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的教案6篇

时间:2022-09-30 作者:Iraqis 备课教案

教案是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事先编写的文字材料,通过制定教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夸父逐日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夸父逐日的教案6篇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2、 体会夸父不畏困难、意志坚决的品质。

3、 学会10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

重点:

熟练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难点:

认字、识字

关键:

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并识记生字

课时:

2课时

教具:

图片、相关课件等

学具:

教材等

相关知识点:

神话知识的了解

教学突破点: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激发兴趣:

1、 出示太阳图片和课后的一首诗:

说一说(1)太阳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没有太阳会怎样?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二、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课文,思考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3、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夸父是什么样的人?

(2) 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4、 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读)

(1) 夸父是怎么追赶太阳的?

(2) 指导朗读。

5、 夸父最后追到太阳了吗?

三、 练习: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夸父追日

黑暗——光明 寒冷——温暖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夸父追日》,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故事的内容。

二、 学习生字:

1、 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 借助生字表,同桌互相读,纠正字音。

3、 把自己好的识记方法讲给同学们听。

4、 出示生字:

夸、追、巨、暗、充、胃、且、尚

(1) 指名读一读

(2)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

(3) 组词

5、 指导书写:

夸、巨、胃

三、 练习:

1、 完成课后练习

(1) 比一比,说一说

(2) 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2、 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光明——黑暗 寒冷——温暖

四、 小结:

板书设计:

夸父逐日

夸、追、巨、暗、充、胃、且、尚 趟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夸父逐日》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诵读《夸父逐日》,初步感知文言文,培养孩子的文言语感。

2.通过文白对照,感知文言文与白话文不同的语言特点。

3.学习夸父敢于挑战自然、追寻光明的。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言故事,导入新课学习。

1.教师诵读文言文《夸父逐日》,引起孩子的诵读兴趣,初步培养他们的文言语感。

2.学生模仿诵读。

3.借助注释,理解文言大意,感知故事内容。

二、阅读白话故事,进行文白对照,感知文白语言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1.自读白话文《夸父追日》,感知故事内容,扫除生字。

2.接龙朗读课文,师指导重点句段的朗读语气。

3.在白话文旁标注文言文,进行文白对照,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培养孩子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4.同桌交流对照内容(一人文言,一人白话)。

5.根据屏幕上出示的句段,找出对应的文言部分或白话部分。

三、再读文章,感受故事背后蕴涵的。

1.思考: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2.你认为“光明”指的是什么?

3.你从夸父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你有没有自己的“光明”,该怎样去实现他?

四、延展阅读任溶溶先生主编的《神话故事》之《夸父追日》,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与魅力,学习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

五、布置作业:

写一《夸父追日》读后感。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能按不同要求朗读课文,能正确翻译理解课文。(重点)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对故事进行改写扩写。(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导入新课。

二.神话及《山海经》简介。

三.精细地读。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文中的节奏。

2.解说课文中的语法现象。

北:向(到)北,道: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省略句:( 其)渴,(其)欲得饮,饮于 河、渭;河渭不足,( 其)北饮( 于)大泽。未 至,(夸父)道渴而死。( 夸父)弃其杖,(其杖)化为邓林。

3.说成语。

逐 走 渴 饮 河 泽 至 道 弃 化

逐鹿中原,不胫而走,求贤若渴,饮水思源,河清海晏,竭泽而渔,

宾至如归,道听途说,背信弃义,化干戈为玉帛。

四.精致地译说。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故事的波澜。

2.集体训练,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准确.流畅译说。

3.示范译文。

五.精美地改写。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故事的“雄壮”与“悲壮”。

2.集体训练:精美地改写.扩写。

3.提示:故事内容可以分为四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4.要求:

a.关注故事的背景,

b.设想故事的情景,

c.添加生动的细节,

d.带着情感去描写。

5.四人小组动笔实践。

6.逐层展示学生习作,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出示范文。

六.本课小结。

七.作业:背诵课文及注释。

八、板书:略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6.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7.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禹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治服洪水为人类造福为世人敬仰;大卫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打败巨人拯救以色列人民令我们钦佩。这些生动的故事与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启迪了找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也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2.板书课题:夸父逐日,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夸父:是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逐:追赶、赛跑。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

4.认识文体。了解特点。

⑴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这课文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①简短,只有三行三句话。

②字句简练,但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意思。

③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⑵教师:是的,这是一古文,也叫文言文,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讲述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

三、自学反馈,理解内容

1.提示自学方法。

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集体评议,纠错正音。(多请几个学生来读)

②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③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④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⑤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的意思,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3.出示文中生字,认读理解。

渭: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人黄河的一条大河。

邓:是一个姓氏,文中“邓林”指的是桃林。

4.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弄懂词句意思。

5.生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①逐走:追赶,赛跑。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②句意:夸父追赶着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①欲:想要。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水。

②句意: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⑶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大泽:大湖。

②句意: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⑷未至,道渴而死。

①未至:没有直到。道:路途中。

②句意: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⑸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弃:遗弃。邓林:桃林。

②句意: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6.学生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述夸父逐日的意思。

(巨人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四、课堂

1.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2.教师: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了

极其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那么,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表现了夸父的什么,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质疑拓展,丰富文本内容,完整感知故事情节。

2.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3.了解著作《山海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认识《山海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2.全班齐背课文。

3.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⑴师生合作,教师抽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意思。

⑵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的吗?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⑴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⑵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

……

6.教师,导人:是的,课文虽然为我们讲述了夸父逐日的过程及结果,但仍有许多空白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夸父的,以及古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交流拓展,体会

1.学生展开想象,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交流解疑。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⑴夸父逐日是为了抓住太阳,叫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表现了夸父对光明的热爱。

⑵夸父弃杖是为了将手技化为桃林,让追寻光明的后人摘取树卜的鲜果解渴,使他们百倍,奋勇前行。表现了夸父身虽死而志长存,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品质。

⑴“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感受夸父逐日路程之遥远,体会夸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

⑵“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口渴难忍,饮干黄河、渭河的水仍无法解渴,足见夸父在追日途中英勇顽强的。

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为逐日最后焦渴而死,从中体会夸父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⑷“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为了鼓励追求光明的人奋勇前行,他临死前奋力抛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希望树上的鲜果能为追求光明的人解渴,并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从中再次体会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教师: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渴死途中。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7.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

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没有灯火照明所可能带来的不便与危险。

⑵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体会。

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三、课堂,认识著作

1.教师: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和力量,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2.认识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的山水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堪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作业设计

1.默写课文。

2.完成自测题。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a 字数300字左右。

b 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夸父逐日的教案篇6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竞,赛欲得饮:想要。

饮于: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