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8篇

时间:2022-09-20 作者:Gourmand 事迹材料

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段落层次分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事迹材料一定十分常见,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8篇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1

最近黄文秀的先进事迹不断刷屏网络,查阅着她的相关信息,短短几行,于年纪相仿的我而言,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着实很痛,30岁的生命本应跳动的鲜活有力,可她却已悄无声息;同时我的心里还有一份愧疚,因为与她相比,我对人生少了全情的投入与规划的执行。因此,要向时代楷模黄文秀学习。

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要学习她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黄文秀同志毕业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了家乡,担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她深入群众,一户一户摸清需求,从点滴做起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她扎实肯干,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开展工作,实实在在了解情况。要学习黄文秀同志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砥砺奋进,真正的做到扎根基层,务实基层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做实功,谋实利。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2

风华正茂的年纪,她选择泥泞,告别繁华;青春正盛的岁月,她扎根基层,反哺家乡。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她3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近日,扶贫书记黄文秀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20__年7月1日,黄文秀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璀璨的青春岁月,如流星般划过,闪亮夜空。全国内外、网上网下,无数人深情缅怀,有无尽的哀思,更有对这位年轻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深深敬仰。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黄文秀的生命正值芳华却戛然而止,令人无比伤痛。她坚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她是我们青年的榜样,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担当作为。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3

5月17日晚,20_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光荣入选。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再次在我市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把黄文秀同志无私无畏、情系群众的精神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争做时代新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推进首府高质量发展。

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乡工作,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身患重病,重重压力之下,黄文秀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从进村开始,黄文秀就努力融入当地生活,挨家挨户走访,学会了桂柳方言。在驻村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 协调为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黄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__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第一书记毛鑫说:“每当看到黄文秀的名字,听到黄文秀的事迹,总会触及我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感动,将生命之花绽放在贫困乡村的黄文秀,永远是我心目中最美的第一书记!同为第一书记,我将更加执着努力地书写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

“80后”村干部黄飞贺是邕宁区蒲庙镇联团村支书,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他说:“身为村支书,我深知农村生活环境的艰苦,在农村开展工作的不易。黄文秀同志的精神激励着我,并让我深刻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奋斗。在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们都可以绽放出鲜艳的花朵。我更应该趁着年轻,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刻把黄文秀同志作为前进的榜样,在最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江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方芳对黄文秀在扶贫路上所展现出的为民情怀和无私无畏表示由衷敬佩,她说:“黄文秀的生命虽然很短暂,她的品质却因此显得愈发宝贵。同样作为基层工作者的我们,唯有以她为榜样,学习她感党恩、守初心、献青春、为人民的精神,把信念和梦想结合,把知识和实践统一,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追求去完成她未完成的脱贫攻坚任务,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真正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文秀把30岁的生命献给了青春无悔的扶贫事业,她的事迹催人泪下、可歌可泣,感动着全社会; 作为第一书记,她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祉,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宾阳县文明办主任冼灿荣在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后感触良多,他表示,将继续号召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黄文秀同志学习,以她为榜样,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做好本职工作。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4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_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5

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眼前是黑压压的模糊世界……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

同为基层扶贫干部,感动于黄文秀同志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深知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在广阔的基层一线,要扎根在群众中,把所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讲条件,始终听党的话,按党的要求做,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光荣,是共产党员闪耀在身上的不同于其他群众的优点。党所指引的方向,就是共产党员工作的方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梦路上,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尽可能多地发挥出自己的重要作用。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6

2019年6月17日凌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黄文秀同志毕业后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听从党的召唤,投身基层扶贫事业,在脱贫攻坚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人对信仰的无比忠诚,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之歌。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向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学习,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魄力,学习他们迎难而上的斗志,学习他们甘于奉献的从容,坚定初心,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拼搏奋斗,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7

黄文秀同志作为一名优秀的硕士毕业生,有着美好的前途,可是他放弃了,甘愿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用自己的双手支持家乡的建设,这需要何足的勇气和决心;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甘愿去偏远的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需要何足的定力和坚持;当自己的驻村遇到山洪暴发,不顾自身的危险,毅然决然的驾车返回驻村,这需要何足的担当和牺牲,科就是这样一名造福百姓造福国家的好书记,在山洪的暴虐下永别了。

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沉痛的打击,对于她的村民,对于她的家人,对于党和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笔者深深的感知到黄文秀同志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和职责担当所散发的耀眼光芒,她的精神像火炬一样,是祖国正在迈向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最真实的需要和写照。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守初心,真用心。将人民装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荣辱与共,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把为民谋福祉、解难题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呼声与建议,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解决困扰群众的一切难题,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担使命,真出力。当前我们正处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时代的发展呼唤担当的力量,只有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泥水沾满裤腿,不怕脚下布满荆棘,才能做好基层工作。我们必须以促进基层发展为己任,提高本领,埋头苦干,敢为人先,身体力行的担起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找差距,真自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同志用自己崇高的信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广大选调生树立了一面先锋模范旗帜。正在基层淬炼本领的我们,更应该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向榜样学习,聆听群众建议,建立自我负面清单,找差距,补短板,勤自律,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基层成为我们实践、进步的疆场。

学习黄文秀精神,就要抓落实,真有效。政策实不实,关键在落实,坚持效果导向是检验政策落实的试金石。我们在强化理论政策学习的同时务必将发挥实效作为工作落实的重要参考。行动只有发挥实效我们的政策才能为基层建设具备一定的积极导向作用;只有真正提高群众满意度,才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学习黄文秀这种实实在在行动、脚踏实地干事的精神,筑梦奋斗。承担起党员干部的担当和作为,诠释青春人生的价值和追求,诠释奋斗追梦的真谛和意义,无愧为新时代的干部,我们全党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都当以她为榜样,追求理想,努力奋斗,不负人生。

县派第一书记个人事迹篇8

第一书记的试验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我带着记者来到了在镇政府后不远一处山坡上一篇绿油油的萝卜地,地边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匾,上面写着“四门子镇第一书记试验田”,这里就是辽宁省凤城市四门子镇人民村驻村书记于涛今年开辟的“第一书记试验田”。与附近已经收割完的干枯玉米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萝卜地里生机盎然,地里绿油油的萝卜在微风里舒展着叶子,像在挥手欢迎客人的到来。

设立试验田初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人民村山多地少,村民们以种植玉米为主,其收益远不及经济作物。村民们在每年春天种下玉米、经过生长初期施肥、除草等基本的工序后,便离开家出外打工;等秋季回来收割玉米后再出外打工。简单的耕作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率较低,农民收入少,精壮劳动力外流大。驻村两年来。于涛一直在研究除除了种玉米以外,在有限的土地上怎样让农民有更多的收益,怎样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一方土地,一方物产,反复琢磨之后,于涛研究起丹东的特色农产品,相似的气候和土地,人民村能不能种植出丹东其他乡镇的特色年农产品呢?今年春节一过,于涛就组织村民一起到两个大型特色有机农场参观,研究经济作物,准备引进种植到人民村。可是参观过后回到村里,大家依旧种上玉米后外出打工,原因是——不知道引进新品种是否能成功,还担心即使种植成功,销售也是问题。

2019年开春,于涛当起了人民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亲自为村民趟出一条可行的致富路。说干就干!他自掏腰包租地、买种子,一边跑去有成功经验的村镇学习经验,一边在镇政府不远的山坡上他开始播种起希望。4月份在试验田里首先种下了一批俄罗斯品种的土豆儿,5月份又学习和种植下了软枣猕猴桃。土豆收获后又采取第二轮耕作,8月份种下了丹东有名的水果萝卜。

从春到秋,于涛异常的忙碌,村民们看在眼里,也都在研究这驻村书记在试验田里忙个啥,时不时地来打听打听,看看长势,尝尝味道,问问销路。城里来的驻村书记这一年来,成了地地道道的种地能手,从选土豆栽子到破垄、栽苗、上底肥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认真记录、亲自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试验田里的产品有了很好的收成。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做实事,全身心投入试验田

于涛琢磨,人均两亩地的人民村,地虽然少,但地质土壤非常适合发展软枣产业,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也能充分利用,于是在萝卜地旁的山坡地上,他又种起了软枣子。驻村工作期限3年,而他做试验种下的软枣树要在他结束工作后才能结果丰产,在部队历练过的于涛说,受党培养这么多年,自己即使看不到果实丰产,也要抱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决心为村民们做实事。

想种好软枣可不容易,村里之前几户村民种植软枣都没有结果实,不掌握好技术怎么能成功,于涛马上开始行动去学技术。他的行动也得到了镇里的大力支持,专门给他批假去学习技术,现在他已经成了人民村软枣种植的技术员。

产供销环节全部打通,开拓销售渠道,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朋友的介绍,在丹东市最发达的水果蔬菜批发市场,于涛联系上了蔬菜批发商温延利,农民出身的温延利也是凤城人,自己种过地,知道农民耕作的辛苦,当得知于涛想要销售的是扶贫试验田里的农产品时,二话没说就收下了人民村试验田今年所有的土豆和萝卜,零利润帮助于涛销售。

萝卜上市两天后,我和于涛书记一同来到温延利的批发店看看萝卜的销售情况,此时,试验田收获的约15000斤已经销售出三分之二,温延利放下自己收购的其他产地的萝卜,先推销扶贫试验萝卜,帮助于涛书记给村民吃“定心丸”,温延利还抽空给于涛传授受欢迎的水果萝卜等作物的储存经验,鼓励于涛发展规模化种植、品牌式销售。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于涛非常感谢温延利大哥的热心帮助,下一步,于涛书记要把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与农民致富的动力,拧成一股绳,让人民村的村民新聚到一起,分别成立香菇、萝卜、水果等等农民合作社,用自己的试验趟好的致富路,让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第一书记试验田”是第一书记探索当下扶贫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的一个初步尝试,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试出更多的可操作品种,试出更多的致富路子,“第一书记试验田”一定会为农民带去丰收致富的新希望。