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类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3-01-23 作者:loser 备课教案

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将它写得更有意义,教案是上课的流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自然类教案精选5篇,感谢您的参阅。

自然类教案精选5篇

自然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并掌握进区域的规则。

2.熟悉各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方法。

3.增进幼儿间的互相交流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活动准备:

1.阅读区域:自制图书 图书医院益智图书 我是天气播报员(各种幼儿图书若干,图书内容有关天气,可按当天的天气情况进行播报)

2.操作区域:小车跑跑跑 纸袋的秘密 天气换新衣 (提供牙膏、纸袋等材料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3.智力游戏区域:巧板世界 迷宫大揭秘 天气变化棋 (提供不同的材料玩具,如迷宫、棋盘、七巧板等)

4.数学区域:加来减去 分一分 瞧一瞧(提供各种数学操作材料,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5.美术区域:桃花朵朵开 我是艺术家(制作盛开的桃花,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等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互相问好,介绍班上的区域及区域材料。

——交代进入区域的要求及规则。

——重点介绍智力游戏区域的玩法及规则。如:天气变化棋,让孩子大胆尝试创作棋盘。

2.幼儿选择喜欢的区域进入活动,教师作好引导、观察。

——重点区域观察:

1)天气变化棋:幼儿能否掌握剪、裁、画等技能,并运用该技能进行棋的创作。

2)天气换新衣:幼儿是否能根据天气的变化给娃娃换新衣。

数学区:观察幼儿是否能正确的进行数的分解

美术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线条等技能进行作画;是否能正确进行颜色的搭配。

操作区:观察幼儿是否能运用剪、贴等技能进行创造。

3.整理活动区,适当讲评。

——是否都能在音乐停止前回到座位上等待老师。

——小朋友的进区表是否都进行了打钩。

——各区域的操作物品是否都摆放整齐了,如果没有请幼儿摆放整齐。

——给遵守区域规则的小朋友给予表扬。

自然类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写话、引入新课:

请学生描写当天天气。并请学生发言。

二、学习课文第1、2、3段——品味语??

[一]研读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

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第开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实”;

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

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

2、我们学过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你能不能写出描写这四个季节的一两季诗句。

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这样,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

3、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3)“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4)“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5)“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二]、研读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请学同们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区别:第一句只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

(2)认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第二句子整齐美。

[三]研读第3段

请一学生朗读,思考: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讨论明确:

物候——“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显得呆板、乏味。

三、练笔:二选??

(1)把你课所写的短文进行再加工。别忘了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2)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翩然归来 风雨载途

教学后记:

自然类教案篇3

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境保护 意识,明确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活动重点:

了解环保知识,明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活动难点:

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搜集、整理有关环境的材料。

2、调查周围环境污染情况。

3、ppt、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同学们你们知道环保日是哪一天吗?每年的6月5日是“环保日”,所以环保是当今的热闹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生存所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以《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主题班会,希望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环境和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环境被破坏,人类怎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

二、板书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 大屏幕出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课件

1、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后代而努力”。会议提出建议将这次大会的开幕日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

2、说说什么是低碳。

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3、什么是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在广义上又称为环境法,是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要素,防止环境破坏的法律规范,一是关于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改善环境的法律规范。另外还包括防止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规范。环境保护法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公益性、世界共同性、地区特殊性等特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古代国家,但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现代环境法出现在世界上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4、我们应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三、说一说怎样保护环境。

四、视频播放环保、低碳宣传片。

五、说一说为了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怎样做到低碳环保。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从小事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为了明天生活美好,同学们说说对环境保护有什么设想和打算呢?

六、白色污染有哪些危害:小学生可做的20件环保小事。

七、全课小结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让我们手拉手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居住的环境更美丽。

自然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2、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会背诵课文。

4、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5、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歌,从读中悟:语言美、科普知识。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方老师不但会用嘴说话,还会用眼睛、脸部表情、手等身体各部位说话,你们相信吗?

2、仔细观察老师:现在老师看到同学们坐得那么好,第四节课还那么有精神,很想说一句话。现在我“说话”了:点头、微笑。请说说,方老师“说”了什么话?

3、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会发现,不仅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聆听吧。

4、出示课题: 大自然的语??

二、引导学生初读诗歌。

1、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一个要求:仔细听、仔细体会方老师是怎么读的。如果老师读得好,请来点掌声。

2、师范读。之后提问:有趣吗?不仅有趣,通过读,老师还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呢。相信同学们通过多读、多思,一定也能读好,也会掌握许多科学知识。想不想读?想不想超过方老师?

3、生第一遍读(初读)。要求: 板书:初 读

(1)、自由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2)、想一想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2---6节)

4、指名读。(3——4人)

5、指名回答:哪几节写大自然的语言?

三、引导学生第二遍精读诗歌,从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及诗歌包含的科学知识。

1、第二遍读诗歌(精读)。读2——6节。 板书:精 读

要求:

(1)、哪几句是写大自然的语言?请划出来。

(2)、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请划出来。

2、生精读。

3、指名逐节读并回答。师板书:

白云高飘 准是晴天

蚂蚁搬家 要下雨了

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游泳 春天来了

大雁南飞 秋天已到

大树年轮 树的年龄

4、穿插理解:准是、编队、年轮的意思

5、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的语言。(用关联词连接起来)

6、齐读2——6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很会读书。这节课咱们通过初读、精读,不仅读得流利,还了解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真是收获不小呀!但这还不够,下节课咱们还要细细研读。可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

板书:研 读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第1、2(1)、5题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精读,读懂了许多大自然的语言。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还要细细研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该怎么读?

二、生逐节研读诗歌。

要求:读一遍后,四人小组讨论:

1、想想每节诗写得好不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写出了什么)

2、该用什么语气读?

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逐节读,并分析。

四、全文朗读。(指名读、齐读)

五、全文背诵。(指名背、自由背)

六、你能说出大自然还有哪些语言吗?

七、师小结:这就是科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平时多看书、多观察、多思考,一定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

八、课堂作业。

自然类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