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案,相信老师们在教学中已经很是熟悉了,在写教案之前,一定要对教学目标做出分析,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神奇的圆教案小班7篇,感谢您的参阅。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1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3、引导学生在认识美术工具和材料中对美术课产生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及正确使用。
2、用不同工具和材料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教具学具:
可用来绘画、雕刻、拓印、拼贴、编织的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老师事先把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放在一只袋子里。
上课时,可让学生通过猜或用手摸等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说出里面放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以便引起学生们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一)以儿歌拍节拍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口袋真神奇,装着纸剪和画笔,大家一起来动手,展现多彩新天地。
(二)出示:神奇的口袋(让同学来猜猜里面装着什么?)
1、剪刀。
2、蜡笔。
3、水彩颜料。
4、水笔。
5、钢笔。
6、铅笔。
7、毛笔。
8、油画笔。
9、橡皮泥。
10、剪刀。
11、毛笔。
12、印。
13、各种彩卡等。
(三)欣赏用各种工具画出来的画
(四)作业要求:
a、用自己喜欢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以体会工具和材料,及它们不同性能和特点。
b、尽量大胆、自由地表现。
c、用简单的点、线、面来组合画面欣赏各种图片和课本。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工具的使用和表现
四、讲评
欣赏同学用各种工具表现出来的作品。
五、收拾整理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感知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粗糙的特性。
2、能用较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3、有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兴趣,发展触摸感知力。
活动准备
布袋若干、内装有积木、海绵、粗抹布,丝绸、小热水瓶、小冰水瓶等质地、形态各异的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神奇的口袋,引起活动兴趣。
请2~3名幼儿随意摸出几件物品,感知口袋中有不同的物品。
2、幼儿练习用触摸感知物体的特征。
(1)幼儿随意在布袋里摸物品并说出其特征。
(2)游戏:听指令取物。
请幼儿按照老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的物品。
3、共同: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我们用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这些东西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冷,有的热,有光滑,有的粗糙。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物品的名称。
2、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求知欲望。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物品的名称。
活动准备:
常见的水果、玩具等,漂亮的口袋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这个奇妙的口袋里会有什么呢?
师:你们想知道袋子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吗?
2、教师打开口袋。
引导幼儿说出口袋里物品的名称和数量。
总结:我们刚才说的本、盒、束、把、个叫做量词,他们都在表示数量的词的后面。每一种物品都有恰当的量词来表示它,希望小朋友以后能留意它们。
二、分组进行游戏。
1、将幼儿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2、站在口袋四周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3、打开口袋后,教师提出要求:能准确说出名称、数量的就可以得到物品。
三、结束
师:小朋友都说出了老师口袋里物品的名称,那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喜欢吗?
师:为什么喜欢呢?
总结: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自己的战果,小奖品,回家也和爸爸妈妈玩玩这个游戏吧!让他们也猜猜口袋里有什么!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5
活动目标
1、对探究物体软硬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体验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软硬的乐趣。
2、通过感官感知物体的软硬,掌握感知物体软硬的方法,并且能把自己的感受正确的表达出来。
3、初步掌握软硬的概念,并且能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掌握感知的方法。
2、活动难点:能按物体的软硬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两个神秘袋、一个大筐两个小筐
(2)软的物品:棉花糖、面包、娃娃、枕头、毛衣、毛巾、衣服、泡沫板、气球、面巾纸、洗碗布若干;
(3)硬的物品:硬糖、铁片、木头、硬纸盒、茶杯、勺子、积木、石头、玻璃瓶等。
2、经验准备:能说出软硬物体
活动过程
(一)摸一摸,猜一猜,感知物体的软硬
1、教师出示神秘袋(一个装软软的物品,一个装硬硬的物品),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摸摸,捏一捏,说一说感觉怎么样?猜一猜里面是什么?(教师把东西从神秘袋里拿出来)
2、所有的小朋友都摸一摸,捏一捏该物品,验证这名幼儿说的感觉,让所有幼儿都感受到物体的软硬,并且能说出"感觉软软的/硬硬)
(二)分一分,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各种材料并试着进行分类。把软硬材料混在一起,分成若干份
3、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一尝,敲一敲,摔一摔。
4、幼儿分组实验,把软软的和硬硬的物品
分成两组,教师做适当指导。操作完成后,交换分组进行检验。
5、教师引导幼儿互相讨论实际操作和检验
别人操作成果的感受,交流感知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软硬特性的认识。小结:通过手,牙齿,皮肤,耳朵等感官摸一摸,捏一捏,咬一咬,敲一敲都可以感知物体软硬。
(三)巩固:游戏"送玩具宝宝回家",学习按物体的软硬分类
游戏规则:天黑了,软宝宝玩具,硬宝宝玩具都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软宝宝和硬宝宝送回家吧。
教师将幼儿刚刚分组操作的物品再次混合2、要求: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尝尝,敲一敲,摔一摔。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寻找并感知身边的物体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分类物体的。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6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动手摸一摸带来的乐趣。
2、初步了解物体具有软和硬等特征,学习用语言表达对物体的认识和感觉。
3、能用手摸一摸感知物体软硬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每人1个小布袋,袋口是有松紧的,便于手伸入其中。
2、每人的布袋里分别装有软硬不同的物体,如:玩具娃娃、积木、海洋球、水彩笔、软糖、海绵、棉花团、软糖、橡皮球等。
3、2只小动物玩具(其中1只是长毛绒的软软的小猫,另1只是木头或塑料做的硬硬的恐龙)作为归类的标记,分别放在两只筐边。
活动过程:
1、情境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创设“神奇的口袋”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魔术团里有一位神奇的老爷爷,老爷爷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东西,你想看一看吗?
(2)引导幼儿猜测口袋里的物品及其特征。
教师:口袋里会有什么?不用眼睛看,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里面有哪些东西?
(3)请幼儿摸一摸、说一说。
教师:摸了之后的感觉怎样?会是什么东西呢?
2、引导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1)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一抓、捏一捏,说出自己的感觉。
(2)鼓励幼儿用“好像”或“可能”等词语,大胆地说出自己摸到的物体。
教师:你摸到的是什么?像什么?可能是什么呢?
(3)取出摸到的物品,师幼共同检验幼儿的猜测。
3、游戏:按要求从口袋中摸出相应的物体。
(1)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的物体。
教师:请你摸出一个软软(或硬硬)的东西。
(2)当幼儿摸出后,鼓励幼儿说出物体名称,丰富对软硬物体的认识。
教师:你摸到的这个软软(或硬硬)的是什么东西?
4、游戏“送礼物”。
(1)师幼共同合作,将摸袋中软硬不同的物体加以归类。
(2)教师将两只小动物分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引导幼儿送礼物。
教师:摸摸捏捏这两只小动物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软软的礼物送给谁?硬硬的礼物送给谁?
(3)幼儿分组自由从摸袋中摸出软硬不同的物品,分别送到相应的小动物面前的筐里。
5、巩固对软硬物体的认识。
(1)引导幼儿观察并检查筐内的软硬物体是否归类摆放的,如果有放错的,大家一起重新归类。
(2)引导幼儿自由讲述周围软硬不同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软硬的认识。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运用触摸的方法感知身边的物体,寻找哪些是软的?哪些是硬的?
神奇的圆教案小班篇7
一、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爬、跳、平衡等能力,掌握协调能力。
2、培养幼儿乐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能勇于尝试各种挑战。
二、活动准备:
小口袋人手一只。
三、活动过程:
1、热身游戏:我说你来做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个我说你来做,准备好我来说了。
2、教师介绍神奇的小口袋让幼儿感兴趣。
教师:今天周老师带了许多神奇的小口袋,这些小布袋还会变魔术呢!我们一起来变一变吧!
3、让幼儿自己去玩小口袋。
教师:小朋友你想把小口袋变成什么呢?怎么玩呢?
4、幼儿听口令进行游戏
5、玩小口袋变变变的游戏
6、活动小结:小毛毛虫集合,进行“赛跑比赛”看看谁能先爬到小树上作茧,最后变成小蝴蝶。
教师:这次我们要比赛了,老师现在是大树,看看哪只毛毛虫能最快爬到大树的身边。
四、结束活动:
教师:毛毛虫慢慢的又变成了蝴蝶飞出来了。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