录像资料,变“话”为“画”,引导学生观看,细致了解故事内容。
3、自读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找出并读准生字、新词。利用用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讨论。
4、全班交流生字词语的识记。教师充分鼓励学生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时地强调重点字词。
5、指导读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生长?种田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而禾苗长得如此之慢,他的心情怎样呢?在学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巴望”一词,教师指导学生读出焦急和自言自语的语气。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想出了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呢?他又是怎样做得?理解“终于,筋疲力尽”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出“焦急而又疲惫”的感觉。
引导学生从农夫的自信的语言和最终的结果中,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和表现。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弄清,结果为什么是这样?初步体会寓意。
四、巩固延伸
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发学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抽象出寓意。
1、出示“我会写”中的“焦、费、望、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特征,交流观察的收获,教师适当强调。如:“焦”的上面,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住”;“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费”字上面的是“弗”,要先写“弓”字;“望”字上面左半部的“亡”字的最后一笔有变化。
2、教师范写难点字,边写边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自主练写,写后互相评议。写得不好的多写几个。
五、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 终于 结果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4、观察课文中长城的图片,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国的“人间奇迹”,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大家知道吗?
2、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理解词语
(4)齐读出示的词语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听写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谱写 不朽 创造 奇迹 天堂杭州 嘉峪关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1、2节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看:第1、2节有什么相同之处?
(引读)
(2)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引读)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作者所看到的景象(很奇异)
这应该怎么读呢?
(3)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找一找,读一读。
(课件出示长城的图片)长城像什么穿行在大地?(板书:像巨龙)
书上是怎样写长城的?大家一起读一读,结合图理解:连绵起伏、蜿蜒曲折
引读:
万里长城动起……西到……
她是多么雄伟壮丽。几千年来她谱写了……
怎么把这两句读好呢?(范读,生读)
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试背、指名背、齐背)
(4)万里长城是这样一的雄伟壮观,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运河)
引读:运河像……(板书:像绸带)
与长城相比,你觉得运河怎么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这一句该怎样读呢?
引读:京杭大运河北起……南到……几千年来,它谱写了……
学生再读描写运河的这两句。
你能把这两句背出来吗?
(5)作者把“长城”“运河”称作是“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
再读这两句,你能背出来吗?
(6)朗读全文
配图片,音乐欣赏朗读课文,激发情感。
(7)背诵全文。
三、作业
1、多音字组词
行 曲 折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奇迹 (像巨龙) 动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市 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像绸带) 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三年级s版语文教案下册篇6
一、 课题:《瀑布》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2.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3.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5.让学生知道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自主的灵活运用;
6.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成一篇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读懂课文,了解瀑布的特点,做到感情朗读全诗,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多方面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通过朗读全诗体会瀑布的壮丽奇异,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还包括了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陶冶法等。
五、教具准备:生字卡片、配乐朗读音带、瀑布录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1.第一课时:
①.教学目标:
a、认识并会写“叠、涌、喻、尘、丈、仰”等生字,能用这些生字组词造句,同时认识“瀑布、重叠、涌上、岸滩、衬着”等词语;
b、理清写作顺序,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
c、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体会到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并背诵全文;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认识并会写生字词语,读出诗的韵律美;
b、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全文总体意思。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2.第二课时:
①.教学目标:
a、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诗句表达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好处;
c、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d、引导学生感受瀑布雄伟壮丽的画面,获得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e、引导学生按照课后提示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瀑布的美。
②.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感情朗读全文,并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
思,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教学难点: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用自己的话再现瀑布之美。
③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瀑布录象、配乐朗读音带)
七、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1)、预习安排:请同学们课前自己先按照拼音认识生字生词,读熟文章,再根据自己的所知找到一些有关瀑布的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有关瀑布的诗词文章。
(2)、导入课文:
①、板书课题――《瀑布》,提问:什么是瀑布?同学们在哪儿见过瀑布,是什么样的?(抽两至三名学生回答,把他们形容瀑布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②、课件ppt上出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
a.诗中重点描写的是景物是什么?(瀑布)
b.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瀑布的?(远望瀑布)
c.在作者看来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像一条银河)
(抽三名学生回答,并出示多种瀑布的图片)
③、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看看在他的眼里瀑布又是怎样的。现在请大家一起读一读,并找出诗
中描写瀑布样子的诗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在心中大概勾勒出瀑布的样子,老师待会要抽同学起来回答的哦。(接下来就让学生自由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①、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看看大家是不是都认识了;
b、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带大家多读多认几遍;
c、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再把生字新词带读几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写好结构复杂的字;
d、抽学生起来读那些难读的字(如:尘、丈、仰等有前后鼻音区别的字),在黑板上书写结构复杂的字(如:叠、涌、喻),并巡视检查读写情况,及时纠正发音及写法。
②、让学生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新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如果有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想意思,实在不懂的画上重点符号,听老师讲解;
③、先抽几名学生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新词的意思,老师再给出正确的解释;
④、小结: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更牢固地掌握新字,理解新词,并把好词好句记下来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4)、读文质疑,理清顺序:
①、老师先示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先写声音,后写样子)
②、学生再读一遍课文,这次读的时候要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再一一给以解答;
(5)、练习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①、老师播放配乐朗读音带,让学生认真听,并体会诗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然后再带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读的时候提醒大家注意节奏、韵律及感情;
②、指名读诗:抽几名学生起来朗读,读得好的给以夸奖,不好的及时指导纠正;
③、小结:大家把诗读熟,并试着背一背。
(6)、作业安排:
①、抄写生字,把每个生字写一排,并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